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深夜離世的王小波,幾小時前還在給朋友解釋《沉默的大多數》
1997年4月的晚上,王小波給他的好朋友劉曉陽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提到自己要出版一本雜文集的事情,即《沉默的大多數》。
在郵件中他解釋了這本書,對劉曉陽說道:「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
數個小時後,年僅45歲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發於當晚凌晨逝世。
兩半個月之後,王小波的姐姐王徵寫下《我的弟弟小波》一文,記錄了關於王小波逝世的一些信息,讓人倍感心碎:「他忍受了多少痛苦,只有上帝知道了。
據人們推測,他獨自一人在室內掙扎了幾個小時,晨光看到白灰牆上留下了他牙咬過的痕跡,牙縫裡還留有白灰。為什麼?為什麼他獨自掙扎而聽到他慘叫的人卻沒有幫忙送他去醫院?」
「他選擇死亡嗎?不,他愛生活,愛親人,愛文學事業。他的電腦中還有他未完成的《黑鐵時代》。」
這就是王小波,在那個時代,他文理兼修,擁有著自由而理性的靈魂,他真實並且勇敢追求自己的所愛,書寫著專屬的生猛浪漫但不肉麻的情感符號,並且一輩子都在用力輸出特立獨行的思想。
王小波的價值在於,他讓我們看到自由的真相
王小波的文字,幽默的、諷刺的、理智的,可以讀到的東西有很多,而所有的東西都指向同一點:對生命赤誠的熱愛。即使是那個怪異扭曲的年代,王小波仍讓它顯得有那麼些可愛。
王小波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不甘平庸與追求自由的心。他不能容許自己成為隨波逐流的庸人。
在給李銀河的信中,王小波這樣寫道:
我從童年繼承下來的東西只有一件,就是對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種不甘落寞的決心。小時候我簡直狂妄,看到庸俗的一切,我把它默默地記下來,化成了沸騰的憤怒。不管是誰把肉麻當有趣,當時我都要氣得要命,心說,這是多麼渺小的行為!我將來要從你們頭上飛騰過去!
愛情也好,個人志趣也好,王小波總能在世俗無孔不入的荊棘中,找準自己的心之所向。
他辭去令人羨慕的高校教職,選擇做一名自由撰稿人。
在那個閉塞的年代,王小波以啟蒙者的身份,將思考的樂趣、隨性的生活觀,化成一篇篇犀利機智的小文、暢快離奇的小說,讓一代代讀者精神受洗,奮起爭取「自由」「智性」「浪漫」的一生。
讀了王小波才知道,那些讓當代人焦灼不已的人生選擇、職業迷茫、愛情甘苦等難題,原來,他早已在自己的文章中一次次探討、解答過。
王小波離開我們已久,我們該如何紀念這位世界矚目的浪漫騎士?懷想這位幽默深刻的老朋友?
我想,唯有閱讀吧。閱讀他,已是最好的紀念。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
這是王小波在離世前還在給朋友解釋的《沉默的大多數》中的一段話。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鬆的角度來解析身邊複雜的事態。
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高曉松說:在所有白話文的作家中,王小波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位,並且甩開第二名很遠,是神一樣的存在。
而要看王小波的人,《黃金時代》不得不看。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
這本逝世二十周年的精裝紀念版,是李銀河親自作序,特別說如珍貴手稿的一版書,包含了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黑鐵時代》。
《黃金時代》後記裡那段子說:人們看到印象派畫家畫出紫色天空,便加以嘲笑。
而王小波之於我們的時代,就是那個明白真相,而且始終追尋藍色天空的人,是曾經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第歐根尼。
短短三萬多字,打磨了二十年。機密精巧,又渾然天成。看它,過癮二字便可形容,我身邊有一個朋友曾忍不住把《黃金時代》讀過20遍以上,它告訴我:
等有一天我死了,一定要去找王小波問一問:「當年在雲南插隊的時候,那個叫陳清揚的妹子是哪一個?你指給我看看,到底有沒有你寫的那麼完美!」
如果你想在喧囂中還保有一絲清醒,如果你想在平淡生活中追尋有趣的靈魂,開始讀王小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