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任彥申新作《如何是好》在南京首發,這是他的第三本書。
任彥申曾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江蘇省委副書記,卸任離職之後,回首過往,總結平生,檢討得失,資政鑑人,當然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此前,他的兩本書《清華園到未名湖》《後知後覺》銷量均已破十萬冊,獲得了市場和讀者的認可。
最新出版的《如何是好》,任彥申更是打破「不好說、不便說」的羈絆,全面回答了如何做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修身、如何學習、如何交友、如何實現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等一系列人生問題。領導幹部、知識分子以及許許多多的普通人都能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現代快報記者 陳曦
一脈相承的三本書,唯哲人能於斯
《從清華園到未名湖》主要講述了任彥申在清華、北大25年工作中的真切感受,《後知後覺》則主要是為他在江蘇省委工作期間分管過的領域,做一份總結和交待。
在整體風格上,《如何是好》與前兩本書一脈相承,有些是自身經驗教訓的總結,有些是日積月累的人生感悟,有些是對當今社會現象的觀察思考,有些是讀書學習的心得體會。
談及寫書初衷,任彥申介紹:「《如何是好》圍繞『好』字做文章,這本書宗旨意在探索求好。目的是為了社會、國家和人民更好;為了審視自我、回顧過去、總結經驗;為了觀察社會、評點社會現象、扶正祛邪;為了治理國家、建言獻策。」
書稿初成之際,曾送一批重要官員、學者、記者及普通讀者試讀,閱者無不讚嘆,深感在假話、空話、套話大行其道的今天,堪稱難得一見的佳作。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說:「我喜歡任彥申的書,是因為他寫文章如說話一般,單刀直入,既有理論智慧,又有人生經驗。他雖官場出身,但無官場習氣。此次他更以宏闊達觀的心態,更為淡定從容的心懷,檢討煙雨人生,一吐心中塊壘,真是文如其人。」
著名書評人王振羽說:「任彥申著眼的都是大題目,他憂心的都是關乎國家、政權、未來的大文章,他言之諄諄的都是自己不吐不快的幾十載職業生涯的肺腑之言,說這本書是一部為政交友的沉思錄感悟篇、智慧書,絕非虛言妄語。」
江蘇省委黨校教授黃菡說;「這是一本非常真的書,是可以一口氣讀完的書,是讀後令人掩卷沉思的書。唯哲人能於斯。」
對 話
藉此書與領導幹部和知識分子談心
柒周刊:每個人寫作時,心中都有一個說話的對象。那麼您的對象是誰?
任彥申:第一,幹部是我很熟悉的人,我在官場幾十年,接觸最多、交往最多的就是領導幹部,所以我裡邊很多是在跟幹部交流溝通探討,怎麼才能做個成功的領導者,比較多的是這部分。
第二,我本身是從知識界出來的,而且我的朋友大部分也是知識界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大篇幅是在跟知識分子談心。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自身該如何克服自身的弱點,指出了知識分子常見的不好的缺點和風氣。
第三部分是自白。有我的很多感悟在裡頭,比如人生一臺戲啊,如何活得更幸福啊。一本書,如果能有一兩個觀點對人有啟發,有一兩句話被人記住,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優雅退場後,當好「文明觀眾」足矣
柒周刊:寫作第三本書時的心態與寫作前兩本書時有何不同?
任彥申:人生就是一臺戲。有人唱主角就有人唱配角,有人唱整場戲有人就唱了兩場,有人露個面就沒了。原來你是主角,全神貫注把戲唱好,後來呢,當配角,要甘當配角擺正位置,不要跟別人去搶戲,現在呢,咱們是一個觀眾,當個文明觀眾就行了,多鼓掌少起鬨,多補臺少拆臺。當你退下來,成為一個謝了幕的演員的時候,就不要不自量力做一些力不從心的事兒,不要多管閒事,不要胡亂插手,更不要把拐杖當成指揮棒到處揮舞。所以我最後講瀟灑走一回,曲終人散的時候,應該優雅地退場。
柒周刊:您適應這種角色的變化嗎?
任彥申:我覺得我做官的時候,官的意識不是很強,因為我從學校出來,大學我待了25年,住了大半個世紀,在學校你要擺著個官架子你沒法當,面對老師學生,官架子我擺不出來,我覺得我沒這個環境。所以,現在回到老百姓,我沒什麼障礙。
柒周刊:「觀眾」的身份是不是讓您的表達更加自由了?
