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遊牧文化:解讀高原生態文明的一把「金鑰匙」

2021-01-08 青海日報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是我國區域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極」「亞洲氣候調節器」「中國水塔」之稱,保護好青藏高原是我們每一個高原人的神聖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職責。

遊牧在我國歷史發展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遊牧文化是確保生態優良的根基,長期以來,遊牧民族為適應其高寒、缺氧、乾旱的氣候條件,為融入其植被脆弱、地勢險峻、狼嗥熊奔的生存環境,牧人不停地與大自然抗爭,積累生態知識,提升生存本領,形成了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行為規範和思維定勢,而且這些蘊蓄的智慧和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升格為獨特的遊牧文化。

青藏高原作為牧人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遊牧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它為牧人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生存挑戰,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牧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深深植根於遊牧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始終堅守一句「祖祖輩輩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我們,我們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子子孫孫」的千古諾言。遊牧文化更有一種絕無僅有,超然於塵世之外的文化特徵,主動讓位於自然,自覺讓利於生態,甚至禁止人性貪婪和欲望,恪守著自然生態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河裡的魚,林間的鳥,山上的鹿等不可侵犯;崇山之地不可高呼,江河之處不可攪擾……

青藏高原是人類的最後一片淨土,有著俊秀壯麗的自然風貌,超凡脫俗的遊牧文化,牧人雖然為生態安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付出,但也時刻面臨很多外部因素的衝擊和擠壓。頂級掠食動物雪豹、棕熊等在生態系統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從生物多樣性層面分析,弱小的鼠兔也一樣顯得很重要。所以物種多元共存是生態健康的最佳狀態,也是生態保護者的終極目標。可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注重單一物種的繁殖,忽略了物種之間的平衡與多元。比如:瀕危物種藏羚羊、藏野驢、雪豹等種群有所恢復,可草原上鼠兔、棕熊、野狼泛濫成災,讓每一位生態管護者高興之餘,又為人獸衝突、植被退化而堪憂。

我們在生態治理中意識到動物橫向多元和縱向數量要統籌兼顧,不可偏頗。一味追求種群數量會釀成生態失調,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走訪基層,搜集數據。以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為例:1970年至2018年,稱多縣人口、牲畜、野生動物(單體鹿群抽樣)三項數據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動物數量縮減80%,牲畜數量縮減65%,同時人口數量增加340%。這一指標走勢在經濟學、邏輯學、統計學領域都很少見,一般人口和產業兩條坐標線都是同增同減,這裡卻出現了奇特的X字形。分析原因有三:第一,食物鏈的結構圖呈金字塔狀,底層食草動物的基數,會決定頂層獵食動物的種群數量,而非反之。所以人為縮減食草動物會出現生態失衡。第二,人口增加因素。第三,獵食動物的數量超過食草動物的供給能力,不能「任其發展」,需要「彈性管理」。而食草動物的數量增加或減少,是由草原承載能力來決定。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狩獵時期、遊牧時期,再到農耕時期。而青藏高原由於獨特的地理特徵、自然風貌等因素,從古至今依然延續著「逐水草而徙」的遊牧生活。治理高原必須要走出認識上的誤區,每年聲勢浩大的角馬群從塞倫蓋蒂自然保護區北上,跋涉約3000公裡到達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途中躲避獅子、鱷魚、花豹的廝殺,還要提防鬣、豺、狗的伏擊,讓人感覺動物的生存競爭非常慘烈,而這只是我們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實這就是角馬群的一次種群繁育和種群優化的過程,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愛與恨的交織疊加,是生命輪迴中的又一次緣起緣滅。

