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2020-08-03 文明海南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在白沙青松鄉斧頭嶺樹上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長臂猿一家三口。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俯瞰白沙青松鄉斧頭嶺山下的苗村。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時,也曾看到過海南長臂猿的蹤影。曾幾何時,海南長臂猿遍布全島,尤其是晨起後或夜幕前發出的鳴叫猶如天籟之音,在熱帶雨林裡此起彼伏,給人以無窮遐想。

  現今,作為「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僅存活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在1984年第一次開展對海南長臂猿的專項調查中,僅記錄到2群9隻;2003年開展的大規模調查顯示依舊僅為2群,但數量為13隻;2015年,記錄到的種群數量已為4群25隻以上。不過,截至2019年12月,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顯示為4群30隻左右,第5種群正在形成。

  在省內外海南長臂猿研究學者看來,海南長臂猿現狀可謂「一喜一憂」,「喜」的是長臂猿數量已從30多年前的9隻左右增加至30隻,「憂」的是海南長臂猿種群棲居的環境沒有擴大,這4個確定種群的「猿人家族」備受各方關注。

  4個種群 各有領地

  「目前,在霸王嶺保護區監測的4個種群為15隻成年猿、15隻青幼猿,從年齡結構等情況來看,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不過,成年的母猿偏少了點。」7月中旬的一天,遠眺著霸王嶺莽莽群山,對於這4個種群的「定位",在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紮根已30餘年的海南長臂猿「土專家」陳慶十分熟悉。

  據描述,海南長臂猿主要棲居在原生性的熱帶山地雨林溝谷地區的大型喬木上,喜歡在山體中部和中下部活動,很少在高海拔的山巔或山脊看到它們的蹤影。其中,海南長臂猿A群活動範圍主要在霸王嶺昌江境內,B群活動範圍也在霸王嶺昌江境內,而C群家族成員稍多,大多活動於霸王嶺白沙青松鄉境內,而D群規模最小,活動範圍尚未確定。

  對於這4個種群的棲居環境,海南長臂猿研究學者劉振河、覃朝鋒則給出了一組更翔實的科考報告:A群大多以霸王嶺東山脊為中心,面積約500公頃;B群以霸王嶺的直溝為中心,主要活動於海拔800至1000米間的溝谷地帶,面積約200至300公頃;C群在霸王嶺白沙境內的溝谷;D群則在黑嶺西側溝谷,面積約300至400公頃。 就以上數據可推測,猿群活動的範圍一般在200至500公頃之間,不過,若除去山脊林、山頂矮林等地段,海南長臂猿經常活動區的實際面積約為1000至2000公頃。

  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考人員陳慶在多年的監測中注意到,海南長臂猿種群間一般有明顯的地形、地物阻隔,成為天然屏障,但種群間也有小範圍的活動重疊區,此地往往是小山脊或溪溝,在重疊區,相鄰群體偶爾也會同時就近活動,但互不幹擾,一般在各自的核心活動區,猿群之間更是相安無犯,從未發現它們像猴子等動物出現爭區行為。

  C群活躍 對人類友好

  「C群最不怕人,對人類很友好。」今年7月中旬,陳慶一行在霸王嶺白沙境內的大型喬木林裡安裝調試紅外線相機;臨近中午,在海拔大約800米處的一片叢林中,非常偶然地與海南長臂猿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一開始,是一隻公猿,看到我們就停了下來,還衝著我們發出幾聲略顯急促的鳴叫聲,似乎在宣誓自己的領地。」陳慶描述,不過,當時它們並不膽怯,不出一會兒,又有兩隻母猿也過來,其中一隻還抱著一隻大約1歲的幼猿;再過數分鐘,尾隨其後的另外幾隻青幼猿也都集結在紅外線相機的周邊,數了數,正好是8隻。

  「當時,我們一名技術人員在大約10米高的枝杈上安裝紅外線相機,2名護林員正在地上拉吊物資,大家儘量減小動作幅度,不想幹擾它們。」陳慶回憶,當時長臂猿攀爬的高度距離地面有15米左右,在距離人類大約10米遠處觀望著。

