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澳報:多種原因促使臺當局改採用漢語拼音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新華澳報:多種原因促使臺當局改採用漢語拼音


2008年09月18日 09: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18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9月18日在「兩岸觀察」欄目發表富權撰寫的文章說,「行政院長」劉兆玄前日(16日)主持的「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了「教育部」的提案,決定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就是一項令人驚豔的決策。這項決策,不但把前朝民進黨當局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而且也有利於臺灣地區與國際接軌,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當然,在兩岸所使用的文字、語言,已經是在漢字華語一體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拼音一體,亦有利於兩岸的文化融合,更有利於臺灣民眾抗禦「文化臺獨」。 

  文章摘錄如下:

  從尚在大陸時期開始,國民政府就一直採用「國語注音」,作為學校識字教育及字辭典注音的工具。一九四九年之後,祖國內地的小學校仍都繼續沿用這種「國語注音」。直到一九五八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研擬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才全面取代「國語注音」。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漢語拼音被推廣到全世界並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一九八六年,聯合國決定,中國地名、人名的英文拼串方法,全部採用漢語拼音模式,如過去「北京」的英文是「PEKING」,此後一律採用漢語拼音的「BEIJING」。國際標準組織(ISO)也已接受中國申請註冊,認定漢語拼音為漢語標準。因此,漢語拼音是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模式,外國人學習中文,也基本上是從漢語拼音入手。尤為重要的是,全世界各種主要文字的計算機資料庫,都是以漢語拼音作為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中國地名、人名的譯音。

  上世紀末,李登輝當家時的臺灣當局為了配合「務實外交」及「走出去」的策略,開始研擬臺灣地區的地名、人名外文譯音,也採取漢語拼音。經過四年多的研究工作,當時的臺灣當局認為,漢語拼音具有標準和國際化的功能及優勢,是其它的任何拼音方案都無法取代的。為此,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於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宣布將採用漢語拼音,並責成「教育部」研擬具體實施方案。而當時的「教育部長」楊朝祥,是榮毅仁的外甥,積極執行劉兆玄的指示。但是,卻有「獨」派人士提出反對意見,其理由是漢語拼音是中國大陸發明及使用的,如果臺灣地區也予以採用,就會給予國際社會「臺灣已與中國統一」的印象。此「理由」受到李登輝的重視,曾「吹風」要「教育部」暫緩執行。緊接著臺灣「總統」選舉「變天」,劉兆玄的指令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由馬英九出任市長的臺北市政府,堅持臺北市的地方自治權,不理會李登輝的暗示明令,由市政府民政局主持,陸續將臺北市的路牌、交通標示牌等,更換上分別用中文及以漢語拼音標示的英文,以方便海外遊客識別。據說,此項工程耗費了二千多萬元。此舉獲得外國遊客的讚賞和肯定,認為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另外,「交通部」也將全島八成以上的高速公路路名牌,以漢語拼音方式標示英文。

  陳水扁上臺後僅不到半年,就全面推翻劉兆玄、楊朝祥的決策,指示「教育部」棄用漢語拼音,改推充滿本土色彩的「通用拼音」。當時任「教育部長」的曾志朗,雖然認同及支持漢語拼音,但為了避免落得個如同唐飛的立場,只好採取堅持個人學術觀點及不得失執政黨的雙管齊下手法,將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方案一同提交「行政院」定奪,將矛盾上交。但是,陳水扁和「行政院長」張俊雄仍是決定,採用「通用拼音」方案,並繞過曾志朗,由屬於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教育部」副部長範巽綠公布「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規定島內人名、地名、街名的中文英譯拼音,均採用「通用拼音」。

  所謂「通用拼音」,是臺灣地區一群本土意識濃厚的文字工作者研發而成,其主要創製者為「中研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餘伯泉。它同樣亦採用拉丁字母來拼串,但就考慮閩南語及客家話、原住民語的因素多些。實際上,如果單純用漢語拼音來翻譯原住民語、閩南語及客家語,確實是有不夠準確之嫌,這原理與漢語拼音也無法準確拼出粵語的發音一樣。因此,餘伯泉等人所研發的「通用拼音」,是既能標示國語,又能標示臺語的拼音方式。

