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廣闊,南北氣溫溫差大,物種豐富,毒蛇資源也很多,其中主要的毒蛇有銀環蛇、金環蛇、蝮蛇、眼鏡蛇、五步蛇等。下面就來滿足一些蛇友的興趣,分享中國最著名的十大毒蛇。
第一名:白唇竹葉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分類地位:蛇目蝰科
形態特徵:體長60-75釐米,尾長14-18釐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瞳孔垂直,呈紅色,頸部明顯,體背為草綠色,有時有黑斑紋,且兩黑斑紋之間有小白點,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為白色,自頸部以後連接起開形成一條白色縱線,有的在白色縱線之下伴有一條紅色縱線。有的有雙條白線,再加紅線。亦有少數個體為全綠色。腹面為淡黃綠色,各腹鱗的後緣為淡白色,尾端呈焦紅色。
生活習性:棲息於山區陰溼溪邊,雜草灌木叢和竹林中,由於綠的體色和善於纏繞的尾巴很適應樹上生活,它們常吊掛或攀繞再溪邊的樹枝或竹枝上,體色與棲息環境均為綠色,極不容易被發現。有時也盤踞在石頭上,頭朝著溪流,若受驚擾就緩緩向水中遊去。晝夜均活動,夜間更為頻繁。
竹葉青是常見的毒蛇,屬管牙類。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為28毫克左右。
捕食鳥、蛙、鼠類,有冬眠習性。冬眠期由大雪至驚蟄,5月份出洞。卵胎生,7-8月產仔,每次產7-8條。剛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傷人。
分布: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國外見於尼泊爾、越南等地。
第二名:白眉蝮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學名: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類地位:蛇目蝰科
形態特徵: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稜,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
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
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幹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衝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
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俄羅斯遠東地區與朝鮮半島等。
第三名: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俗稱山萬蛇、過山峰、過山烏、扁頸蛇、大吹風蛇、英雄蛇、麻骨烏、蛇王、大眼鏡蛇、 大膨頸蛇、大扁頸蛇、黑烏梢等
英文名:King Cobra、Hamadryad
形態特徵: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區別是眼鏡王蛇體形較大,常長達3-4米,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米,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
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V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 40-50個,激怒時其前身1/2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
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
生活習性: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卵。
中毒症狀: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狀燒灼似劇痛,10天後局部壞死。腫脹達於軀幹持續約18天。全身水泡,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通常是咬後第5天出現。創傷要幾個月才痊癒。
分布:浙江、江南、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國外分布於東南亞、 南亞。生活於平原至海拔1000米的山區。
第四名:灰藍扁尾海蛇Laticauda colubrina
體型細長,體長可達2米,體重0.5-1.5公斤。身體前部為圓形,後部至尾部逐漸變成側扁。體背部青灰色,從頭至尾有51-68個青灰黑色的寬橫紋環繞蛇體。腹部黃色或橄欖色。
分布:產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沿海;國外見於印度半島沿海等地。
第五名:尖吻蝮(五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
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鱗與鼻鱗形成的一短而上翹的突起。頭背黑褐色,有對稱大鱗片,具頰窩。體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個方形大斑塊。
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塊。體形粗短,最長的雄性1335+206毫米,雌性1238+165毫米。背鱗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僅有極細的弱稜,其餘均具有結節的強稜,體表粗糙。
腹鱗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鱗完整。尾下鱗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為雙行。尾尖一枚鱗片側扁而尖長,俗稱「佛指甲」。
分布:在我國分布範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臺灣省。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第六名: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
全長1.2-1.8米,具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3-5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
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軀幹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
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14-230,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29-39枚。
分布:我國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
第七名: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全長1-1.8米,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有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汙白色。頭背黑褐,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
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03-231;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37-55枚。
本種有2亞種:指名亞種B.m.multicinctus Blyth腹鱗203-218,背面白色橫紋30-50個;雲南亞種B.m.wanghaotingi腹鱗213-231,背面白色橫紋20-31個。
分布:指名亞種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包括臺灣、海南與香港。雲南亞種僅見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及越南北部。
第八名: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頸細,頭背布有很多細鱗片,吻較窄。兩鼻間鱗較小,隔有數片更小的鱗片,左右兩眼上鱗之間一橫排上有小鱗14-16片,鼻鱗與頰窩鱗前緣之間有一到數片小鱗。
體長1米左右,體背顏色棕褐,在背部中線兩側有並列的暗褐色斑紋,左右相連成鏈狀。腹部灰褐色,有多數斑點。
棲息於山區森林中,尾具有纏繞性,夜行性,食蛙、蜥蜴、鼠、鳥。
第九名:圓斑蝰Viperarussellii
食鼠類的小型哺乳動物,卵胎生30-40,最高記錄為63仔。
棲息於丘陵地帶,多見於稻田,在通風涼爽或陰暗處。
頭呈三角形,體粗尾短,頭背有三塊圓斑,體背有三縱行大圓斑,背脊一行圓斑與兩側交錯排列,圓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鑲以黃白色邊,性兇猛。
國內分布:福建(詔安、泉州、惠安、仙遊、南安),臺灣(花蓮、瑞穗、臺東、高雄、恆春、屏東、臺北),廣東(韶關、廣州),廣西(南寧)。國外分布:巴基斯坦,印度,斯裡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
第十名:舟山眼鏡蛇Naja atra
全長1-2米,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
腹面汙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後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學活習性: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與山區,見於灌叢、竹林、溪澗或池壙岸邊、稻田、路邊、城郊,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鼠、鳥及鳥蛋、蛇等。
每年5月前後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7-19枚,卵徑42-54毫米×26-31毫米;約經50天孵出仔蛇,全長約20釐米。
分布:我國特有種,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重慶東南部,包括臺灣、海南及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