青藏高原,它依舊保持著與非洲塞倫蓋蒂一樣的萬古容顏,再細看高原的每一個種群,同樣也延續著角馬群一樣的棲息習慣。如今我們要繼承古人生態理念,應用現代科技知識,首先要了解和認識青藏高原,要用正確的視角來審視青藏高原,要跳出「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才能看清另類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之後才能達到精準治理的效果。我們在很多時候,習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方法,出現問題不尋根子。一出現高原「千湖奇觀」就說生態已經恢復了,方不知千頃冰川消融殆盡。一出現高原生態退化,就說牧人過載放牧,殊不知萬年犛牛在高原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當你真正讀懂了牧人和犛牛,其實也就掌握了高原人文和生態的關鍵內涵。不要把牧人與城市人混為一談,更不要把犛牛與家畜相提並論。牧人特徵:牧人是人與自然的那一融合部分,遊牧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成功典範。文化層面:山、水、湖,包括遊弋的魚,飛翔的鳥都是自己需要守護的神靈。犛牛特徵:高原犛牛不能等同於家畜,它與非洲的角馬、羚羊、斑馬一樣,至今延續著「逐水草而徙」的棲息習慣。一定要邃曉:不是牧人改變了犛牛,而是牧人依附在犛牛身上。確切地說「犛牛依然屬於人類未被完全馴化的野生動物」。

如何讓禁牧區和食草區實現優化組合?草原上劃分食草區和禁牧區,是指把整體草場一分為二,一半施行的是禁牧區,一半施行的是食草區。推行這一政策目的就是保護高原生態,因此,縮減一半牲畜,使用一半草場,移居一半牧民。這種管理機制在一定時段,一定範圍內成效顯著。但隨著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尋求新的管理辦法,轉換舊的機制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調研中我們發現,在三江源,傳統的「四季輪牧」方式和鄉鎮現代「三整合,四解放」的草原治理方法,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的草原經營機制,推行這種管理模式,能讓生態得到修復,生產力大幅提升。

草場整合把原先劃定的「禁牧區和食草區」進行整合,按照自然生態的氣候差異、海拔高度、植被長勢、山體陰陽面等情況,重新劃分春夏秋冬四個區。一是能讓牧人徹底改變超載過牧的現象。二是培養牧人「逐水草而徙」的習慣。三是推行「四季輪牧」模式。四是反向經營草場(最熱的季節到最冷山頂放牧,最冷的季節到最熱的窪地放牧)。五是每季草場使用3個月(3月×4季=1年),從而每季草場實現休養9個月,而9個月恰好也是植被生長的全過程。

為保護高原生態環境,改進產業結構,通過走「四季輪牧」,將散戶的牲畜、勞力、草場進行折股量化,讓散戶的所有牲畜整合到合作社,其利大於弊:防止過載養畜,改變混群養殖,根除近親繁殖,劃分草場等級,進行分群養殖。人力整合為打破產業僵局,跳出被動局面,實現了人的解放。讓老人走進冬窩子,讓小孩走進學堂,讓全村所有壯勞力集中到牧場,讓原來隔山隔水,素未謀面的牧人,共同生產和生活,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提高產業技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點燃思想火花,催生技能分工,壯大產業規模。

村級組織通過宣傳政策,解疑答惑,竭力讓牧民主動參與合作社建設。通過堅持走草場整合、牲畜整合、人力整合的路子,改善經營機制,提高牧民收入,喚起了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縱觀歷史長河,舉目未來之路,事實已經充分證明,生態畜牧業依然對生態優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國家生態保護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的強力推進,青藏高原必將以嶄新姿態步入新時代。