  為此,「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相比,約有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音節是拼法完全一致,另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音節,是以臺灣「本土語」發音拼音。它雖然能準確地拼出臺灣地區一些方言的發音,但在使用之後,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比如,一個外國人要在臺灣地區以外的圖書館,查閱臺灣地區的某一個人名或地名,他在計算機輸入關鍵詞時,因為歐美的圖書館都是採用漢語拼音,故如果他打的字是與「通用拼音」相同的百分之八十五那部份的話,就不會有問題;但如果他不幸打的關鍵詞正巧是不相通的百分之十五的那一部份,他就根本無法在計算機中查出所需要的內容,或是查出來的數據是錯的。相反,既然漢語拼音的主要功能是對臺灣的地名、人名作英文譯音標示所用,而臺灣的地名、人名在向國際作英文翻譯時是以國語為發音標準,那麼,漢語拼音就完全適用,而無須考慮那個方便於準確拼串方言發音的「通用拼音」。後者只是適用於以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發音識字的場合。

  由此可見,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雖然在表面上看,是一場「學術」之爭,但卻隱潛著「大中國」與「臺灣本土」意識,及「統」與「獨」理念之爭。這從分別堅持兩種不同拼音人士的省籍、政黨、政治立場等背景中,就可以管中窺豹,一目了然。

  在再次「政黨輪替」後,由於從馬英九、劉兆玄到曾志朗(現任「政務委員」,受命主持負責研擬並提案改用漢語拼音的「行政院」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的工作),都是主張採用漢語拼音的,故在行政實務操作中,都在「鴨子划水」般地轉用漢語拼音。比如,在北京奧運期間,臺灣當局的相關外文宣傳品,都使用了「BEIJING」的英文中譯。而一些政府官員的名片,其英文譯音也採用了漢語拼音。

  其實,馬政府要調整中文譯音政策,也是在實施「通用拼音」七年多來的實踐中,證明了「通用拼音」「窒礙難行」。實際上,中文譯音路名是給外國人看的,在採用外國人看不懂的「通用拼音」後,外國人到臺灣旅遊觀光,簡直是「霧煞煞」。更重要的是,當民進黨當局整日價叫嚷要「開拓國際空間」時,但其對外文宣材料都是採用「通用拼音」,使到其宣傳效果大打折扣。為此,連民進黨中人也不以為然。比如,高雄市長陳菊為了向世界各國推銷「世界運動會」,毅然決定採用漢語拼音。這也就難怪,在再次「政黨輪替」後,有過外國留學經驗、深知「通用拼音」難以與國際接軌,及漢語拼音已成為國際主流的馬英九、劉兆玄、曾志朗等人,那麼決斷地要將被陳水扁一夥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了。 

