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隻老虎夠不夠維持種群
最小可育種群,是指使種群有95%的概率存活100年的最小規模。小種群相對大種群有兩大風險,一為近親交配,後代患遺傳病的可能增加。二為遺傳漂變,基因頻率會隨著每代的基因重組發生隨機波動,一些基因可能消失,導致種群遺傳多樣性下降,抵禦環境變化風險的能力降低。
最小可育種群是多少,需要根據物種特性、種群結構,並結合環境特徵進行複雜計算。兩位生物學家——澳大利亞的伊恩·富蘭克林和美國的麥可·蘇萊制定了一個50/500規則,簡而言之,50隻的種群就能應對近交的風險,而500隻以上可以避免發生遺傳漂變。
該規則只是一個大概值,老鼠、兔子這類繁殖力強的小動物實際要不了那麼多,而大象、老虎這些生育率低的大動物可能需要更大的種群規模。因此,100隻老虎無法應對遺傳漂變的風險。
不過事無絕對,假設環境一直有利,幾隻個體也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大種群。反之,若發生重大災變,再大的種群也會很快走向滅亡。根據生態學家卡倫斯的種群模型,只要環境適宜,6-12隻的可育雌虎也足夠在100年內繁衍下去。
因此,只要人類給這100隻老虎找一個穩定的環境,幫助它們排除一些天災人禍,它們完全可以存活100年以上,運氣好的話還能建立一個大種群。要知道,印度最大的老虎種群——堪哈公園和科比特公園,也不過130隻左右,很多種群只有幾十隻甚至十幾隻個體。
生境是最大問題
對生物來說,能否生存最重要的永遠是生活環境。虎的生境需求最主要的就是密閉、溼潤,而非洲稀樹大草原環境是開闊、乾旱的,和老虎的需求完全相反。因此,這裡不適合老虎,是獅子的樂土。
為什麼老虎喜歡氣候溼潤的密林呢?原來,老虎爆發力強,擅於搏擊,但耐力不足,因此主要埋伏起來突襲獵物,很少長距離追趕。密林能提供老虎狩獵所必需的隱蔽場所,老虎身上的條紋在密林中是絕佳的保護色。至於老虎喜溼,是因為環境溼潤、有水的地方通常植被也更茂密。
正因為老虎偏愛密林,在歷史上它們的分布就局限在亞洲東南部地區,直到全新世來臨(1萬年前),隨著氣候變暖和森林擴張,老虎才擴散到東亞、中亞和南亞等地。冰期佔領歐洲、北亞並沿著白令陸橋進入美洲的是獅子,它們能適應開闊環境。森林物種在擴散方面相對草原物種有先天劣勢,另一個草原物種成功擴散的例子就是史前人類。
更新世時期老虎的分布極限
歷史上,老虎擴張的西限就是環裏海地區,它們是沿著大河和大湖擴散的。裏海虎表現出明顯的沿河、環湖分布特點,分布區呈長條狀,窄的地方只有30公裡寬。正因為此,裏海虎也是最脆弱的老虎亞種,20世紀上半葉就已經急劇減少。儘管老虎擴散到了西亞和東北亞,但卻從未佔領蒙古和哈薩克的大草原,這是老虎不適應草原的很好證明。
因此,虎入非洲最好的選擇還是中西非的熱帶雨林,這裡的環境幾乎和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現有老虎棲息地一致。歷史上老虎沒有進入這裡是因為受到西亞和北非廣袤的草原和沙漠的阻隔。老虎進入這裡一定是得天獨厚,可以將花豹從頂級捕食者的位置上趕下來。
老虎位於食物鏈頂端,固有的種群密度很低,它們最大的天敵就是自身,不會泛濫成災。虎入非洲雨林,短期內可能會對花豹造成一定衝擊,長遠來看應該可以通過生態位的分離實現共存,就像目前在印度和東南亞的森林裡一樣。
獅子和鬣狗不是問題,老虎也不會成為它們的問題
