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國際頭條
由於丹麥出現多起養殖貂將變異新冠病毒傳給人的病例,丹麥這個星期正根據政府的「撲殺令」抓緊撲殺養殖貂,數量可多至1700萬隻。政府還在醞釀推動立法限制2021年年底前養殖貂;同時針對包括貂養殖場較多的7座城市在內,大範圍升級防疫管控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說,除丹麥之外,美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和瑞典也報告了貂養殖場發現新冠病毒,須在全球範圍審視貂養殖場的生物安全。
那麼,「貂傳人」的時間線如何?世衛組織目前如何判斷?對疫苗研發有何影響?請看新華社記者的報導——
1
新冠病毒「貂傳人」時間線
11月4日,丹麥政府宣布,在丹麥養殖貂身上發現的一個新冠病毒變種已傳給12人。首相弗雷澤裡克森下令儘快對全國所有養殖貂進行撲殺並焚燒處理,丹麥武裝部隊、國民警衛隊和丹應急管理局負責執行。11月5日晚,丹麥衛生大臣馬格努斯·霍伊尼克說,衛生部門獲知新冠病毒從貂傳給人已有一段時間,國家血清研究所調查發現丹麥首例「貂傳人」病例可追溯至今年8月。所幸,已確認被貂傳染這個新冠病毒變種的12人中,沒有出現嚴重症狀。11月6日,世衛組織專家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正與有關各方合作,以完成對丹麥此次新冠病毒「貂傳人」事件的首次風險評估。另據通報,上述12名感染者今年9月在丹麥北日德蘭島被發現,年齡最小的7歲,最大的79歲,其中8人與養貂產業有關聯,另外4人來自當地社區。11月7日,丹麥警方說,將努力在接下來的一周完成宰殺北日德蘭島上全部養殖貂。
11月6日,丹麥一個農場撲殺了約3000隻養殖貂。新華社/法新
另據丹麥媒體報導,丹麥共發現214人感染與貂養殖場有關聯的新冠病毒。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說,在丹麥一共發現5個與貂相關的新冠病毒變種,其中一個特殊變種即上述感染12個人的變種。
除了「撲殺令」,丹麥政府日前還對貂養殖場集中的北日德蘭半島地區升級防疫措施:除了現有室內強制「口罩令」外,還暫停該地區公共運輸,區域外人員不要進入;餐飲場所暫停營業;高校實行線上教學;對「高風險地區」的28萬居民進行核酸檢測等。
2
丹麥:貂皮生產和出口大國
丹麥是全球最大的貂皮生產國,2019年出口額(包括各國轉運到丹麥加工的貂皮)達49億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52億元)。全國現有超過1100個貂養殖場,養殖數量約1700萬隻。
「撲殺令」無疑重創丹麥貂皮產業。丹麥政府已制定相關補償計劃。丹麥商業和貿易部門預估,政府對貂養殖業的相關賠償和補助將超過100億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106億元)。
11月9日,在丹麥霍爾斯特布羅,衛生部官員和武裝部隊傾倒並填埋養殖貂屍體。新華社/歐新社
3
「新變種」意味著什麼?
哥本哈根大學獸醫病毒學教授拉爾斯·埃裡克·拉爾森指出,追蹤和發現病毒變種需要分析和註冊病毒基因結構,丹麥在該領域擁有大量數據。「很可能已經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現了病毒變種,而我們毫無所知。」
丹麥免疫學教授揚·普勞斯嘉德認為,鑑於目前僅有相對數量較小的人群感染了新冠病毒變種,追蹤和切斷感染鏈條相對現實和容易,「新變種」也就沒有太多繼續存活的空間。
丹麥衛生機構說,「新變種」並不意味著它比其他冠狀病毒變種具有更高傳染性或引發更嚴重的症狀。
11月7日,在丹麥腓特烈港,當地居民接受核酸檢測。新華社/法新
4
對疫苗有無影響?其他養殖動物如何?
霍伊尼克5日晚提到,病毒發生變異可能對在研新冠疫苗效果產生影響。這一表態引起廣泛關注。
對此,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在6日記者會上說,現在對這種變異如何影響新冠病毒的傳播性、臨床病症嚴重程度、免疫反應,以及潛在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凱爾克霍弗也認為,新冠病毒基因突變是正常的,該組織自新冠大流行伊始就一直在跟蹤病毒變異情況。病毒的某些突變也許會產生一些影響,但世衛組織仍需進一步開展研究和評估,目前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中。
據世衛組織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瑞安介紹,要確定新冠病毒在貂群中,以及在貂和人之間的傳播範圍,需要更多時間。目前已有證據並不能表明這種由貂傳播的變異新冠病毒在行為方式上與過去有何不同。「病毒的特徵可能略有不同,但仍是同一種病毒。」
世衛組織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病司病毒專家彼得·安巴雷克說,其他養殖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相比貂要小得多,原因有二:
首先,研究表明,豬、雞、牛等養殖動物完全不像貂那樣易於感染新冠病毒,即使感染,病毒也無法像在貂群中那樣得以維持並傳播;其次,目前生產豬肉和雞肉的現代養殖體系使我們能完全隔離病毒並保護環境不受汙染,這意味著更容易防止和控制新冠病毒進入養殖環境。【來源:新聞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