  「或許,它們當時心裡很納悶:他們不是人類嗎?怎麼也像我們猿類一樣會爬這麼高的樹呢?他們到底在幹啥呢?」陳慶笑侃,這8隻海南長臂猿就在周邊幾十米的範圍內徘徊了大約半個小時才離去,這算得上是近年來一次非常難得的人猿互動與試探。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張志城介紹,從目前來看,C群活動的範圍距離人類居住區最近,但活躍的軌跡最穩定,與監測隊員「碰面」的概率最大。

  海南大學林學院饒曉東博士認為,海南長臂猿與人類近似,好奇心比較重,一旦遇到疑似的危險,雖說很警覺,但不會立刻逃竄,而是先專注地盯著有動靜的方向,待確定是敵情後,會向同伴們發出警報性的鳴叫,然後快速逃走。

  青睞此地 或被困於此?

  海南日報記者查閱海南長臂猿科研考證數據發現,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海南島白沙、昌江、東方、保亭、屯昌、瓊海以南12個市縣及地區均有海南長臂猿活動的軌跡,推測數量不少於2000隻;然而,在短短的30年時間裡,在人為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下,截至1980年前後,海南長臂猿數量驟降為7隻;90年代初期,可監測到的海南長臂猿數量也僅為15隻左右。

  海南長臂猿研究學者認為,現今最為活躍的海南長臂猿C群喜歡棲息於霸王嶺白沙境內,一方面,除了得益於該片區的熱帶雨林得到較為完整的保護、食物比較充足外,另一方面,海南長臂猿其實是被困於此。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為發展生產與森林防火需要,有關部門在現今保護區範圍內開通的東幹線公路將斧頭嶺、黑嶺、雅加大嶺分割成若干個不連續的區域。那時,人們或許還未想到,原始森林破碎化的弊端。人類活動的幹擾,也導致「從不下樹」的海南長臂猿不能跨越這一地帶,只能常年棲息於斧頭嶺山麓一帶,而該區域佔霸王嶺保護區核心區面積僅為14%左右。

