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27日訊 (全媒體記者 徐媛)降糖藥1分錢1片!8月20日上午,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在上海開標,並產生擬中選結果。1分錢1片藥立馬衝上了熱搜。
每一批藥品帶量採購啟動,都能引起眾人圍觀。還記得去年底的「靈魂砍價」嗎?「4.4元4太多,難聽,再便宜點……」視頻讓老百姓看到了國家醫保局如何將一片10毫克的藥片砍價到全球最低價,也讓公眾了解到了一個新詞「帶量採購」。
2020年1月1日起,國家藥品帶量採購正式落地長沙。隨著集中採購品種範圍擴大、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完善,更多藥品價格有望逐步下降,惠及更大範圍人群。而降價幅度堪稱跳水的特價藥,引發的「蝴蝶效應」已擴散到醫院、藥企、藥店、從業人員等方方面面。
時隔8個多月,這場由國家發起的大型「團購」,是否讓患者真正享受到了價廉質優的藥品?藥價降了,在高價藥和低價藥之間,醫院和患者如何取捨?老百姓的就醫負擔減輕了嗎?藥品的療效怎麼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醫院、醫保部門,尋求答案。
患者體驗
藥費每天7.4元降到只需0.26元
「在帶量採購實施前兩年,每過一段時間去藥店看病買藥,就發現藥價不知不覺又漲了。」家住開福區的龔先生是一位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由於需要長期用藥,藥價漲幅的波動直接與他每天的經濟掛鈎。
據資料顯示,國家基本藥物中,有的近兩年間4次漲價。漲價的基本藥物主要集中於癌症、慢性病等長期用藥,有一定比例的藥物DDDc(限定日劑量)漲幅較大,超過每日100元。
針對「看病貴」「藥價貴」的頑疾,國家推出了「國家醫保藥品談判」這種創新方式。那麼帶量採購的藥價降得有多低?
長沙芙蓉區的許先生多年來使用一款降脂藥來控制血脂。今年6月份,許先生在長沙市第一醫院掛了個心內科主治醫生的號,花費6元,因為是長期服藥,醫生直接開處方,付款時他發現之前一直服用的阿託伐他汀鈣片只要3.6元一盒,「之前一直聽說帶量採購,藥價跳水,當時還不相信,原來真的便宜了這麼多。」許先生算了一下,以前在藥店購買,7片×20毫克/盒52元,每天一片可以吃7天,現在28片×10毫克/盒3.6元,能吃14天,藥費從每天7.4元直接降到只需要0.26元,一年下來可省2606元。
長沙市醫療保障局招採處相關負責人提供了一組數據:目前國家第一、二批帶量採購和湖南省帶量採購共涉及105種藥品,其中第一批國家藥品帶量採購有246家醫院參加,涉及25種藥品,藥價平均降幅52%,其中抗肺癌藥物吉非替尼,從一盒10片498元降至257元;國家第二批帶量採購有236家醫藥機構(含3家連鎖藥店)參加,涉及32種藥品,平均降幅53%,降幅最高的藥品達到93%,其中降幅較大的抗真菌藥物氟康唑片,以前一盒24片價格為88元,降價後一盒僅5.47元;抗胃癌用藥替吉奧膠囊以前一盒12粒267元,降價後一盒僅67.95元;湖南省抗菌藥帶量採購涉及48種藥品,平均降幅為35%,降幅最高的藥品達88%。
記者統計,帶量採購藥品涵蓋了抗腫瘤藥、降糖藥、降脂藥、抗菌藥、抗風溼、抗精神病類藥、解熱鎮痛類藥、心血管用藥、胃腸動力藥、止瀉導瀉用藥等各個方面。而即將落地的國家第三批帶量採購藥品範圍更廣,涉及86種藥品品規。
降價原因
以量換價擠掉藥價虛高「水分」
近年來,生活中好用又便宜的常見藥、低價藥逐漸消失於市場,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因素是藥企利潤空間很少。為什麼帶量採購藥品能降到這麼低?這是許多老百姓的疑問。