推薦閱讀

【夜讀】那山 那湖

【夜讀】河湟拓荒者趙充國

文/尼瑪才仁

刊發於《青海日報》

責編/顧植霞

監製/胡芝蓉 總監製/薛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中國龍文化,起源於農耕文明還是遊牧文明?跟恐龍有關係沒?
    河南省濮陽市曾出土約6500年前蚌龍 它們有一個主要特點,都是靠近遊牧文化不遠的地區! 那麼,龍文化究竟是起源於農耕文明還是遊牧文明?
  • 高原鼠兔要不要滅?以生態保護之名|周道生態文明(16)
    以生態保護之名|周道生態文明(16) 2020-05-14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摔跤健將搖籃,蒙古長調之鄉,遊牧文化之源,源遠流長的烏珠穆沁
    1997年升格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質疏林草原和河谷溼地生態系統。它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原——內蒙古草原。這是一片水草豐沛的天然牧場。它是北方民族誕生和發展的搖籃。幾千年的草原民族文化在這裡積澱和傳播。幾千年來,北方民族一直在錫林郭勒盟草原上遊吃草唱歌。
  • 宮崎縣絕景盡在「小林市」:生駒高原花海、入住農家茅葺屋
    宮崎縣除了高千穗的瀑布美景外,還有一個充滿秘境絕景的地方「小林市」!以花海、星空、螢火蟲絕景出名的「小林市」,距離鹿兒島縣霧島只有開車50分鐘的距離。這次就為大家示範從鹿兒島機場租車自駕,前往小林市的2天1夜深度小旅行。有「蝦野高原」火山湖景色、「生駒高原」花海絕景,晚上入住「茅葺屋古民家」。愜意又豐富的行程,是想避開人潮的你不能錯過的地點!
  • 現代文明,是一場針對人類的騙局?丨《無依之地》影評
    但其他人對遊牧的熱衷,從表層看是對自由精神的追求,但實際上更多是年老後逃避現實的方法。不過當我再看《無依之地》,卻在簡單的故事之外品出了一絲中國古典哲學的意味。在趙婷大量的長鏡頭中,弗恩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以她舉起石頭望向遠處為例,當觀察世界的窗口由手和石頭組成,那背後的「人」是不是也成了自然本身?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貫穿電影始終,也成了我最喜歡的表達之一。
  • 到日本露營去:岡山「蒜山高原」澤西牛BBQ、露營、單車三日遊
    「蒜山炒麵」當地人鍾愛的B級美食來到蒜山高原必吃的一道平民美食,必屬這道散發著誘人香氣的「蒜山炒麵(蒜山焼きそば)」了!以獨特的味噌醬汁,將雞肉、高原高麗菜、麵條炒過,香氣四溢。這道「蒜山炒麵」跟「內臟烏龍麵」、「牡蠣大阪燒」並列為岡山三大B級美食,是岡山必吃的美味!
  • 阿茲特克文明以墨西哥高原盆地為中心,它形成於14世紀初
    阿茲特克文明以墨西哥高原盆地為中心,它形成於14世紀初阿茲特克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以墨西哥高原盆地為中心它形成於14世紀初,1521年為西班牙人所毀滅。阿茲特克人有比較發達的農業,主要作物有玉米、豆類、南瓜、馬鈴薯、棉花、龍舌蘭等。
  • 「夜讀」天下黃河青海清
    黃河最初的源頭由巴顏喀拉山下無數的雪山湧泉和一條條涓涓溪流匯合而成,她從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奔流而下,沿途匯集眾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成為一條浩浩蕩蕩的巨大河流。亙古以來,她像一把金光燦燦、銳不可擋的利劍,劈千山,斬萬壑,直指東方大海;又像一條自天而降、桀驁不馴的金色巨龍,噴雲吐霧,奔騰咆哮著,飛舞在我國北方遼闊蒼茫的大地上。黃河是古老的。
  • 印度教中的牛崇拜源自青藏 ——兼論「文明源頭」與「文明中心」的不同
    但筆者的研究是,牛崇拜的源頭不在古埃及,不在美索不達米亞,也不在古印度,而是在青藏高原之上,在原始苯教觀念中,東西方古文明中的牛崇拜都是史前羌藏類遊牧民族遷徙擴散的結果。對此,可以從宗教理念、歷史遺存和人類遷徙規律三個方面去判斷推定。印度教的祖宗神山、始祖大神修煉地不在別處,就是苯教的岡底斯神山,亦即白色野犛牛「本欽」下凡之山。
  • 阿魯科爾沁旗著力打造原生態草原遊牧區
    阿旗文化底蘊深厚,蒙元文化熠熠生輝。有包括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皇城遺址的察罕浩特古城址在內的文物點400餘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其中蒙古汗廷音樂被譽為「文化活化石」,已成功復原傳承。勒勒車製作、阿日奔蘇木婚禮、蒙古族服飾……一個個生動的符號,如同一連串閃耀的坐標,刻畫了阿旗獨特的文化氣質。  阿旗旅遊資源豐富,傳統草原、現代草原相得益彰。
  • 臺灣第一座文化生態公園:芝山巖
    據考證,此處留有7個文化遺址。當臺北盆地湖水退去後,海底古生物化石和特殊地質便躍然呈現,島上保留了各種海岸植物,實屬難得的生態資源,因此1993年將芝山巖定為臺灣第一座文化生態公園。  外觀上,芝山巖是個不起眼的小土堆,卻有其獨特的命運,在清朝是漳州人的堡壘,日據時代列為教育聖地,民國後當成軍事要塞,直到現代才擺脫歷史的傷痕,還它自然生態風貌。
