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被稱為大帝?看看手握700萬平方公裡的葛爾丹有多厲害

2021-01-13 小王子說歷史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康熙時期達到鼎盛,國土面積約1310萬平方公裡,北起蒙古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海,包括「千裡石塘、萬裡長沙、曾母暗沙」,西南達西藏、雲南省至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東北抵外興安嶺。

稱康熙為大帝,一點也不為過。當初康熙除鰲拜、削三藩、親徵葛爾丹等,這些豐功偉績便可流芳百世,別的不說,光葛爾丹的國土面積就達700萬平方公裡,康熙三徵葛爾丹,維護了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

準噶爾蒙古勢力的興起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蒙古族分為:東蒙古和西蒙古兩大部分。西蒙古主要包括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和輝特等蒙古族。「準噶爾」的蒙古族為「左翼」的意思。因位居四部之「左」而得名。

準葛爾在元朝的時候稱「瓦剌」,清代稱「衛拉特」,在元朝的時候斡亦剌就在貝加爾湖畔周圍,色楞格河至額爾齊斯河之間,這就是準噶爾的先祖,元朝建立以後,這個部落歸附於成吉思汗。斡亦剌幫助成吉思汗西徵,成吉思汗非常器重斡亦剌,兩家也建立了世襲姻親關係。

元朝滅亡,明朝統一天下,斡亦剌部被改稱「瓦剌」,瓦剌雖然向明朝進貢,瓦剌從半獵半牧發展成為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民族,隨著瓦剌不斷的強大,瓦剌形成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大部。

明朝政權土崩瓦解,清朝在入主北京時,阿爾泰山東西的衛拉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準噶爾在巴圖爾琿臺吉統治時期,逐漸強盛起來,先後打敗了周圍的哈薩克、布魯特,統治著北從額爾齊斯河和鄂畢河中遊,南至天山,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

在巴圖爾琿臺吉時期,順治七年(1650年)和順治九年(1652年)兩次遣使入京「進貢方物」,後期的繼承者們,也同樣以和平的方式和清朝交往。康熙四年(1665年)巴圖爾琿臺吉病逝,僧格繼位。僧格並沒有對清朝發動戰爭。

準噶爾漢王噶爾丹奪取政權後,連年徵戰,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國土面積700多萬平方公裡

康熙十年(1671年)僧格被同父異母的兄弟策臣汗和巴圖魯殺害,沒過多長時間策臣汗和巴圖魯又被部下殺害,巴圖爾琿臺吉第七個兒子噶爾丹,從西藏回來奪取政權。噶爾丹奪取政權以後,為了鞏固政權,把準噶爾的政治中心布克賽爾遷移到伊犁河谷。

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開始,噶爾丹便開始連年徵戰,像準噶爾部的四周的哈薩克、布魯特、諾蓋、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都被噶爾丹佔領,整個準噶爾的國土面積,達到700多萬平方公裡。

康熙皇帝御駕親徵準噶爾汗王噶爾丹

在噶爾丹的統治時期,最終走上了與清政府為敵的道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爾丹以追擊喀爾喀的名義,率兵3萬,從庫楞湖沿著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指向北京。到了七月,清朝先鋒部隊以福全為撫遠大將軍進攻左路、常寧為安北大將軍進攻右路。

康熙皇帝在博洛和屯督軍,福全在左路碰見了噶爾丹駱駝騎兵,剛開始清軍大敗,幸虧清軍及時調整部署,以火器兵為前列,步兵繼後,騎兵兩翼,噶爾丹死亡了很多士兵,噶爾丹見勢不妙,採用緩兵之計,派使者向清朝講和。

在趁機渡沙拉木倫河北撤,焚燒沿途的夜草,結果福全中計,使得噶爾丹逃逸。福全也找過噶爾丹,好幾個月都沒買噶爾丹的消息,當時的軍中糧草不足,福全便自作主張,下令班師回朝。康熙皇帝對福全不請示自行撤回不滿,決定讓他先回京在議罪,福全回到北京後,給康熙看了偵察噶爾丹的情況,叛敵一一認罪,康熙才饒了福全。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清朝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不僅抗命,還趁機攻打喀爾喀,康熙決定引誘噶爾丹南下,於是徵集大批熟悉地形的蒙古人為嚮導,給大軍配備5個月的口糧,打擊噶爾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再一次御駕親徵,兵分三路進攻噶爾丹,康熙皇帝親自率中路軍,行到途中的時候,有傳言沙俄助噶爾丹出兵,很多大臣驚慌建議康熙停止進軍,大學士伊桑阿等力主回師,只有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力主張禦敵,康熙便力排眾議,堅持進擊噶爾丹。

康熙三十六年(1702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駕親徵噶爾丹,這次親徵比較順利,很多噶爾丹的殘部聽說康熙皇帝親徵,紛紛自動前去投降,甚至還領路追捕噶爾丹,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服毒自殺,清朝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八年,最終宣布結束。

康熙皇帝是偉大的,他不惜全國之力,打敗了噶爾丹,為中國收回來700萬平方公裡土地,面對準格爾的事情,康熙、雍正都沒有實際的解決問題,後面零零碎碎打了近百年,才永絕後患。雖然康熙朝後期,有很多弊端,就康熙皇帝以前做的功績來說,稱為大帝理所當然。