「帶量採購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以『大量』換『低價』。」長沙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帶量採購能讓高高在上的藥品變成「白菜價」,其精髓就是「以量換價」。以前藥品招採普遍「只招價格不帶量」,無法保證中標藥品的採購數量,企業沒有銷售預期。而現在,藥企中選後,能預期藥品的全國銷售量,藥企願意將價格壓縮到最低,雖然薄利但能多銷,同時佔有了最大化的市場份額。通俗地講就是:「我一次性要這麼多,你給個最低的批發價。」
此外,集中帶量採購擠掉了藥價虛高的「水分」。據國家相關部門對一百多種常用藥的審計調查,藥品銷售價格平均為藥品生產成本的17至18倍左右,生產成本只佔藥品價格中極低的比例。
一位藥企職員向記者透露,化學合成藥生產成本較低,在藥品價格的構成中,很大一部分費用流入藥品的銷售等流通環節,包括藥品的分級代理,帶量採購直接把這一部分費用砍掉了大多數。
此外,及時回款是降低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介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一方面要求醫療機構及時結清貨款,另一方面實行醫保基金預付或醫保基金直接與企業結算,確保及時結清貨款。此前普遍存在的醫療機構拖欠企業貨款問題得到解決,顯著降低了企業資金成本。
長沙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藥品帶量採購的意義絕不僅僅是降低了藥價,更重要的是推動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根除帶金銷售,淨化醫藥領域和衛生行業生態環境,分化藥品產、銷、用三個環節固化的利益結盟,破除利益壁壘,推動各個領域深度改革。
醫生釋疑
便宜也能有好藥,仿製藥品質量和療效有保障
「這藥的價格降了這麼多,比白菜都便宜,不會是澱粉做的吧?」長沙市第一醫院藥劑科主任、主任藥師何鴿飛曾遇到患者這樣質疑藥品質量。
藥價「跳水」,大部分患者回歸醫院,不再拿著醫生開具的處方單到藥店買藥;另有小部分患者卻處於觀望態度,「便宜能有好藥嗎?」
面對患者質疑,何鴿飛認真解釋,這些藥品都通過了一致性評價,與原研藥生物等效,質量與療效有保障。
記者在醫院開具的帶量採購藥品外盒上看到,盒上均有「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標誌。
一致性評價,是《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中的一項藥品質量要求,即國家要求仿製藥品要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一位心血管內科醫生透露,絕大多數患者,至少八成患者非常接受帶量採購藥品。而兩成患者則對藥物有自己的要求。「這類患者一般經濟條件好,有些長期使用進口藥物已成習慣,所以處於觀望態度。」該醫生表示,自己的家人和親戚都使用便宜又好用的帶量採購藥品。「8個多月的時間,我們留意了病人的反饋,療效沒有太大差別,沒有患者因為換藥導致病情發生變化,或者出現不良反應。」
許先生現身說法,他服用帶量採購的降脂藥已兩個月,治療效果不錯,與之前的藥品相比沒有感到差別。
不少醫生和患者在觀察使用和親身體會中,漸漸打消了對藥品質量的疑慮。
制度保障
監測約談,優先採購、使用帶量採購藥品
藥價降了,但能「飛入」尋常百姓家,關鍵的一步是醫院。長沙如何確保進入醫院的帶量採購藥品用得上、用得好?
