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為民服務的「綠色身影」——全國郵政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剪影
新華社記者趙文君 齊中熙
「傳郵萬裡,國脈所系」。
回首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郵政始終為國家分憂、為社會履責、為公眾奉獻。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偏遠山區,哪裡有需求,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郵政人的「綠色身影」。
20日,2014年到2017年四年一度的全國郵政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一批銳意開拓進取,取得累累碩果的先進個人和集體代表接受表彰。
26年,百萬公裡郵遞路
距離陝西省西安市區20公裡的臨潼山區,山路難行。這裡的山區百姓居住分散,手機無信號,大多數人不住公路邊,投遞郵件的工作難度很大。
風雪潼關道,赤誠郵路心。50歲的共產黨員、郵政投遞員舒文藝,用26年的時間,在180平方公裡的轄區內,走完了上百萬公裡的郵遞之路,把「人民郵政為人民」的莊嚴承諾,寫進了群眾的心裡。
26年來,舒文藝一直負責臨潼驪山、仁宗鄉和斜口街辦山區的投遞工作,服務面積約180平方公裡,服務用戶276戶。每一封信、每一個包裹,不管路有多遠,他翻山越嶺都要送到群眾手中。山區交通不便,經常有群眾請郵遞員幫著捎買些日用品或是常用藥,舒文藝從不拒絕。
在舒文藝的身邊,你很難不去注意他的一雙手,一雙總是密密麻麻寫滿了字的手。怕自己忘記鄉親們交辦的事情,舒文藝總是習慣性地用原子筆把需要代買的東西記在手上。在舒文藝黝黑的雙手上,記錄著鄉親們交代的一件件小事;而在舒文藝的心裡,則是沉甸甸地揣著大山裡的父老鄉親。
26年間,舒文藝也是山區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剛走這條郵路時山上只有土路,好多地方都是羊腸小道,投遞只能靠兩條腿,走一趟郵路就得三四天時間。後來山上修起了水泥路,騎上了摩託車送郵件就快多了,當天就可以往返,比以前方便多了!」舒文藝說。
在生命禁區,搭起通往世界的橋梁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是世界十大生命禁區之一,每年有10個月的漫長冬季,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0℃,含氧量只有內地的40%。
這裡很少能見到樹木和綠色,這裡的藏區百姓生活必需品非常缺乏。一抹郵政綠,為藏區群眾搭起了通往外部世界的橋梁。中國郵政的綠色郵車奔馳在高原上,給藏區人民捎來生活物品和遠方的祝福。幫群眾代購日用品、急用藥、取匯款、充話費,這都是郵政人用生命履行的責任擔當。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郵政分公司女郵遞員益西卓嘎,用13年的堅守,31萬公裡的行程,在高寒缺氧的西域天路上譜寫了一曲盛開的格桑花。
「人在郵件在,我們把郵件當成是自己的生命。」益西卓嘎說。
送郵件需要頂風冒雪,按時出班。有一次,益西卓嘎和郵車司機嘎尼瑪到北措鄉投遞郵件時遇到暴風雪,郵車無法行駛,手機也沒了信號,被困了一夜,等天亮後徒步走了20多公裡,打通了救援電話後才得以脫險。
10多年來,益西卓嘎和同事們親身經歷了雙湖的變化,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西藏邊遠地區的關懷和極大支持。317國道修通了,雙湖到拉薩都是柏油路,通過「鄉鄉通郵」「村村通郵」工程和村郵站建設,郵政服務實現了全覆蓋,牧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郵政購買和收到全國各地的商品。
金融扶貧,十年情系「西海固」
郵政事業不僅只是傳遞包裹信件,更肩負著扶貧攻堅、普惠金融,帶領群眾奔小康的時代重任。
2008年,馬沛祥和他的同事們成為郵儲銀行寧夏分行的第一批信貸員,此後便與西海固地區的金融扶貧結下了不解之緣。
六盤山腳下的西海固,是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一個土坎坎,搗個洞洞子,掛個編織袋當簾帘子」,是西海固蔡川村當時358戶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馬沛祥在調查中發現,蔡川村適合種植牧草,有發展草畜產業的基礎,由於缺資金、缺產業、缺抵押物,沒有銀行願意貸款。
為了方便村民貸款發展草畜產業,馬沛祥和同事們每次要帶複印機、照相機等器材,背著幾十公斤重的東西,一走一整天。翻過一道道梁、繞過一個個山脊,把蔡川村358戶村民家走訪一遍,差不多要用兩個月時間。
按規定,信貸員不能吃農戶家的飯。「因為村裡沒有餐館,去蔡川村做貸前調查,我們備足餅子饃饃,餓了就坐到土坎坎上簡單地吃上幾口。」馬沛祥說。
10年來,郵儲銀行寧夏分行通過「產業引領+能人帶動+金融幫扶」的金融精準扶貧模式,在蔡川村的貸款從最初17萬元到累計發放1.16億元,創造了「十年零壞帳」的信用奇蹟。
10年前,蔡川村處處是窯洞、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10年後,蔡川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8140元、從不通電話發展到通過網絡交易黑安格斯牛、紅梅杏等特色產品。
10年的堅守,蔡川村成了中國金融精準扶貧的一個典範,已在寧夏533個行政村推廣,為「西海固」金融精準扶貧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鑑的路子。
「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條連接黨和人民的紐帶,我們郵政人就是這紐帶上的一抹綠。」郵儲銀行寧夏分行的馬沛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