近日一款「治癒系」的日本手機遊戲《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席捲中國,佔據蘋果App Store免費遊戲下載排行榜第一位。遊戲玩法很簡單,就是收集三葉草,幫青蛙預備出門行裝和等他旅行歸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
有趣的是,他明明只是遊戲中的一隻虛擬青蛙,我們理應對他沒太多感情,可每次他出門時,我們卻總是惦記著他,擔心他過得好嗎?不知又到哪裡玩了?食物夠嗎?睡得好嗎?
然後,當每次收到青蛙從遠方帶回來的明信片和手信,我們的內心又會感到一陣暖意:原來這孩子知道我在家裡想念他!
有網友留言說:我也是最近兩天朋友告訴我有這款遊戲的,養了它,不能拿它比賽,也不能拿它戰鬥,事實上根本不能控制它的行為。只能幫它準備好吃的、準備行李,它想去旅行就出門旅行,高興了就寄封明信片給你,除此之外毫無音訊。說實在的,這遊戲我一點興趣都沒,這種東西,我都養了二十幾年了。
兩個獨立的個體各自由精彩的生活,兩者互不幹預,但又有著牽絆,這不正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理想關係嗎?
或許,我們可以通過玩養蛙遊戲,學習放手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於自己的骨肉,哪個父母能說放手便放手?不少家長會以「孩子還小,他不懂」為理由,預先幫孩子安排人生道路,卻從來沒有嘗試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結果,愛子心切的父母變成了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孩子則變成低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抗逆力的「寵兒」。出於愛的行動,卻引致如此負面的結果,何苦呢?
養蛙的遊戲從一開始就把「親子關係」設定成兩個獨立個體。玩家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為「孩子」預備必需品,這也是「家長」唯一能夠做的事。因為作為「孩子」的蛙,天生自由而有個性,完全不受束縛,即使你想管,也根本管不了。
剛開始遊戲,「家長」會對於自己的「無能」略感不知所措:去哪了?這麼久都還不回來?
然而一段時間後,「家長」會明白,這段親子關係很講求雙方獨立,我們根本不能控制「家長」的行為,他想去旅行就隨時出門,高興了就寄張明信片給你,除此之外音訊全無,可能哪天想回家的時候,順便帶點手信給你。
但家長慢慢會發現,這種留有距離的相處模式,其實最適合。
我們總以為,親密關係就是介入對方的生活,為對方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路,結果雙方也不快樂。養蛙這段「親子關係」之間,雙方留有一段距離,各有隱私,但卻不代表互不關心,相反,這段關係其實很有愛。「孩子」有自己的自主意識,而「家長」亦尊重他做決定的權利,慢慢地,「孩子」自會感受到「家長」的體貼,雙方才能建立互信的關係。
有時候,或許孩子會一聲不響地做重大的決定,令你擔心不已。
但其實,放手讓孩子自己走,才知道他能夠走得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