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貴川交界的地方,人稱「雞鳴三省」,這裡,赤水穿流而過,群山無言相擁,掛瀑深澗,走獸飛鷹,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傳奇的地域文化成為該地區的品牌標識。
在貴州七星關團結鄉一側的崖壁上,有一個山洞,洞口堆滿黃土,人們到「雞鳴三省」去閒遊,站在滔滔赤水河邊,舉目一望,就會看見這個充滿神奇的溶洞,自古以來當地都叫它「螞蟻洞」,洞口泥土已經堆滿到洞頂,似乎難以進洞,三省交界處我也到過很多溶洞,但就是沒有進過「螞蟻洞」,也沒有聽說誰進去過,更不用說裡面有何景致了,它的「險、奇」讓人望而卻步,絕壁長有灌木雜草,高數十丈,幾無可行之道,雖猿猱也奈何不得。從河底往上還可以隱隱約約看見一條小路通往洞口,可惜已被灌木雜塵封,至今無人能行。
相傳洞裡住著一群螞蟻神仙,它們終日談仙論道,遊歷三省,扶貧濟困,深受百姓的愛戴。
當地百姓家中有點困難,有求必應。春夏之交,青黃不接之時,人們都要去向螞蟻神仙借糧食或者其他所需之物。順著崖壁上的小路,艱難的來到離洞口幾十米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的石凳子,只要將背簍放在上面,朝洞口喊兩聲:「借米一擔,借穀子五升,借細碗30個,粗碗60個」等要求,然後走到拐彎處僻靜的地方,坐下抽上一袋旱菸,只要聽到「譁」的一聲,就可以走出來,背上背簍,要借用的東西就已經裝在裡面了。待到秋後糧食歸倉,就背上所借的糧食原本照還,不收任何利息。就這樣,螞蟻神仙與當地百姓互誠互信,相守相伴,融洽相處幾千年。
後來,當地出了幾個奸佞之徒,借它的大米還他的穀子,借它的細碗還它的粗碗,或者短斤缺兩、以次充好;久而久之,螞蟻發現了,生氣了。一天晚上,螞蟻組織起整個龐大的家族,連夜連晚從團結鄉後面的青龍山上運送黃泥,將洞口封個嚴嚴實實,並將上崖的羊腸小道封死,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自此,人們再也借不到任何東西了,善良的人們只好「望洞興嘆」。
現在,人們到「雞鳴三省」旅遊,還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條黃色的泥痕從青龍山一直延伸到「螞蟻洞」。這就是傳說螞蟻運土封洞留下的。螞蟻洞裡面究竟有些什麼,是別有洞天還是平淡無奇,是千姿百態還是獨具特色,人們期待著更多的探險者去探索、去研究,「螞蟻洞」,終是探險家的樂園。
(雲南鎮雄坡頭中心學校曹明富)
作者簡介
曹明富,彝族,坡頭鎮中心學校教師,先後在教育部門、政府部門工作過,熱愛本民族文化,曾長期致力於研究家鄉的民族文化遺產,在《雲南日報》發表地方性歷史研究文章《三戶人家與雞鳴三省》、在昭通史志辦《縱橫》刊物發表地方遺蹟探秘《與三堆骷骨有關的歷史記憶》、部分作品被《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百度新聞》轉載、曾參加中國第六屆彝學學術研討會和滇川、黔、桂四省區第十三次彝文古籍協作會,並在會上作《民族地區保護民族文化時不我待》的演講,贏得專家學者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