任彥申:退休以後,心態平靜了,時間充裕了,身份超脫了,無欲無求了,如果沉下心來認真回憶一些鮮為人知的事,總結正反的歷史經驗,寫下飽經滄桑之後的人生感悟,可能是發揮餘熱的一種好方式。過去一些不便說、不好說的,也能打破羈絆了。
「風氣」足以觀興衰,這一點很重要
柒周刊:您在書中直陳官場積弊,而「風氣」問題是您著墨最多的,很大篇幅講群眾路線,很多話語相當犀利。
任彥申:風氣太重要了,我裡頭起碼有四章專門講風氣的。品讀三道奏摺,力戒語言腐敗,話風文風問題,重建批評與自我批評空間,這都是在講風氣。
政風,它反映了官場的政治生態,反映了幹部隊伍的精神狀態,也是我們觀察盛世、衰世還是亂世的一個重要尺度。
你看歷史就知道了。唐太宗貞觀之治以後,懈怠奢靡之風抬頭,魏徵針對政風急劇滑坡的狀況,上了《諫太宗十思疏》,提出了十條具體建議。唐太宗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下令整頓政風,從而使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現在呢,很多地方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並不太好,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我想這裡面突出的問題就是風氣問題。風氣影響著形象,風氣影響了人心。由於風氣不好把我們很多正面的東西都衝淡了。
包括話風我也講了。王蒙在1946年聽到國民黨和共產黨兩位要員的談話,他說看到兩人談話就看出政黨前景和政權興衰的端倪了,前者一片陳詞濫調,後者為民立言,充滿新思路。當前中國官場和社會上的惡劣話風令人厭惡,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新一屆黨中央上來以後,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活動,重點整治四風,切中時弊,深得人心,而且已經初見成效。所以我覺得風氣太重要了,這是我的真實想法。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
知識分子傲視民眾的精英心理要不得
柒周刊:您在書中真誠地指出了知識分子的缺點。
任彥申:我是知識分子出身,一輩子跟知識分子打交道,他們的優點、他們的價值誰都不會懷疑。我經常說尊重人才是我的職業天性,是我從業幾十年養成的一種習慣。這麼多年來難得有這麼一個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的大環境,難得給知識分子提供一個建功立業的舞臺,知識分子越是要自重自愛,意識到自己的缺點,更好地跟社會結合,為大眾服務。
我書裡好幾篇都是講知識分子的弱點,比如文人相輕。我說過去是搞運動整知識分子,挨鬥挨批判,知識分子無可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呢,黨和政府再也不搞運動,要搞建設,講安定團結和諧,但文人集中的單位內鬥內耗的事情太多了,這就叫風欲靜而樹不止了。
知識分子還有個缺點,有時候容易脫離實際。
柒周刊:您在書中指出了知識分子最為常見的缺點是「傲視民眾的精英心理和貴族心態」。
任彥申:對,最大的問題就在這兒。魯迅先生講知識分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精英思想和貴族,本來他們來自老百姓,明白平民的生活,能夠感受到平民的苦痛,敢於痛痛快快地為平民說話。然而,一旦他們獲得了榮譽和地位,便把平民忘記了,反而成了權貴的代言人,甚至很多地方站到老百姓對立面去了。
知識分子最崇尚獨立和自由,希望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約束,但是,在任何一個社會,一個團體中,只講民主不講集中,只講自由不講紀律,那就會一盤散沙。
書 摘
●做官有時就像乘公共汽車一樣:有的人上車就有座;有的人站了一路始終沒有座;有的人剛剛有了座,可惜到終點站了。
●沒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和必要的分權制約機制,黨的領導權很容易變成黨委書記個人的權力,形成個人專斷、個人獨裁的局面。
●在某種意義上說,政治就是妥協的藝術,民主就是妥協的制度。妥協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政治文明的體現。
●任何一項善政,都不可能立竿見影地為所有人帶來同樣的好處,總會有人先得到好處,有人後得到好處,有人得到的好處多,有人得到的好處少,還有的人暫時得不到好處。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朋友的人不是小人就是怪人;沒有朋友的人比沒有敵人的人還可怕;經常換朋友的人大抵不是什麼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