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深夜離世的王小波,幾小時前還在給朋友解釋《沉默的大多數》

2020-12-05 歷史sir123

45歲深夜離世的王小波,幾小時前還在給朋友解釋《沉默的大多數》

1997年4月的晚上,王小波給他的好朋友劉曉陽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提到自己要出版一本雜文集的事情,即《沉默的大多數》。

在郵件中他解釋了這本書,對劉曉陽說道:「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

數個小時後,年僅45歲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發於當晚凌晨逝世。

兩半個月之後,王小波的姐姐王徵寫下《我的弟弟小波》一文,記錄了關於王小波逝世的一些信息,讓人倍感心碎:「他忍受了多少痛苦,只有上帝知道了。

據人們推測,他獨自一人在室內掙扎了幾個小時,晨光看到白灰牆上留下了他牙咬過的痕跡,牙縫裡還留有白灰。為什麼?為什麼他獨自掙扎而聽到他慘叫的人卻沒有幫忙送他去醫院?」

「他選擇死亡嗎?不,他愛生活,愛親人,愛文學事業。他的電腦中還有他未完成的《黑鐵時代》。」

這就是王小波,在那個時代,他文理兼修,擁有著自由而理性的靈魂,他真實並且勇敢追求自己的所愛,書寫著專屬的生猛浪漫但不肉麻的情感符號,並且一輩子都在用力輸出特立獨行的思想。

王小波的價值在於,他讓我們看到自由的真相

王小波的文字,幽默的、諷刺的、理智的,可以讀到的東西有很多,而所有的東西都指向同一點:對生命赤誠的熱愛。即使是那個怪異扭曲的年代,王小波仍讓它顯得有那麼些可愛。

王小波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不甘平庸與追求自由的心。他不能容許自己成為隨波逐流的庸人。

在給李銀河的信中,王小波這樣寫道:

我從童年繼承下來的東西只有一件,就是對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種不甘落寞的決心。小時候我簡直狂妄,看到庸俗的一切,我把它默默地記下來,化成了沸騰的憤怒。不管是誰把肉麻當有趣,當時我都要氣得要命,心說,這是多麼渺小的行為!我將來要從你們頭上飛騰過去!

愛情也好,個人志趣也好,王小波總能在世俗無孔不入的荊棘中,找準自己的心之所向。

他辭去令人羨慕的高校教職,選擇做一名自由撰稿人。

在那個閉塞的年代,王小波以啟蒙者的身份,將思考的樂趣、隨性的生活觀,化成一篇篇犀利機智的小文、暢快離奇的小說,讓一代代讀者精神受洗,奮起爭取「自由」「智性」「浪漫」的一生。

讀了王小波才知道,那些讓當代人焦灼不已的人生選擇、職業迷茫、愛情甘苦等難題,原來,他早已在自己的文章中一次次探討、解答過。

王小波離開我們已久,我們該如何紀念這位世界矚目的浪漫騎士?懷想這位幽默深刻的老朋友?

我想,唯有閱讀吧。閱讀他,已是最好的紀念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

這是王小波在離世前還在給朋友解釋的《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段話。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鬆的角度來解析身邊複雜的事態。

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高曉松說:在所有白話文的作家中,王小波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位,並且甩開第二名很遠,是神一樣的存在。

而要看王小波的人,《黃金時代》不得不看。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

這本逝世二十周年的精裝紀念版,是李銀河親自作序,特別說如珍貴手稿的一版書,包含了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黑鐵時代》。

《黃金時代》後記裡那段子說:人們看到印象派畫家畫出紫色天空,便加以嘲笑。

而王小波之於我們的時代,就是那個明白真相,而且始終追尋藍色天空的人,是曾經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第歐根尼。

短短三萬多字,打磨了二十年。機密精巧,又渾然天成。看它,過癮二字便可形容,我身邊有一個朋友曾忍不住把《黃金時代》讀過20遍以上,它告訴我:

等有一天我死了,一定要去找王小波問一問:「當年在雲南插隊的時候,那個叫陳清揚的妹子是哪一個?你指給我看看,到底有沒有你寫的那麼完美!」

如果你想在喧囂中還保有一絲清醒,如果你想在平淡生活中追尋有趣的靈魂,開始讀王小波吧!