虎入非洲的話題也是老生常談了,一些朋友總是過分誇大物種間的相互影響。比如,有人說老虎到非洲草原能滅絕獅群,這無異於痴人說夢。獅子幾百萬年來一直是草原上的居民,顯然比老虎更適合草原上的生活。
獅子祖先也有豹一樣的斑點,但長期以來生活在開闊地,成年獅的斑點已經完全退化了。獅子的上臂/前臂比為0.98,接近獵豹的1.01,遠大於老虎的0.90,這意味著獅子相對老虎更擅長追逐獵物。當然這只是相對,總體而言獅子也是伏擊型獵手。
草原不如森林適合搞埋伏,因此獅子選擇了群居,多獅協作圍獵能明顯提高狩獵成功率,將獅子捕殺角馬、斑馬的成功率從單獅的1/6提高到多獅的1/3;一大群獅子合夥能輕易放倒野牛這樣的大傢伙,從而將野牛作為主食。在食物、領地爭奪戰中,獨虎對群獅也佔不到任何便宜。
獅、虎都位於食物鏈頂端,兩強相遇勢必不能共存。然而,物種的競爭力取決於環境,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歷史上印度曾有人將幾隻獅子引進老虎的棲息地,這些獅子在人類和老虎的雙重打擊下很快消亡了。反之將老虎引進其所不適應的草原,它們就不是獅子的對手了。
有網友愛說「非洲虎嘯」這個項目,說南非「老虎谷」裡野化的老虎殺了不少獅子,我專門查證了下,都是謠傳。老虎谷裡虎殺獅只有一例,就是雄虎西淘趁雌獅薩凡納麻醉未醒將她咬死了。據了解,薩凡納體型不小,平時很強勢,西淘對她頗為忌憚。這是圈養獅虎鬥,雄虎殺雌獅,還是中了麻藥的,這種戰績不知道有什麼好吹噓的!
因環境不佳、密度過高、管理不善等原因,老虎谷裡獅虎相殘的比例非常大,雌獅薩凡納的養母也被另一隻雌虎殺死,前幾天一隻雌白虎先後殺了兩隻雌虎。說到底這只是個野化訓練項目,還是圈養獅虎,人工投餵食物,和圍欄外沒有交流,離真正的野生生活差得遠呢。老虎野化目前只是個噱頭,停留在喊喊口號的階段,這也是保育專家都不看好的原因。
南非老虎谷的老虎
還有人說老虎到了非洲會被成群的獅子甚至斑鬣狗欺負,這也是杞人憂天。且不說老虎偏好的生境和獅子、鬣狗截然不同,就算老虎真到了草原上,也會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獅子群居,老虎獨居,看似截然不同,其實中間就隔著一層窗戶紙。著名貓科專家宋奎斯特發現,獅、虎社會組織沒有本質不同,都是母系社會,領地傳女不傳兒。雌虎母女、姐妹毗鄰而居,鄰居雌虎的親緣係數為0.35,和一個獅群中的雌獅差不多。因此,宋奎斯特說,老虎就是分散開的獅群
宋奎斯特先生認為,假如老虎到開闊地生活,食物足夠豐富,周圍又充滿了想蹭口飯的清道夫,老虎也能走向群居。當然,這需要數以萬年的適應過程,經過很多代的選擇和淘汰,不是100隻老虎100年能完成的。
東北虎到了非洲會不會熱死?
有人擔心把東北虎遷往非洲雨林會熱死,這純屬多餘。東北虎與南方諸亞種分化時間很短,基因差異不大,近年來甚至有分類學家建議將大陸的虎都合併為一個亞種。作為恆溫動物,老虎能自行調節體溫,以適應環境溫度。
東北虎與南方老虎的差別,主要有二。一是體色淡一些、斑紋淺一些,這是因為北方日曬少,皮膚中黑色素積累較少,就好比歐洲人比非洲人白。二是冬毛長而濃密,就好比北方的人穿衣服厚一些。它們每年隨溫度變化換兩次毛,到熱帶只用夏毛生活就可以了。現在熱帶和亞熱帶很多動物園裡都飼養有東北虎,它們都活得好好的,因此完全不需要為它們擔心。
結論:只要環境好且沒有人類迫害,100隻老虎完全可以在非洲生存,運氣好的話還能發展壯大,但不是在大草原,而是在熱帶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