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又稱非洲鯽魚起源於非洲,屬熱帶性魚類,棲息於水體中下層,是以水生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食性廣,對環境適應性強,抗病性能好,群體產量高,肉味鮮美。鯽魚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淡水魚,鯽魚分布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是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鯽魚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性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
雖然羅非魚的外形和個體大小有點類似鯽魚,但是兩者的區別還是明顯的:首先,羅非魚的背鰭很長几乎覆蓋整個背部,鯽魚的背鰭短長在身體的後半部分;其次,羅非魚尾鰭紋路是橫條紋的波浪狀,鯽魚的尾鰭紋路是豎條的,並且形狀似一把剪刀。
羅非魚在我國屬於外來物種,最早引進羅非魚的是我國臺灣省,在二戰結束不久,羅非魚即被引入臺灣。我國大陸在1950年曾從泰國、越南引進羅非魚,以後又從非洲一些國家引進新的品種。經過多年來雜交繁殖,改良品種,現我國大約有十多個品種。由於這種魚味道鮮美,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養殖魚種。
自80年代以後,凡是處於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有養殖羅非魚,現已遍及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羅非魚成為了國際上養殖最廣泛的優質魚種之一。我國的羅非魚養殖主要分布在南方,因為羅非魚怕冷,溫度不能低於10度。
夏季是垂釣羅非的好時節,因為羅非魚在夏季裡是非常活躍的,吃口也非常棒,也容易上魚。垂釣羅非魚,提竿宜遲不宜早,因為羅非魚吃食極貪,入口的食物不會輕易放棄,當浮漂抖動或沉浮不定時,不可揚竿,一定要等浮漂全部沉入水中不見時方是提竿的最佳時機。
羅非魚應該是屬於熱帶的魚類,最初出現在非洲,它們和鯽魚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它們的個體和鯽魚差不多,只是比鯽魚要扁一些。我國在50年代左右已經引進這種魚了。因為羅非魚耐低氧,很少生病,長起來比較快,適應能力也強,另外口味也還不錯,所以現在已經是我國池塘養殖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羅非魚一般活躍於水的中下層,喜歡水溫比較高、含氧量也高的水域。常常會棲息在有遮擋物的水面之下,因為這樣的地方既安全又有食物。羅非魚只有在我國一些冬季氣溫也比較高的區域才可以進行四季養殖。不然冬天可不好存活。
羅非魚雖然是那種什麼都會吃的魚類,但還是以天然植物為主,各種水草、植物碎片等等都會是它們的食物。我們在垂釣羅非魚的時候,可以選擇菜籽餅、米糠、豆餅等等,另外蚯蚓紅蟲也會吃。
另外需要說的是,在垂釣羅非魚的時候,上魚後動作要輕,不可發出太大的聲響,因為羅非魚都是一群一群的,切不可為了一條而驚擾水下的一群。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學名莫三比克口孵魚,屬於慈鯛科的小型熱帶魚類。通常生活在淡水中,也可生活在含鹽的鹹水中,對溶氧較少的水有極強的適應能力。這種魚在國內也被稱為非洲鯽,實際跟鯽魚並無關係。
羅非魚屬雜食性魚類,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葷素皆食,且極其貪食;但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羅非魚又顯得非常挑食,例如競技池裡面的羅非魚偏愛南極蝦、鮮蝦、蝦粉,以及魚肉雞肝製作的冷凍餌。
羅非魚在16℃~38℃的水中均能生存,最適宜的溫度是22℃~35℃。
在兩廣地區,夏季是釣羅非魚的最好時節,此時,大部分魚類都躲到陰暗處或深水區域避暑,唯有羅非魚的食慾不受影響。
羅非魚對外界的嘈雜聲並不敏感,只要有食物,即便在靠近岸邊的水域也能覓食,因此,我們選用3.6米手竿即可釣羅非魚;有時在羅非魚密度較高的水域,用2.7米手竿的效果甚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