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沙青松鄉斧頭嶺樹上活動的海南長臂猿。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長臂猿一家三口。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俯瞰白沙青松鄉斧頭嶺山下的苗村。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時,也曾看到過海南長臂猿的蹤影。曾幾何時,海南長臂猿遍布全島,尤其是晨起後或夜幕前發出的鳴叫猶如天籟之音,在熱帶雨林裡此起彼伏,給人以無窮遐想。
現今,作為「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僅存活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在1984年第一次開展對海南長臂猿的專項調查中,僅記錄到2群9隻;2003年開展的大規模調查顯示依舊僅為2群,但數量為13隻;2015年,記錄到的種群數量已為4群25隻以上。不過,截至2019年12月,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顯示為4群30隻左右,第5種群正在形成。
在省內外海南長臂猿研究學者看來,海南長臂猿現狀可謂「一喜一憂」,「喜」的是長臂猿數量已從30多年前的9隻左右增加至30隻,「憂」的是海南長臂猿種群棲居的環境沒有擴大,這4個確定種群的「猿人家族」備受各方關注。
4個種群 各有領地
「目前,在霸王嶺保護區監測的4個種群為15隻成年猿、15隻青幼猿,從年齡結構等情況來看,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不過,成年的母猿偏少了點。」7月中旬的一天,遠眺著霸王嶺莽莽群山,對於這4個種群的「定位",在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紮根已30餘年的海南長臂猿「土專家」陳慶十分熟悉。
據描述,海南長臂猿主要棲居在原生性的熱帶山地雨林溝谷地區的大型喬木上,喜歡在山體中部和中下部活動,很少在高海拔的山巔或山脊看到它們的蹤影。其中,海南長臂猿A群活動範圍主要在霸王嶺昌江境內,B群活動範圍也在霸王嶺昌江境內,而C群家族成員稍多,大多活動於霸王嶺白沙青松鄉境內,而D群規模最小,活動範圍尚未確定。
對於這4個種群的棲居環境,海南長臂猿研究學者劉振河、覃朝鋒則給出了一組更翔實的科考報告:A群大多以霸王嶺東山脊為中心,面積約500公頃;B群以霸王嶺的直溝為中心,主要活動於海拔800至1000米間的溝谷地帶,面積約200至300公頃;C群在霸王嶺白沙境內的溝谷;D群則在黑嶺西側溝谷,面積約300至400公頃。 就以上數據可推測,猿群活動的範圍一般在200至500公頃之間,不過,若除去山脊林、山頂矮林等地段,海南長臂猿經常活動區的實際面積約為1000至2000公頃。
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考人員陳慶在多年的監測中注意到,海南長臂猿種群間一般有明顯的地形、地物阻隔,成為天然屏障,但種群間也有小範圍的活動重疊區,此地往往是小山脊或溪溝,在重疊區,相鄰群體偶爾也會同時就近活動,但互不幹擾,一般在各自的核心活動區,猿群之間更是相安無犯,從未發現它們像猴子等動物出現爭區行為。
C群活躍 對人類友好
「C群最不怕人,對人類很友好。」今年7月中旬,陳慶一行在霸王嶺白沙境內的大型喬木林裡安裝調試紅外線相機;臨近中午,在海拔大約800米處的一片叢林中,非常偶然地與海南長臂猿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一開始,是一隻公猿,看到我們就停了下來,還衝著我們發出幾聲略顯急促的鳴叫聲,似乎在宣誓自己的領地。」陳慶描述,不過,當時它們並不膽怯,不出一會兒,又有兩隻母猿也過來,其中一隻還抱著一隻大約1歲的幼猿;再過數分鐘,尾隨其後的另外幾隻青幼猿也都集結在紅外線相機的周邊,數了數,正好是8隻。
「當時,我們一名技術人員在大約10米高的枝杈上安裝紅外線相機,2名護林員正在地上拉吊物資,大家儘量減小動作幅度,不想幹擾它們。」陳慶回憶,當時長臂猿攀爬的高度距離地面有15米左右,在距離人類大約10米遠處觀望著。
「或許,它們當時心裡很納悶:他們不是人類嗎?怎麼也像我們猿類一樣會爬這麼高的樹呢?他們到底在幹啥呢?」陳慶笑侃,這8隻海南長臂猿就在周邊幾十米的範圍內徘徊了大約半個小時才離去,這算得上是近年來一次非常難得的人猿互動與試探。
海南長臂猿監測隊員張志城介紹,從目前來看,C群活動的範圍距離人類居住區最近,但活躍的軌跡最穩定,與監測隊員「碰面」的概率最大。
海南大學林學院饒曉東博士認為,海南長臂猿與人類近似,好奇心比較重,一旦遇到疑似的危險,雖說很警覺,但不會立刻逃竄,而是先專注地盯著有動靜的方向,待確定是敵情後,會向同伴們發出警報性的鳴叫,然後快速逃走。
青睞此地 或被困於此?
海南日報記者查閱海南長臂猿科研考證數據發現,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海南島白沙、昌江、東方、保亭、屯昌、瓊海以南12個市縣及地區均有海南長臂猿活動的軌跡,推測數量不少於2000隻;然而,在短短的30年時間裡,在人為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下,截至1980年前後,海南長臂猿數量驟降為7隻;90年代初期,可監測到的海南長臂猿數量也僅為15隻左右。
海南長臂猿研究學者認為,現今最為活躍的海南長臂猿C群喜歡棲息於霸王嶺白沙境內,一方面,除了得益於該片區的熱帶雨林得到較為完整的保護、食物比較充足外,另一方面,海南長臂猿其實是被困於此。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為發展生產與森林防火需要,有關部門在現今保護區範圍內開通的東幹線公路將斧頭嶺、黑嶺、雅加大嶺分割成若干個不連續的區域。那時,人們或許還未想到,原始森林破碎化的弊端。人類活動的幹擾,也導致「從不下樹」的海南長臂猿不能跨越這一地帶,只能常年棲息於斧頭嶺山麓一帶,而該區域佔霸王嶺保護區核心區面積僅為14%左右。
據統計,毗鄰霸王嶺保護區的鸚哥嶺山脈還存有數萬公頃的原始林和數十萬公頃的天然闊葉林。科考專家還表示,即便是斧頭嶺,也只有在中低山地區的環境裡才適合長臂猿生存,如海拔700米以下,早年幾乎大片的荒草山和小塊次生林,但這不適合長臂猿生存。
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連片整體保護,是傳統瀕危物種保護模式的重要補充方式,對於克服單個保護區的孤島效應弊端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機會擴大海南長臂猿的活動範圍,還能增加森林其他物種的遺傳性,從而提高物種種群的生存能力等。(海南日報 記者 曾毓慧 謝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