  據統計,毗鄰霸王嶺保護區的鸚哥嶺山脈還存有數萬公頃的原始林和數十萬公頃的天然闊葉林。科考專家還表示,即便是斧頭嶺,也只有在中低山地區的環境裡才適合長臂猿生存,如海拔700米以下,早年幾乎大片的荒草山和小塊次生林,但這不適合長臂猿生存。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連片整體保護,是傳統瀕危物種保護模式的重要補充方式,對於克服單個保護區的孤島效應弊端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機會擴大海南長臂猿的活動範圍,還能增加森林其他物種的遺傳性,從而提高物種種群的生存能力等。(海南日報 記者 曾毓慧 謝凱)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在1984年第一次開展對海南長臂猿的專項調查中,僅記錄到2群9隻;2003年開展的大規模調查顯示依舊僅為2群,但數量為13隻;2015年,記錄到的種群數量已為4群25隻以上。不過,截至2019年12月,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顯示為4群30隻左右,第5種群正在形成。
  • 海南長臂猿喜迎「新丁」!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
    「雌猿正在漲奶,幼猿的毛髮也還沒長出來。」根據監測與研究人員拍到的照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園處負責人洪小江初步判斷,這隻幼猿很有可能是28日才出生。其新種群和新幼猿的出現,對於正在建設中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而言無疑是個極其振奮人心的消息。過去,4群30隻左右海南長臂猿長期棲息於霸王嶺林區內僅1600公頃的斧頭嶺區域。
  • 海南長臂猿喜添幼猿 種群數量恢復至5群33隻
    海口網9月1日消息(記者陳家煜 攝影報導)9月1日召開的海南省新聞辦發布會,傳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海南長臂猿家族喜添幼崽!至此,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恢復達到5群共33隻。經辨認是一雄一雌成年海南長臂猿,證實新形成了E群即第5群,並確定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已經擴散到距原棲息地霸王嶺分局斧頭嶺10公裡的東崩嶺。該監測結果與2020年1月人工監測的結果已相互印證。
  • 世界罕見的海南長臂猿寶寶來啦,快來pick~
    「雌猿正在漲奶,幼猿的毛髮也還沒長出來。」根據監測與研究人員拍到的照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園處負責人洪小江初步判斷,這隻幼猿很有可能是28日才出生。如今,新生猿被命名為「平平」,寓意平安健康長大,為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做出貢獻。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喜歡變顏色的海南長臂猿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2020年2000萬科研項目主要用於海南長臂猿研究,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情況及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的最基礎性工作。通過本次大調查,主要達到以下幾個目的:全面系統地了解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基本情況,以便進一步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方案;加強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監測,以人工監測為主實施各類監測技術綜合體系的預演示和開發;利用此次調查,培養和鍛鍊一支穩定的野外海南長臂猿監測隊伍。
  • 從7隻增至30隻,海南長臂猿可能正形成第五個家族群!仍屬瀕危物種
    1月7日,南國都市報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海南長臂猿從1980年發現的7隻,發展到現在的30隻,發展趨勢基本上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 霸王嶺林業局副局長洪小江表示,目前長臂猿仍是瀕危物種,我省正在研究出臺長臂猿保護方案。
  • 海南長臂猿又添新成員,真好
    據了解,此次發現幼猿的為E群(第五家族)的 2隻「新婚」海南長臂猿的孩子,這也是這對「新婚夫婦」的首個孩子。至此基本確定,這一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增長至5群33隻。自此,監測與研究人員對這個正在形成的新家族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跟蹤監測。懸坐在二三十米高的樹杈上,一隻黃色雌猿手法熟練地幫另一隻黑色雄猿抓著蝨子。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海南長臂猿的「一夫二妻」制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2020年2000萬科研項目主要用於海南長臂猿研究,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情況及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的最基礎性工作。通過本次大調查,主要達到以下幾個目的:全面系統地了解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基本情況,以便進一步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方案;加強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監測,以人工監測為主實施各類監測技術綜合體系的預演示和開發;利用此次調查,培養和鍛鍊一支穩定的野外海南長臂猿監測隊伍。
  • 半世紀前,海南曾有2000多隻長臂猿
    ,最新監測數據,其正在逐步恢復的種群數量為4群30隻。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南長臂猿(下稱長臂猿)曾廣泛分布於海南屯昌縣以南的12個市縣,其種群數量超過2000隻,隨著人口的增長,其生境日益破碎化及至喪失,加之大量的人為獵殺,使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大約十年之後,全島僅有霸王嶺林區有長臂猿出沒,其種群數量只餘2群7-9隻。目前,該物種僅分布於海南島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根據最新監測統計,其種群數量僅為4群30隻。
  •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紮根霸王嶺十餘載 以匠心守「猿」家