編輯:劉雨生】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馬英九:臺北路標將全採用漢語拼音
    馬英九:臺北路標將全採用漢語拼音 2002年7月30日11:38  廣州日報大洋網 大洋論壇  大洋網訊 儘管臺灣當局執意逆國際潮流採用所謂「通用拼音」作為中文譯音,但臺北市長馬英九仍決定在年底以前,將臺北市現有的
  • 馬英九:臺北市道路路牌標示將全數採用漢語拼音
    中新網香港7月30日消息:臺北訊,儘管臺灣當局執意逆國際潮流採用所謂「通用拼音」作為中文譯音,但臺北市長馬英九仍決定在年底以前,將臺北市現有的161條道路路牌全數改為漢語拼音標示。  馬英九對此解釋說,臺北市不能違背「國際化的腳步」。
  • 臺灣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通用拼音」是什麼東西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都是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系統,漢語拼音於1952年由祖國大陸研發,目前已經廣為國際採用,並已獲得國際ISO認證,目前全球有15億人口熟悉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為近年由臺灣學者依照漢語拼音研發而來,目前使用者以學者為主,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在臺北市「市長」任內曾採用於地名和路街名譯音。
  • 臺北路牌將用漢語拼音
    東方網7月30日消息:臺灣消息,儘管臺灣當局決定中文音譯外文採用通用拼音,但臺北市長馬英九已經決定,將在今年年底以前,將臺北市現有的161條道路路牌,全部改為漢語拼音標示。
  • 國民黨人聲援曾志朗主張採用漢語拼音
    中新網香港十二月一日臺北消息:國民黨籍「立委」穆閩珠今天舉行記者會聲援臺灣「教育部」部長曾志朗,要求臺灣「行政院」放棄「通用拼音」,採用漢語拼音。她強調,「行政院」不要逼迫曾志朗成為前「行政院」院長唐飛之後的「第二塊石頭」。
  • 吳京聲援曾志朗堅持中文採用漢語拼音主張
    據中通社12月5日報導:臺灣前「教育部」部長吳京今天表示,支持臺灣現任「教育部」部長曾志朗中文譯音採用漢語拼音、反對所謂「通用拼音」的主張。他呼籲,臺灣當局應把原本的意識形態放一邊,尊重專業人才及其決策。 曾志朗主張中文譯音應採取漢語拼音、反對通用拼音的決定方案,日前遭「行政院」退回「教育部」,他所發表的談話也引發「爭議」,吳京對於曾志朗從專業角度看問題,表示敬佩之意。
  • 臺當局「拼了」,唐湘龍:算什麼東西
    而其中的原因,則是因為前些日子,臺灣地區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在食品安全方面全臺灣要保持一致,不能各自為政。而針對此事,臺灣地區的資深媒體人唐湘龍,則在一檔政論節目中表示:民進黨當局鎮壓「縣市首長」,讓人搞到摸不著頭腦。他呼籲綠營,不要通過打壓藍營地方「首長」的方法來緩解2022年選情壓力。除此之外,唐湘龍還稱:應該讓綠營地方「首長」們也出來表態。
  • 王睿:臺當局為何要刪減語文課的古詩文比例?
    但大陸無論語文課的文/白比例如何改變,都未曾動搖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而在臺灣卻能演變成「文/白=中/臺」的認知模式,臺當局如何操弄這個偽邏輯?為何此時在語文課上動刀?】臺當局在這時拋出大幅刪減語文課古詩文的議題,其實,是根本反映了蔡英文政府的執政困境。 也就是說,在經濟、「外事」、「內政」、民生等方方面面不得人心、民調大幅滑落的窘況下,臺當局已放棄收攬全島民心的積極幻想,而轉向鞏固其基本教義派的保守策略。
  • 藍黨團談衝突事件:理解退軍憤怒 凸顯臺當局溝通不存在
    華夏經緯網4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反年改團體25日在「立法院」與警察發生衝突,造成警察、記者受傷,民進黨團表示,嚴厲譴責失去理性的暴力抗爭;國民黨團則表示,能理解退伍軍人的憤怒,凸顯臺當局的溝通不存在。
  • 為了連任,臺當局又出新招?為臺商返臺過年「添堵」
    為順利贏得2020年「大選」,臺當局又出新招!拒絕接受延長明年春節加班機的運行時間,引發外界質疑,此舉是為了降低臺商返臺投票意願。國臺辦13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就近期各界關注的兩岸議題,回答現場記者的提問。
