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江虹 北京報導
近日舉辦的鐵路裝備展上,原本該充當買方的十八個鐵路局,也意外參展,帶來了各自生產的設備。
「我們戲稱路局參展純屬自娛自樂。」北京鐵路局一位工作人員稱,路局既是買方又是賣方,這種身份錯位已經多年,但設備產品基本上只能各路局內部消化,很少能形成產業化,難以擁有競爭力。
上海鐵路局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龔佩毅認為,路局生產的個別產品還是擁有一定的技術水平,但因為機制問題,沒能推向市場,做進一步的技術改進。他呼籲儘快將路局旗下的科研所、科研部門分拆出去,進行公司化運作。
一位接近鐵道部的鐵路專家向記者表示,如果今後鐵路體制改革破冰,料路局的機構設置將有所改變,公司化未必不可行。
買方?賣方?
「我們戲稱路局參展純屬自娛自樂。」
在兩年一度的鐵路設備展上,6、7號展館幾乎由十八個地方鐵路局包場。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地方鐵路局展出的並非自己的線路情況介紹,而是自己生產的一套套設備,比如鋼軌測量儀、掃雪車、道岔換軌機組、探傷機、檢測車,甚至大型空氣交換機等。
北京鐵路局科委辦主任張旭告訴記者,北京鐵路局帶來63項能代表該局近年來最新科技創新成果的項目參展,涉及高速鐵路、安全運營、信息化、機車車輛及供水點、公務工程、通信信號等方面的技術。
在其展位上,巨大的空氣交換機特別引人注目,張旭向記者推介道,這個空氣交換機已經運用於北京南站,運行的效果不錯,是該局重點推介的產品之一。今後火車站等大型公共場所,若能運用這套設備,室內的空氣品質會好很多。
「鐵路局不是該來買我們的東西麼?怎麼還來賣東西?」一家義大利設備生產商逛完6、7號館後發出的困惑,代表了參展很多企業的心聲。這些企業私下向記者開玩笑道,參加鐵路設備展最大的目標客戶,是鐵道部和十八個鐵路局,但是鐵路局看起來也準備來賣東西,那麼這個展覽究竟辦給誰看?
北京鐵路局一位工作人員笑著跟記者說道,雖然各路局都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生產能力,但是受限於體制機制的問題,設備產品基本上只能在路局內部消化——內部招標,內部生產,內部使用,極少設備會被其他路局所購買,可不就是「自娛自樂」。
突破與限制
「沒什麼錢,也做不成什麼事,這個機構還有沒有必要存在?」
自娛自樂,有其歷史淵源。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鐵路局官員向記者表示,原本鐵路局內部機構設置得跟小社會一樣,除了站段,醫院、法院、公安、學校、研究所等機構也都齊全,後來鐵路機構改革,才逐步將非主業的機構分拆出去。
由於承擔著鐵路局內部的各項研究,加之從外部購買的設備,在使用磨合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技術科研部門予以改進,改進為更適合路局使用的產品,因此路局的科委辦或科研所仍然保留了下來。
不過,其命運隨著鐵路改革的深入,也在被探討中。
北京局、上海局、南昌局和鄭州局的科委辦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鐵路局每年撥給科委辦的研究經費從200萬到500萬元不等,視路局的財力而定。像北京局儘管有研究經費500萬,但是研究項目眾多,「分散到各項目手中,僅幾萬元一個項目,杯水車薪」。而像鄭州局這種預算偏少的路局,則分到手的項目經費更是無法滿足科研需求。
「沒什麼錢,也做不成什麼事,這個機構還有沒有必要存在?」一位鄭州地方鐵路局的工作人員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他認為,事實上,各大鐵路局目前所做的設備產品,技術水平多數比
較低,較鐵路外其他公司的產品,並沒有任何優勢,只不過靠著鐵路局內部封閉的關係,獲得了一定量的訂單,存活至今。「如果某一天沒有了內部採購,這些項目還能賣給誰?」
龔佩毅坦承,在鐵路系統內,路局自主研發生產的設備,要想運作到其他路局或者整個鐵路線上使用,需要過千關萬卡。除了路局自己的認證以外,還要得到鐵道部的認證,拿到認證之後,並要想法進入設備招標的目錄名單,方可能讓其他路局和鐵道部採購。
像該局研製出來的探傷小車,多個路局表示很感興趣,因為現在不少路局都有客運專線,其人工探傷檢測的效果無法跟上高鐵的發展,大的探傷車又太貴。可是這些採購意願至少要再等一年方可成行,上海局的這個探傷小車剛剛拿到上海路局的技術審查,還要經過鐵道部的技術審查,其他路局方可能採購。
公司化路徑
放開市場的同時,若能放開體制機制才是好事。
即使將來上海鐵路局的探傷小車廣受歡迎,接到不菲的訂單,擺在上海鐵路局面前的,又將是另一個難題:這個項目,該怎麼運作?
按照現在的體制設置,探傷小車的專利屬於上海鐵路局科研所;可是科研所是個事業單位,不具備產業化運作的能力。上海鐵路局或考慮與其他設備公司合作,或者收購一家裝備生產線,為自己代工生產,還有一種方法是在路局名下組建設備製造廠。
事實上目前很多路局的科研機構已經尋找出了各自路徑。比如北京鐵路局的空氣交換機項目便是與外部公司合作進行生產,共同利潤分成。鄭州鐵路局則在其路局內部,將鄭州鐵路局裝卸機械廠、鄭州鐵路局工務機械廠、鄭州鐵路局機車車輛配件廠和鄭州鐵路物泰玻璃有限公司四個老廠合併起來,成立了一家鄭州鐵路裝備製造公司。
按照該公司總經理孫振松的介紹,這家裝備公司總資產達2.8億元,員工也有1400餘人,產品系列多達700餘種,每年產值約在三四億元左右。「但是基本上收支平衡,沒什麼利潤。」孫振松透露。
之所以這麼大的工廠利潤不佳,孫振松坦承產品的競爭力不夠。該公司的很多產品在鐵路外的機械公司均有生產,同質化較高,並沒有真正可以叫板市場的產品,這些年來的採購訂單,多數來自鄭州鐵路局內部。他也表示擔心,一旦放開市場,沒有內部訂單,像他這樣路局自己組建的公司,很可能受到的衝擊會首當其衝。
而在龔佩毅看來,擔心沒用,遲早會走到這一步。放開市場的同時,若能放開體制機制才是好事。他認為,路局生產的設備需要到市場中接受挑戰,才能提高其競爭力,同時,體制機制也應該隨之改變,才能適應這種市場化的挑戰,比如,科研所或者路局的科委,應該進行公司化運作,給予恰當的激勵機制,方可保證其創新力。
接近鐵道部的鐵路專家認為,由於鐵道部對路局的管理一直比較嚴格,路局對科研所也管得較死,科研所的改革,應該不會太快推進,將視鐵路體制改革進度演變。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