相關焦點

  • 《黃金時代》:王小波45歲離世,天妒英才讓人惋惜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讓人惋惜王小波少有留下的影音資料流傳最多的是義大利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安德裡對他的採訪,在紀錄片中,安德裡曾問了王小波一個一語成讖的問題: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在我們現在看來,王小波是一個才華不可多得的作家,任誰看了他的雜文和他的時代三部曲都會被他的文字功底所折服,所以說王小波突然的暴病離世真是太讓人惋惜了。
  • 王小波45歲猝死,生前不受同行待見,死後作品卻火了
    王小波45歲猝死,生前不受同行待見,死後作品卻火了,他是幸運的「看到白灰牆上,留下了他牙咬過的痕跡,牙縫裡還留有白灰。為什麼?為什麼他獨自掙扎,而聽到他慘叫的人,卻沒有幫忙送他去醫院?哪怕聽見的人去報警也好啊!」
  • 《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黑色幽默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於1995年出版的雜文隨筆,這本雜文隨筆包括王小波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對於有文化的海德堡人來說,他們絕不止是活在現代,還是活在幾百年的歷史裡。正如作者所說,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裡;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未來。但假如你什麼都不學習,那就只能生活在現時現世的小圈子裡,狹窄得很。   1996年,義大利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安德烈來到中國,想拍攝一部表現中國先鋒藝術的紀錄片,他選擇了崔健和王小波。
  • 王小波:寫了29年「黃色小說」,妻子是性學專家,45歲慘叫離世
    "你好哇,李銀河"王小波愛得很直接。25歲時他們相遇,那時他還是個工人,李銀河已經是《光明日報》的編輯,沒見幾面他就問她:"你有男朋友嗎?"他根本沒注意他們之間地位的差別。於是跑去王小波家,告訴他們,我已經準備出這本書。出版以後,卻沒有正規發行渠道,訂貨會不能參加,不能打廣告,書銷了2個月,不太好。這段時間,王小波和趙潔平總是推著自行車,後座綁兩捆書,到各小書攤、圖書批發市場去推銷。王小波的第一句話就是:"前幾本白送,後面再要再給錢。"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45歲突然離世,生前無人問津,死後萬人敬仰
    "人們活在世上,要麼想設置別人,要麼對別人的設置安之若素,無視設置的豬兄,令王小波佩服且懷念。"這是收錄在王小波散文集《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的一個片段。王小波親切地稱這隻豬為"豬兄"。這位"豬兄"敢於打破一切人類所設置的不合理的規則和制度。
  • 我們懷念王小波,是因為:不想做沉默的大多數,想做特立獨行的豬
    最近,已故作家王小波在頭條上又火了起來,其實「又火」這個詞用得並不恰當,因為王小波已經「火了」二十多年了。自從1997年王小波逝世以來,人們就仿佛發現珍寶一般,將王小波的書奉做經典,甚至有一大群年輕人甘願成為他的「門下走狗」。這與他生前的小有名氣成為了鮮明的反差。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懷念王小波?
  • 肖戰的書單:《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楔子在肖戰的書單中,有兩本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前者是王小波寫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一本書,二十多年過去了,但給人的感覺,依然是常讀常新。在這兩本書中,匯集了王小波寫就的諸多雜文,比如《思維的樂趣》、《對待知識的態度》、《關於崇高》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堪稱王小波的雜文雙子星。
  • 23年前深夜,王小波撞頭病亡,葬禮上無一同行送行,享年45歲
    曲高和寡的王小波王小波寫了20年小說,這20年的時間裡,王小波撰寫了不少個人作品,如果將這些書籍加以概括,我們可以發現他寫的無非就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只不過是以一種較為隱晦的方式加以描述出來。正如同時代三部曲那樣,書中主人公雖說並不叫王小波,但從書中人物的經歷,再加上王小波的個人生活經歷,我們就能夠發現兩者間存在著高度重合,這種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創作方式,王小波做到了極致。王小波所處的時代,正處於世俗化的潮流,性與愛究竟要擺在什麼位置,是他常常思考的一個話題。
  • 45歲王小波痛苦離世,葬禮無一同行送行,死後2年被無數人追捧
    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王小波45歲撞頭離世,葬禮無人死後文壇封神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人,會大膽直白的把"性愛"與"人性"在你面前露骨的展現,毫不掩飾的剖析?然而,卻有一個男人,用他的小說告訴我們:這是一門藝術,不骯髒,無需避諱。人們認為最羞恥、最該隱諱的東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恥、隱諱的東西。 "——王小波他就是王小波。
