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貓死了,卻活在人們心裡。
2013年7月5日,清華圖書館老館前的一棵銀杏樹下,那隻曾經帶給無數學子溫暖、撫慰、信心、歡樂的「貓館長」被人殘殺了。
而在這之前,已經發生過太多起類似的惡性事件了:清華大學劉海洋神閒氣定地把濃硫酸灌入北京動物園黑熊的嘴裡,復旦大學張亮亮用鋒利的剪刀戳瞎數十隻流浪貓的眼睛,北京大學宋韓明把一隻誤入圖書館的小白貓活活摔死在牆上……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的高校學子怎麼了?我們的學校和教育系統怎麼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周慶安副教授在微博上這樣寫道:「貓館長曾經陪著老師們改考卷,陪著同學們看書,他不吵鬧不抓撓而且親人,不算圖書館的靈魂,也算鎮館之寶之一。一個社會上,人對動物的態度,就是對自己和身邊人的態度。是我們這些老師沒教好。」謝謝周老師的肺腑之言。教育是什麼?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回答得好: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然而「德」在教育中究竟佔有多大分量?「缺德」的教育體制必然培養出「缺德」的「人才」,這樣的「人才」知識越多,對其他生命、對其他人、對整個社會很可能越危險。國內外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針對清華「貓館長」非正常死亡事件指出: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高校虐貓事件,殘暴虐待動物事件與各類暴力犯罪行為密切相關,呼籲動物保護立法,加強生命關懷與人道教育。
端詳著「貓館長」的遺照,讀著受過「貓館長」恩惠的粉絲們深情的留言,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世界上另一位著名的「貓館長」。它們都曾是流浪貓,都與圖書館有緣,都是雅斯貝爾斯所說的那朵雲、那棵樹、那個靈魂,蘊含著諸多我們非常需要的正能量,然而它們的命運如此不同,發人深省。
小黃貓杜威出生後不久就被人遺棄在美國衣阿華州斯潘塞鎮圖書館門外,被館長薇奇收留。在隨後的19年裡,杜威成了斯潘塞公共圖書館的常駐貓、吉祥物和親善大使,成了全鎮居民的寵兒、朋友、知己和驕傲,進而「成了公共領域裡的公共話題,成了蕭條歲月裡人們的精神撫慰劑和黏合劑」……小黃貓杜威被譽為代表了這個傳統美國小鎮的「文化軟實力」,不僅徵服了美國,也通過傳媒徵服了全世界。即使在因病去世後,小黃貓杜威仍被人們深深地懷念著。而我們眼前慘死的清華「貓館長」呢,它能喚醒那些沉睡的良知和善意嗎?
清華「貓館長」沒有白活,也沒有白死。「貓館長」成為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瞬間便吸引了多達14萬餘次的討論。它活在清華學子在網上發起的「我們與小貓」的悼念活動中,更活在我們的心裡。有人問,為什麼清華的孩子們會那麼在意圖書館的一隻貓?「因為它安靜的陪伴是一種力量。」
7月13日,在清華大學為「貓館長」所舉辦的追思會上,我看到了清華學子所作的一幅「貓館長」畫像:「貓館長」以它一貫的坐姿目光炯炯地望向遠方。
那些所有還活著的給人以正能量的貓咪們、動物朋友們,但願你們不再被人類所辜負。(作者為動保人士,供職於北京某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