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款無人機火爆了朋友圈,不同行業的人都有轉發關注。引起人們如此熱議的不是這款無人機能飛的有多遠,也不是航拍多高清,而是如同兒時疊的紙飛機一樣,這是一款「丟出去就能飛」的無人機——Lily。
各方的評論也是兩極分化,外行看熱鬧。
「這麼酷炫的使用過程,簡直太棒了。」
而內行則更多的看門道。
「概念非常不錯,但有很多硬傷。」
從最開始圍繞產品所營造出的易用,到後來關於技術、生產等等深層次的討論,可以說現階段對這款產品的討論已經「飛出」了新高度。
不過要注意的是,關於Lily的絕大部分宣傳都是一部視頻,正式的發貨要到明年2月份。也就是說現在Lily真的只是概念!
同樣是無人機創業者,星圖智控創始人張慶旗是這麼評價這款產品:
1.Lily開創了一個新的操控形勢,連手機都不用了,就是個純跟隨的相機。這對於行業來講有著正面的影響,將無人機的使用門檻降低,做便攜化。而且它的熱度也代表著市場的需求。
2. 不過它發貨的時間是明年2月份,像我們同樣有跟隨功能的產品在今年9月就會發布。Lily的中間隔了快一年,這是典型的初創團隊做法。因為拋飛對機器要求很高,對於他們這種純實驗室技術團隊,毫無供應鏈基礎目前看起來可以說基本做不到。
3.即使可以量產,我認為對使用者又有比較大的要求。這一方面我們是試過的,對於拋出去的角度會有一定要求。而對於自動降落在手上也會是一個問題,通過新聞稿來看是通過攝像頭比對來實現的,這在現在還很難實現。
4. 相機放在了飛機內部,晃動一定會影響畫質。不過沒有拿到真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做好。概念其實不錯,不過像Airdog眾籌了130萬美金,跳票從9月到現在,所以這個中間的路還很長,尤其是對於他們這樣的團隊。
航拍界的資深人士大木認為:
這個東西硬體很難實現,概念是好的不一定做的出來,而且很多硬傷。高度集成的設計導致電池都是內置的,不能像其他無人機一樣換電池,只飛20分鐘就要充電。
沒有雲臺,基本搞不了視頻,而且手拋的時候有技巧,太近的情況下拋不可能快速自穩。不過技術原理上並不複雜,關鍵就在於後期硬體上。而且我覺得宣傳的視頻有很多貓膩,真機如果能做到這種完成度那就太牛了。
顯然,以上兩位的觀點還是比較一致的,雖然對概念非常認可,但對於他們的產品能否按規劃做成,還有一定的疑慮。
Parrot無人機在國內的總代吳皓也從市場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
他們的產品是消費級的產品,不用去看有多專業,只要看有多實用。1080P、防水、跟拍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用戶的使用場景了。通過宣傳視頻來看,好用、實用是他的特點。消費者可能更關心的是它的價格。
不過對於極限玩家而言,25公裡/小時的跟拍速度顯然不是算快。Lily給國內廠家做了個榜樣,不過我還是比較擔心他們,技術上沒有什麼壁壘,如果不能快速推向市場、進入國內,就很容易被別的家學去。而且全封閉結構在穩定性上也是個問題,沒有超聲波穩定儀,不拿到實物的話,拍攝效果等問題還都不好說。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天宇創通CEO尹鴻俊的看法:
沒有用過真機,單從宣傳視頻的內容來看,Lily無人機讓人耳目一新。這個概念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想過的,但是他們是將產品做出來了。在單一化方向做到了極致。
我認為在量產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主要問題是用戶體驗。實際體驗與視頻裡的相差有多大,需要在什麼環境下使用,包括人身上GPS的定位丟星、兩個GPS定位精度、穩定性等一系列的問題。
對於國內而言,Lily無人機這類的產品從技術角度是沒有不可逾越的難度的,難點是有一個想法把它實現是最難的,大多數情況下會因為團隊和資金而不敢做。而有Lily無人機的產品火熱在前,國內可能會很快出現仿製。不過研發一個產品是有積累的過程的,而仿製就沒有,那不是一個良好的環境。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東西是沒有人做的,或者說做的人沒有錢做成商品。
關鍵還是價格,如果控制在3000-9000元會做得非常好。另外一個就看墜毀率,如果高就成問題,低的話就是一種革命。像GoPro一樣,能做分享,現在Lily就可以代替一個人幫你拍攝分享。
總結
對於業內人而言,Lily跟拍的形式和描繪的使用體驗得到了一致的認可,不過也對於一個概念能否順利落地有著深深的疑慮。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酷炫的概念跑車每年都會有,但跑在大街上從來都是本本分分的普通車。對於一款發售還遠的產品,我們給予了更多的是對創新和極簡的肯定,以及愛之深責之切的質疑。Lily無人機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究竟如何,則希望聽到這一切聲音的Lily團隊當自強。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