  • 14圖揭秘金華「魅力新城」的底氣!
    金東區旅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不但是黃大仙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詩壇泰鬥」艾青、「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故鄉。  目前,金東區已開發以黃大仙景區、大佛寺景區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遊項目,以艾青、施光南名人故居及瑣園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古建築文化觀光項目,以錦林佛手文化園、上荷塘寨春農場青蛙樂園、浙中桃花源景區為代表的鄉村休閒旅遊項目等。
  • 哈拉巴文化:南亞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並且在目前發現的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印章,這些印章上有著少量的文字,但是由於歷史發現的缺少以及文字數量的局限性,這些文字目前尚且無法解讀。這一文化持續了將近七百多年,那個時期的文明已經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印度河流域出現了許多大城市,城市裡也有較為完備的排水系統,同時,這一文明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和紡織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商業也比較發達。
  • 「夜讀」地之靈:回歸大野
    每次踏上青南高原之前,惶恐與慌亂是心理上的必然呈現,這齣於對大自然的由衷敬畏。餘下的,便是抑制不住的興奮。在你所期待到達的雪域,不知道有多少個未知在等待發現;在觸手可及的雲天下,又有多少生靈在用它們獨特的方式歌唱家園。嗷嗷待哺舞蹈的白鷺夏日的鄂陵湖水清澈透亮,在湧上岸邊的波光中,掬起一抔雪山之水,瞬間,刺骨的冰涼如電擊般傳遍全身。
  • 科考第三極 走近青藏高原生態變化的「指示燈」—高原鼠兔
    科考第三極 走近青藏高原生態變化的「指示燈」—高原鼠兔 時間:2020-08-15 19:13:45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 NOWRE推出DIY套裝「RENOW」,開啟全國巡迴線下活動
    八月末NOWRE 推出全新 IP 企劃「RENOW」 以 REMAKE 和塗鴉文化為靈感打造DIY噴漆套裝,通過個體的創意發散思維,重塑出獨一無二並極具個人特色的潮流單品。「RENOW」 Workshop 活動的背後意義。
  • 「夜讀」恐懼與戰慄的旱獺
    狹路相逢在持續發酵的效力中,我還沒有見到對攝影家本人、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對野生生物雪花紛飛般的熱情關注。這也證明我剛剛表達過的那個意思:凡是一時難以消化或者需要特殊的蛋白酶來消化的東西,凡是不對自己口味的東西,潮人們一般都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王顧左右而言他。
  • 南疆人注意:你們可能掌握著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世界文明
    在新疆,有兩大遠古文明體系,即阿爾泰文明和塔裡木文明。阿爾泰文明體系橫跨中哈俄,對於國外的部分我不太了解,國內的包括呼斯塔文化、通天洞文化、三道海子文化等,總體來看是跟草原絲綢之路相聯繫的,同時也和阿爾泰山的黃金有關。
  • 各級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孔子儒學」的本質
    既然,「儒學」並非真正的「孔子儒學」,那麼,真正的「孔子儒學」又是什麼內涵呢?二、真正的「孔子儒學」:要把真正的「孔子儒學」講明白,我們還必須從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華傳統源頭文化開始講起。因為真正的「孔子儒學」是對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華傳統源頭文化的發掘與傳承。
  • 吉爾吉斯坦·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一覽無遺的高原牧場(吉爾吉斯語:Jailoo)上,遊牧民族的白色氈房悠悠地釋放著嫋嫋白煙。我義無反顧地奔向這些在蒼穹下散落滿地的氈房,韓國友人早已在氈房外微笑著恭候。呈圓形的氈房以木頭為骨架,然後以草簾圍上,再蓋上毛氈,外部周邊以繩子縱橫捆綁,牢牢地固定在木樁上,以防氈房被大風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