「醫生看診時必須優選中選藥品,而不是首選高價藥,要讓帶量採購的藥物成為醫院的主流藥品。對不按規定使用中標藥品的醫生和科室,將嚴肅處理並約談。」何鴿飛介紹,醫院制訂了完善的制度和實施方案,藥劑科、醫務科、醫保科等八部門聯合監管,優先採購、使用帶量採購藥品。
同時,醫院通過官網、大廳顯示屏、易拉寶、宣傳單、臨床藥師下臨床宣講等多種方式,對患者和醫生宣傳解讀藥品集中採購工作的意義和主要政策措施,確保醫生和患者充分理解和掌握政策。
此外,為了確保中選藥品進入醫院並得到優先使用,長沙市醫保局每月通過後臺監測全市用藥數據,加強用量監測考核。要求各醫療機構暢通中選藥品進院渠道,不得以費用總控、藥佔比等為由限制進院。對不按規定採購、使用中選藥品的醫療機構,可採取約談、通報等形式加強管理,並納入協議定點醫療機構記分制管理,在醫保年度考核中對其予以扣分。
目前,帶量採購藥品已經進入全市(含長望寧瀏)絕大部分公立醫院和軍隊醫院,部分民營醫院也已參加。「我們定期進行專項督查,通過調研和走訪,深入了解帶量採購的執行情況,督促落實國家藥品集採政策。」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全市數據來看,所有品種均基本按時間進度完成約定採購量,完成情況達到預期。截至6月30日,第一批國家集採藥品品種中,全市完成進度最低的為52%,最高的為303%,有16個品種完成進度超過100%。
邊際效應
零售藥店轉型,醫藥代表重新角色定位
長沙實施帶量採購8個多月,哪些藥老百姓用得最多?來自長沙市醫保局的數據顯示,惠及市民最多的是降脂藥和降壓藥,這兩種藥使用量最多,8個多月就已超額完成全年約定採購量。
在長沙市第一醫院,帶量採購藥使用最多的是降脂藥、抗血小板藥以及肝病用藥,比如阿託伐他汀鈣片。
「現在到醫院來買藥的病人明顯增多,如用於減少血栓發生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用量比中標前同期增長50%,6月份處方量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何鴿飛介紹,帶量採購實施後,醫院處方外流現象明顯減少。
隨著帶量採購擴面,同樣的藥,醫院比零售藥店價格更低,許多患者開始回歸公立醫院藥房購藥。
帶量採購的「蝴蝶效應」讓連鎖藥店面臨新的挑戰。記者發現,在全市第二批國家藥品帶量採購中,已有3家連鎖藥店參加,老百姓大藥房便是其中之一。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已積極報名參與醫保部門組織的藥品集中採購,對20餘個集採藥品進行了報量。
彭展(化名)是國內一家大型藥企的醫藥代表,上個月,他辭去這份幹了6年的工作,轉戰到另一家藥企醫學部工作。彭展是某醫藥大學臨床研究生畢業,可謂根正苗紅。而他的一些前同事由於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面臨新的抉擇。
「以前招聘醫藥代表其實就是銷售代表,藥學知識相對沒那麼重要。」在彭展之前就職的藥企,大專學歷或者旅遊、汽修專業的醫藥代表大有人在。「今年以來,招聘的門檻必須是正規本科學歷,而且一定要專業對口,具備醫學、藥學或相關專業的教育背景。」
「帶量採購讓醫藥代表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稱得上是一次行業規範和整頓。」彭展發現,以推廣銷售為主的醫藥代表面臨著要麼被行業淘汰,要麼重新角色定位。「有同事被裁掉後,已經兩三個月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彭展透露,個人能力不行、專業不對口的醫藥代表在這個行業越來越難找到位置。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外資藥企進入中國,醫藥代表這個職業逐漸為人們所知。醫藥代表本應該是受過醫學或藥物學的專門教育,具有一定臨床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的醫藥專業人員。隨著市場化的銷售競爭,醫藥代表變身「賣藥的」,跟「醫療腐敗」「賄賂」等詞掛上了鉤。
而在當今大背景下,醫院優先使用中標藥品,「自帶流量」不再需要龐大的銷售團隊;而流標的藥企,也只能跟隨市場,降低藥品價格,同時藥品的營銷成本也被擠壓,醫藥代表的銷售屬性正在逐漸弱化。
一位國內大型製藥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醫藥代表的身份也在慢慢回歸,銷售的成分減少了,以前維護人際關係為主的工作重心,逐步轉向同醫院協作向病患提供用藥指導等藥物服務。
「帶量採購藥品的患者基數將成倍增加。」彭展認為,醫藥代表今後更多的是協助醫生指導合理用藥,包括適應症、禁忌症以及不良反應處理等,並且收集臨床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