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下旬,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率指揮機關東渡黃河,不料在大寧遭遇日軍。按照以往的作戰經驗,衛立煌並沒有把這支日軍放在眼裡,但是卻沒想到這支日軍打得很玩命,像瘋狗一樣不死不休。衛立煌最終敵不過日軍的兇猛攻勢,急忙向附近的八路軍115師請求支援。
為何這支日軍如此玩命呢?
原來,在1938年3月上旬的時候,楊勇接任了第686團團長兼政治委員。3月17日,楊勇率部在午城以西伏擊日軍運輸隊,截獲汽車6輛,擊斃日軍200餘人。同日,楊勇又指揮三營在兩個連的協同下夜襲午城,殲日軍一部。
18日,楊勇指揮第六八六團協同兄弟部隊在井溝至張莊公路兩側伏擊經蒲縣西援大寧的日軍第108師團騎兵800餘人和炮兵1個連,連續打退日軍數次反撲。戰至19日拂曉,日軍700餘人被殲。午城、井溝戰鬥,共殲日軍1000餘人,焚毀日軍汽車60餘輛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日軍慘敗,在楊勇手下吃了大虧。氣壞了的日軍自然不肯罷休,3月下旬又組織1000餘兵力進行反撲,想要找回面子。結果就是在這個時候,東渡黃河的衛立煌部遭遇了瘋狗一般的日軍。
接到衛立煌的求援之後,楊勇奉命派三營十連迅速佔領白兒嶺附近有利地形構築野戰工事,掩護衛立煌部後撤。衛立煌等人在他們的掩護下,脫離危險,跑到了686團的陣地後方。隨後,686團團長楊勇迎接他。
三營十連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頑強激戰3個多小時,以傷亡20餘人的極小代價,硬是擋住了800多名日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多次猛烈攻擊。
戰鬥中,楊勇陪同衛立煌在指揮所觀察戰況。衛立煌手持望遠鏡目睹了交戰雙方驚心動魄的拼殺場面。八路軍戰士英勇衝殺的戰鬥情景,他看得清清楚楚。
衛立煌見整個陣地在日軍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之下,變成了一片火海,便驚詫地問楊勇:「戰鬥打得這麼激烈,請問楊團長,在前面山頭阻擊日寇的貴軍有多少個團的兵力?」
楊勇微笑回答:「只有一個連的兵力。」
「一個連?楊團長不要說笑話嘛!」衛立煌有些生氣,「一個連怎麼能擋得住這麼多鬼子!」
楊勇卻認真地說:「是真的。我豈敢對衛副總司令說謊。你要是不相信,等他們撤下來,查查人數就明白了。」
「好。我一定要看個究竟。」
等連隊撤下來,衛立煌發現果真是一個連的兵力時,不由得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讚:「八路軍真能幹!八路軍真能幹!中國軍隊要是能個個像貴軍一樣,日寇哪裡還敢進犯中華!」
楊勇謙虛地說:「衛司令過譽了,其實我軍也有難處啊……」
衛立煌一聽,忙問:「楊長官,貴軍有什麼難處?」
不等楊勇開口,三連連長就搶先答道:「我們就是太缺武器彈藥了,子彈金貴得跟命疙瘩似的,捨不得打,不然打死的日寇會更多!」
衛立煌一聽,感慨道:「請兄弟們放心,我衛某人回去一定加倍補償!」
衛立煌說到做到,回去後就立即送給686團一份「厚禮」——100挺機槍,10萬發子彈!
楊勇將軍戎馬一生,17歲就參加了紅軍,同年入黨。解放戰爭時期,在魯西南戰役中創造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單獨攻堅和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又2個旅的先例。抗美援朝期間,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1955被授予上將軍銜。
在楊勇將軍的戰鬥生涯中,「呂梁三戰三捷」是他指揮才能的生動寫照,具有「宋江三打祝家莊」那樣的傳奇色彩。
1938年初,楊勇率686團隨115師主力進至汾陽、孝義一帶發動群眾,開闢呂梁山抗日根據地。9月,日寇為發起大舉進攻,率部進駐呂梁地區的離石,並在汾陽城內集中大批彈藥、糧秣等物資。這就為楊勇率686打阻擊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9月14日拂曉,楊勇率領686團進抵汾離公路中段吳城鎮東南薛公嶺地區。當日軍進入伏擊圈後,楊勇首先命令迫擊炮轟擊日軍設在山嶺掩護過往車輛的碉堡,3發炮彈全部命中,碉堡飛上了天。隨後戰士們發起衝鋒,激戰一小時,擊毀滿載軍用物資的汽車20餘輛,200多敵人除了3人投降外,全部被殲。第二天,日軍大部隊出動,撲了空,只拉走了5車屍體。
前線日軍得不到彈藥、給養,只好殺馬充飢。過了幾天,日軍又冒險開始運輸。100多名敵兵分乘幾輛汽車,僅送一車糧食進行試探,楊勇識破了敵人的詭計,放過了這一車糧食。
第二天,敵人果然膽子大起來,又出動200多名敵兵押送18車物資前來,走到油房坪一帶時遭到六八六團和補充團的伏擊,全部被殲。
吃了兩次虧的日軍,成了驚弓之鳥,時時處在戒備之中,在公路重點地段遣重兵設置了據點。
楊勇改變了戰術,決定冒一下險,將設伏點放在薛公嶺東南汾陽縣王家池附近公路兩側,在敵人鼻子底下潛伏起來,準備再打一個伏擊戰。20日9時許,日軍步騎兵800餘人進入伏擊區,楊勇指揮部隊突然開火,旋即發起衝擊,將日軍大部殲滅。
三次伏擊戰,共殲日軍12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汾陽城門緊閉,隨後日軍駐汾陽聯隊司令官送來了一份挑戰書,大意是:「前與貴軍交戰,遺憾萬千……惟敝軍不願山地作戰,願約貴軍到兌九峪平原一帶決一雌雄……」
楊勇看後笑著對周圍的人說:打仗嘛,就是要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休想用激將法誘騙我們。
我們打的是機動靈活的山地遊擊戰,打得贏就打, 打不贏就走,不同你拼消耗,真是一封愚蠢的挑戰書。「呂梁三捷」作為我軍抗戰時期的成功戰例,被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