  • 王小波死後被「封神」,「黃色小說」沉寂10000多天後終成爆款
    「黃色小說」成為「媒人」,王小波成功俘虜了美人芳心。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名知識分子,母親是一名工人,王小波出生的時候,家裡發生突發情況,父親被批.鬥,家境一落千丈,導致他的學業被無情的打斷,年紀輕輕就要出來工作幫補家計,未夠16歲的他就要出來像成人一樣工作。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45歲時離世,生前靠妻子供養,死後受萬人敬仰
    而中國的文壇之中更是不少這樣的人物存在,其中王小波就算一個這樣的人物。在中國的近代文學史的長河之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前有海子而後就有王小波。但好在海子最後還是被認可,作品都進入了教材之中供學生學習認識。
  • 王小波:因大膽描寫屢次被出版商拒絕,45歲暴病離世牙縫滿是白灰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為心臟病突發去世,據鄰居回憶,半夜的時候,曾經聽到過王小波房間裡傳出痛苦的慘叫,但是因為夜深了,所以沒有人留意。當警察破門而入的時候,發現王小波家中的牆壁上有一些牙齒咬過的痕跡,牆面上還有抓痕,而王小波的牙齒縫裡還有牆灰,看起來十分悽涼。
  •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45歲離世,生前靠妻子供養,死後受萬人敬仰
    他不止一次高調誇獎王小波,稱頌王小波乃真神人也,中國白話文寫作不出其右,排行榜上的第二名遠不及他。臺灣作家李敖吹噓自己包攬白話文寫作前三名,但比不過高曉松對王小波的客觀評價。【重識王小波的價值】王小波的"徒子徒孫們"一直前赴後繼。
  • 《沉默的大多數》:有時候我們想說點什麼,但最後還是忍住了
    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王小波是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王錫波無論是為人,還是作文都頗有特立獨行的意味,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其荒誕不經的想像力和妙趣橫生的敘述方式贏得了文壇的一席之地。
  • 王小波辛辣的1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1997年4月的一個凌晨,年僅45歲的王小波獨自在了他的郊外寫作室去世,被人發現的時候,他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有牆灰,他是掙扎了一段時間,再孤獨地離去的。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大的悲哀就是生前作品無人問津,死後又被萬人追捧,王小波正是如此,讓人惋惜。在北京昌平的佛山陵園裡,坐落著一座"特立獨行"的巨型墓碑。
  • 王小波《黃金時代》:風月之下,是用靈魂擁抱生活的本真
    如果沒有先在網上看過關於王小波鋪天蓋地的介紹和解讀,初識他的人,很難不想起那幾個字來:醜人多作怪。王小波是長得是真醜:蒜頭鼻,厚嘴唇,齙牙,頭髮也總是有些凌亂地呲著。我總有一種錯覺,他就是一個站在胡同口挖鼻孔的男人。再看他最有名的書:《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有些不羈,有些荒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噱頭滿滿的「標題黨」。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從15部作品來解讀這個有趣的靈魂(上)
    半島記者 黃靖斐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這是王小波著名的時代三部曲之一《黃金時代》中被廣為流傳的一段經典語錄。
  • 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王小波45歲撞頭離世,葬禮無人死後追捧!
    "——王小波他就是王小波。他的妻子正是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專家,研究同性戀的性學家——李銀河。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1968~1970年 雲南農場知青。1971~1972年 山東牟平插隊;後擔任民辦教師。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 書訊| 王小波作品集再版 遺落二十多年的文章首次收錄
    2016年底,李銀河鄭重授權新經典文化,獨家出版王小波作品
  • 李銀河嫌王小波醜親不下去!王小波回句氣話,歪打正著解開心結
    你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人,我走遍世界也找不到,你太好了"1997年,45歲的王小波心臟病發痛苦離世。"王小波我愛你就像愛生命"66歲的李銀河懷著沉重的思念之情,發微博悼念王小波。給這一生他們的回信,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