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下午,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中國SCOR)專家進校園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是我國參加國際科學理事會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的全國性代表機構,旨在促進中國海洋科學家參與國際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這是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首次在該委員會年會期間組織海洋科學研究專家在校園舉辦學術講座。本次報告會的三位專家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長孫松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戴民漢教授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喬方利研究員。報告會由學校學生社團海洋協會安永睿同學主持,數十位來自校內不同院系的師生參加了活動。校黨委副書記葉靜漪和校團委書記陳永利到場祝賀。
葉靜漪代表北京大學對三位海洋生物、物理和化學方面的頂級專家來北大作報告表示熱烈歡迎,對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選擇北京大學作為海洋專家進校園系列活動的第一站表示感謝。她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她鼓勵在場的師生珍惜這一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認真思考如何從自己專業角度出發,為祖國的海洋強國事業貢獻力量。
孫松作了題為「『科學』號的深海之旅——新技術、新發現、新認識」的報告。他用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西太平洋進行科學實驗的大量影像資料展示了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製造的科學儀器在近年一系列深海科考航次中取得的新發現和新認識。
孫松作報告戴民漢為大家深入講解了近海海洋化學研究前沿中的海洋酸化和缺氧問題及其主控因素,並指出了在認識二者關聯方面存在的挑戰。他還分析了海洋生態環境演變的機制和特點,以及海洋酸化和近岸海水缺氧問題對海洋經濟可能帶來的隱患。他以大量的國內外實例說明了海洋科學的基礎研究在保護和治理海洋環境中的重要性。
戴民漢作報告喬方利以「豐富多彩的海洋運動」為題,介紹了海水運動的多樣性及其多時空尺度的特點,他指出掌握海水運動複雜系統的變化規律對於災害預警、航線設計等具有重要意義。他與大家分享了集波浪、潮汐、湍流三個子系統建立的浪致混合模型及其在颱風強度預測方面的應用,並以此鼓勵大家勇於質疑傳統觀念,在研究和探索中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創新。
喬方利作報告三位專家的報告不僅展示了近年來我國海洋科學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多學科交叉的巨大潛力,也體現了當代海洋科學研究與海洋技術、海洋工程的密切聯繫,為大家參與海洋科學的前沿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參考。三位專家在報告中均表示,希望能以最新的科學發現和最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來激發北大學子對海洋科學的興趣,也期待與更多的北大師生合作,共同探索海洋,推進我國的海洋科學事業,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編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