    這是天然「網紅」歌手海南長臂猿賴以生存的家,也是海南霸王嶺長臂猿監測隊隊長鄒正衝與他的隊友們守護了近20年的地方。據了解,海南長臂猿是僅分布於海南的特有物種,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性和指示性物種。海南長臂猿現僅存5個種群,數量30餘只,是世界上唯一種群數量不到100隻的靈長類動物,瀕危程度遠遠高於「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7年就將其列為「全球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動物」之首。因為珍貴,所以守護。對於常年生活在大山裡的鄒正衝與他的隊員們來說,日復一日地傾聽、奔跑、記錄是工作,也是日常。
  • 雨林精靈海南長臂猿:一片雨林,便是它整個世界
    當一片田洋或一條公路從原始茂密的雨林穿過,樹林與樹林之間形成的空隙,便成了海南長臂猿無法逾越的鴻溝。  「前段時間監測人員發現海南長臂猿種群有疑似『分家』行為,一公一母兩隻猿出現在它們平時活動區域的10多公裡外,這說明它們存在拓展棲息地的迫切需求
  • 瞭望|海南長臂猿:從瀕臨滅絕到種群擴大
    一隻海南長臂猿在海南霸王嶺熱帶雨林中覓食(2019年10月25日攝) 蒲曉旭攝◆從2群不足10隻到5群33隻,海南長臂猿保護初見成效,但這一數量仍遠低於生態學上種群能夠持續生存的最小種群數,種群復壯依然艱巨◆專家認為,對長臂猿婚配製度、
  • 儋州在看丨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鄧懷慶:海南長臂猿的一夫二妻制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2020年2000萬科研項目主要用於海南長臂猿研究,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情況及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的最基礎性工作。後來,就在我們在雨林深處的時候,海南長臂猿跑到我們駐地旁邊,發起了鳴叫。海南長臂猿跑來找我們,可惜,我們不在「家」,遺憾與長臂猿失之交臂。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 | 劉國琪:尋覓到在樹上取食的長臂猿
    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也是標誌性物種,中國特有種,海南長臂猿僅在霸王嶺地區有分布,雖然目前已經恢復到5個族群約33隻,但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
  • 海南長臂猿E群幼猿生存狀況良好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11月18日上午,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暨數據總結大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結束。海南日報記者從多方獲悉,海南長臂猿最新家庭種群E群的第一隻幼猿生存狀況良好。據參與調查活動的工作人員介紹,11月13日,用於監測E群的紅外相機拍到了母猿帶著幼猿在樹上休息的照片。
  • 拯救美妙的物種海南長臂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助理總幹事沙米拉·奈爾·貝杜埃勒(Shamila Nair-Bedouelle)博士在海南長臂猿國際研討會上說:「海南長臂猿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靈長類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哺乳動物。」海南長臂猿屬於體型較小的樹棲型猿類,臂長無尾,雄性個體頭頂有冠毛,體長約五六十釐米,體重7至10公斤,壽命最長可達50歲。
  • 儋州在看丨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餘辰星:瞧!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2020年2000萬科研項目主要用於海南長臂猿研究,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情況及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的最基礎性工作。  通過本次大調查,主要達到以下幾個目的:全面系統地了解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基本情況,以便進一步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方案;加強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監測,以人工監測為主實施各類監測技術綜合體系的預演示和開發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 | 海南長臂猿擇偶也看「房」兩個家族群常走親戚
    記者 李天平 攝雌猿毛色變化蘊藏繁殖「密碼」從40年前僅存兩群不足10隻到如今的5群33隻,被列為極度瀕危靈長類動物的海南長臂猿在海南林業部門、科研機構、山區群眾等的保護下,種群數量逐步增長,但仍未擺脫滅絕的風險,瀕危程度遠超「國寶」大熊貓、朱䴉等物種。困擾專家們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海南長臂猿順利繁衍下去?
  • 海南長臂猿的朋友圈|海南長臂猿|朋友圈|長臂猿|巨松鼠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2020年進行的海南長臂猿研究,主要達到以下幾個目的:全面系統地了解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基本情況,以便進一步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方案;加強對海南長臂猿種群和棲息地的監測,以人工監測為主實施各類監測技術綜合體系的預演和開發;培養和鍛鍊一支穩定的野外海南長臂猿監測隊伍。雨林中的「盲走」在雨林中行走是會迷路的。
  • 聚焦海南長臂猿大調查·尋猿日記丨蔣志剛:海南長臂猿從不下樹 連分娩時也不下地
    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2020年2000萬科研項目主要用於海南長臂猿研究,摸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情況及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情況,是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幫助長臂猿種群快速恢復的最基礎性工作。本次上斧頭嶺,主要是為了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統籌工作,我還參加了大調查的培訓,為隊員們介紹了我們20年前寫作的《自然保護野外研究技術》,講解了野外考察的注意事項。然後參加了梅村組,每天登山考察。如今大調查已進入收尾階段,目前看來一切還算順利。我很榮幸受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的邀請,來統籌本次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我來這裡主要是服務大家的,工作都落在協調各個環節上,包括部分關注重心落到無人機監測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