  • 漢語拼音和鍵盤字母是什麼關係?丨腦洞問答
    你叫什麼名字:#腦洞#為什麼鍵盤上的26個英文字母能完美的重合中國的漢語拼音,每個聲母韻母都能找到對應的英文字母?每天上班用著機械鍵盤的實習編輯丨二么二估計這位朋友想知道的是,鍵盤上的字母和漢語拼音重合是意外的巧合還是命運的必然。
  • 臺灣人使用漢語拼音嗎?
    「ㄅㄆㄇㄈ」很多大陸朋友以為是日文字,看起來很像,但它其實和漢語拼音一模一樣,只是前者是用「符號」,後者是用英文字母。例如ㄅ就是b,ㄆ就是p,ㄇ就是m,ㄈ就是f……全都都有對應的。差別就如此而己,和什麼日本阿拉伯韓國甚至閩南都沒什麼關係。「ㄅㄆㄇㄈ」是1918年就制定了的,但漢語拼音則是1958年才制定的。
  • 臺當局無視民眾健康,卻要地方棄守美豬
    為迎接美國萊豬進口,臺灣民進黨當局一再做出行政上偷工減料及違背人民意志的事。最近,多個縣市政府收到臺行政機構公文,要求各地修正《食安自治條例》中規定「不得檢出萊克多巴胺」的條文,以免與臺當局「法規」牴觸。民進黨當局自己罔顧民眾飲食安全,竟然還要求地方政府放棄把關責任,除了霸道,更是不仁。
  • 陸配親屬在臺同舉「回家」字牌籲臺當局開放返臺
    中新社臺北8月21日電 多名大陸配偶在臺親屬21日召開記者會,一同舉起「回家」字牌請願,呼籲臺灣當局在「七夕」前開放陸配返臺,令家庭團聚。據ETtoday東森新聞雲、華視新聞網等臺媒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當局以防疫為由暫停大陸居民赴臺,目前仍有陸配無法到臺灣與家人團聚。
  • 朱穗怡:臺民眾願意看著蔡當局把錢扔進海裡?
    最近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終於也承認軍購預算確實對臺灣財政造成巨大壓力。這四年多來,蔡英文當局向美國購買各式軍備共11次,總額接近200億美元(逾5000億新臺幣),明年可能到新臺幣7000億元;而軍購付款的高峰期是在2022年,勢必排擠到其他民生經濟預算。臺灣民眾每年向當局繳交稅款,是為了讓行政當局更好地進行經濟建設和進行各項社會服務,而不是為了讓臺灣進行軍事競賽、增加戰爭風險的。
  • 「小明」回家只開門縫 臺當局的「期望諒解」背後是歧視
    2月6日,臺灣當局宣布暫停大陸居民赴臺,2000多名陸配子女因此無法返臺團聚、正常就學。隨著大陸疫情穩定,陸配家庭多次呼籲陳情,沒想到盼來的只是一個小到規模上約只涵蓋約100位「小小明」的小小「門縫」。為何只開放2歲以下陸配子女返臺?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原因之一是2歲以下陸籍子女尚未選擇戶籍。
  • 臺當局行動了,「毒手」伸向駐臺大陸媒體
    自蔡英文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民進黨當局為了阻斷兩岸之間的正常交流,多次尋找藉口刁難大陸駐臺媒體機構。據海峽導報11月19日報導,今年7月,民進黨當局宣稱,大陸媒體在臺灣錄製或製作節目涉嫌「違法」,因此撤銷大陸媒體東南衛視兩名駐臺記者的記者證及入境許可證,並要他們限時離開臺灣。
  • 年改訴願被全部駁回 國民黨團:蔡英文當局真鴨霸
    臺「立法院」國民黨團三長2日召開記者會,痛批蔡英文當局鴨霸的行政作為,是個完全沒有同理心、沒有溫度的政權,呼籲行政法院為訴願團體聲請「釋憲」,大法官也應扮演積極角色解決爭議。    據報導,總召江啟臣表示,蔡當局以粗暴、抹黑方式推動軍公教年改,沒有溝通更缺乏謙卑,世代正義變成世代對立,退休公教人員有嚴重的剝奪感,這些原本安守本分,曾經為臺兢兢業業的退休軍公教,被迫走上街頭陳抗,「立法」強渡關山後,也只能被迫走向訴願與訴訟之途。
  • 大陸旅遊脫團者張向忠離臺 臺當局:按規定辦理 其本人透露返回意願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綜合臺媒4月19日報導,大陸「異議人士」張向忠日前隨團赴臺灣島內旅遊時自行脫團,今天早晨已在臺當局安排下隨團離開臺灣。 在今天(19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有一名中國大陸遊客向臺灣提出「政治庇護」申請,但被臺方遣回大陸。中央政府是否對臺灣當局表示歡迎?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我又得提醒你了,這是屬於中國內部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