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揚州知道當年教場曾有一條雀籠巷,養鳥、馴鳥、逗鳥、遛鳥、喚鳥、賣鳥,熱鬧非凡,也記錄下揚州雀籠技藝的歷史繁盛。時光變換,雀籠已漸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視線,但65歲的民間巧匠王玉生卻依然堅守著宮廷鳥籠製作這門獨特的技藝,其作品更曾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並享譽海內外。
昨天,記者在王老家中看到,他新建的「宮廷鳥籠館」已初撩面紗。黃金、瑪瑙、翡翠、象牙,這些名貴的材料,經過無數道工序雕琢,製作出的一隻只華美的宮廷鳥籠儼然成了鳥兒們的豪華「別墅」。
記者了解到,揚州雀籠傳統製作技藝正著手申報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取材黃金、翡翠等
鳥兒「別墅」真貴氣
王玉生的家在狀元巷,曲折雅靜。
「我去年把房子翻新了一下,家裡的櫥櫃是我打的,天花是我吊的。這次專門闢出一間做『宮廷鳥籠館』。」王老邊說邊把記者引了進去。
透明的櫥櫃裡,一隻只華美的鳥籠靜靜「玉立」著。
老人從櫥櫃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隻。飛簷翹角,雍容華貴,籠頂八隻龍頭活靈活現,雙龍祥珠的紋飾又添皇家之氣。配飾「松鼠葡萄藤」,野趣橫生,「這是用象牙雕成的」。光這一隻畫眉鳥籠,前前後後就花了三四年。
揚州雀籠的品類,以繡眼鳥籠和畫眉鳥籠為主。最為精華的是,秉承宮廷鳥籠的風格,取材考究、做工精細,多用象牙、金銀,以及紫檀、紅木、黃楊、酸枝等珍貴木料。
「這隻籠環是黃金的」「這裡嵌的是翡翠……」王老說,鳥籠傾注的是自己一輩子的心血。
下鄉捉蟈蟈
雕蟈蟈象牙籠力證揚州工
王玉生,號乾榮。初習鉗工、木工,後從事工藝美術,專門精製宮廷雀籠。
由於材料的名貴,每一次下刀總是千思萬慮。「一刀下去,如果不慎,料子就廢了。」
前年,在揚州的一個全國工藝品展銷上,有個北方的工藝大師帶來了一件牙雕,並誇下海口:「揚州人絕對雕不出來!」這是一件用象牙雕成的蟈蟈,蟈蟈臥在一片菜葉上。
「我聽了,很不服氣!我要證明我們揚州工名不虛傳!」王玉生暗下決心。
他到鄉下特地捉來蟈蟈放於案頭,又挖了幾棵青菜栽在花盆裡,還特地捉了青蟲,天天觀察研究。
今年春節,王老一人在家,足不出戶,按照1:1的比例雕刻起蟈蟈籠。
這隻蟈蟈籠都是由象牙製成的。「光象牙就用了1公斤半。」記者看到,這隻象牙蟈蟈栩栩如生,蟈蟈頭上的須芒探出了鳥籠。一隻菜蟲貪婪地趴在菜葉上,並啃出了一個洞。「須芒直徑只有0.4毫米,是用放大鏡照著,慢慢銼出來的。」透過放大鏡,記者驚奇地發現須芒上還雕有倒刺。
自己製作雕刻工具
最大願望是傳授技藝
製作鳥籠,特別是宮廷鳥籠,對技藝的要求極高。「我要用的一些工具,在市面上根本買不到。於是,我就自己做,用起來也得心應手。」
工具機是王玉生「淘」來的。「買一臺好的得花上萬塊。這是我花400塊買的,當時電機壞了,零部件也散架了。」買回後,王老自己重新整修,變廢為寶,非常好使。
「他忙起來的時候,雷打不動。我的一個金鐲子,都被他做鳥籠打掉了。家裡原來的紅木家具,也被他鋸了,拿來做木材。」王老的妻子說。
「涉水齊武近黃昏,平山林中夏蟲鳴。身懷維揚雕蟲技,雲霧深處覓傳人。」說起這麼多年的從藝歷程,王老感嘆自己最大的願望是把這門絕技傳授下去。「千萬不能在自己的手裡給斷了!」
「這麼多年來,也有人跟我學,可是學著學著就不學了。學習確實很苦。幹這活,急不得躁不得。有時一件作品就要花三四年。」現在,王老的侄子已跟著他學了三四年。「要想做出點名堂,得磨鍊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
「我已經65歲了,再過些年眼力恐怕不行了,精力也會跟不上。所以,我現在得拼命做,跟生命賽跑。」
記者獲悉,揚州雀籠傳統製作技藝正著手申報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 桂國 文/圖
作者:桂國
本文來源:揚州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