相關焦點

  • 《康熙大帝》展「龍虎班」實力
    本報訊 (記者王瑞豐)作為天津京劇院「輝煌60年」系列演出第一階段「精品原創劇目展演」的收官演出,由王平領銜,呂洋、王嘉慶、閆虹羽等聯合主演的原創大戲《康熙大帝
  • 鰲拜手握軍隊40餘萬,為什麼不早點反叛,還等著康熙抓了他!
    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他在歷史上在位時間是最長的,豐功偉績也比較多。康熙在位時,不僅平了三藩,收了臺灣,戰勝了沙俄,三徵準噶爾,聯絡著蒙古各部,還控制著東北大片土地。他還籠絡漢族人,善待西藏人等,簡直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然而,如此優秀的康熙也曾經有過一段艱難歲月。
  • 《康熙大帝》回顧 |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
    回顧:今天,我們繼續閱讀二月河的作品,《康熙大帝》第一冊「奪宮初政」。鰲拜偷眼一瞧,上邊似乎只有康熙一人坐著,心便放下一半。康熙見他一反常態,沒有了趾高氣揚的神氣,雖不敢輕視卻是心裡冷笑一聲,稍停一下方開口道:「鰲拜,你知罪嗎?」鰲拜稍一遲疑,立刻抗聲回道:「臣有何罪?」說著雙手輕輕一拍,從容站了起來,揚著臉看著康熙。
  • 鰲拜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康熙擒鰲拜後沒有對他處斬?
    鰲拜,一個複雜的人物,在我們的影視劇裡,似乎喜歡把鰲拜演成一個奸臣,亦或是一個有造反之心的野心者,但是真正的鰲拜是否真的如影視劇裡醜化的那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如果鰲拜真的如同影視劇裡所演的那樣,是個權傾朝野手握40萬大軍的風雲人物,為什麼康熙不處斬他以絕後患呢?
  • 該國擁有7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曾經大勝中俄,今部分領土歸我國
    該國擁有7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曾經大勝中俄,今部分領土歸我國在明末清初時期,當我國的人們還在經歷著朝代的更迭的時候,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一個政權悄然興起,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政權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 該國曾打敗中俄強國,面積700萬平方公裡,現今部分領土歸屬我國
    該國曾打敗中俄強國,面積可達700萬平方公裡,現今部分領土歸屬我國那時清朝還是後金,發現明朝國運逐漸衰落,腐敗,瞅準時機開始侵略明朝,這時,還有一部落在悄悄崛起,這便是準噶爾部,原本在草原上的他們也不算強大,但是一個人改變了所有,他建立了可以與清朝相抗衡的帝國,連俄國都不害怕,在其最為強大之際還曾打敗了俄國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死也不推翻康熙?你看康熙背後是誰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雷雨看彩虹」,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康熙大帝|鰲拜沒有謀反,為何康熙要置他於死地
    小康熙皇帝8歲登基,自然也是屬於被託孤獻子的那一撥人。此時,橫亙在康熙和皇權之間的是四個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康熙小時候,不懂得朝權政治,輔政大臣幫忙匡扶皇室無可厚非,可待到康熙成年親政,鰲拜不僅不歸隱山林,將政權還之於康熙,反而殺死蘇克薩哈等人,將皇宮大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權力過度膨脹的鰲拜表現的更加飛揚跋扈,侍著自己三朝老臣的身份,不僅在殿堂之上對康熙高聲喝令,而且培植死黨,幾視康熙為無物。有時候上朝的時候竟然也「黃袍加身」,跟康熙的龍袍只有帽子不同。
  • 歐洲這個半島,75萬平方公裡,為何影響俄羅斯的出海口?
    歐洲面積較大的半島較多,比如有面積約55萬平方公裡的巴爾幹半島,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裡的亞平寧半島,面積58萬多平方公裡的伊比利亞半島。不過歐洲面積最大的半島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面積約75萬平方公裡。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中東部與芬蘭之間的海面有個奧蘭群島,以奧蘭群島為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東側北部的海域一般稱為波的尼亞灣。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主要有兩個國家,西側是挪威,東側是瑞典,芬蘭也有一小部分。挪威面積約38.5萬平方公裡,但減去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群島(也譯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約6.2萬平方公裡,挪威本土面積約32萬多平方公裡。
  • 打擊西北草原狼,還是進攻臺灣,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
    公元1662年,經過1年多時間的浴血奮戰,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奪回了臺灣島。但僅僅幾個月以後,鄭成功突然去世,留下了很大的遺憾。隨後,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上臺。對清朝到底是和是戰,鄭經曾經十分猶豫。康熙皇帝在位的第二年,鄭經曾經與清朝進行了一輪談判。為了表示誠意,鄭經專門交出了南明皇帝賞賜的敕書,印璽。但對於清朝提出的要求,鄭經無法接受。清朝提出的條件是:遷回內地,剃髮易服。
  • 康熙大帝中的武功高手前十位,他醫術高,武功高,壽命高,修為高
    著名作家二月河的這部《康熙大帝》著力刻畫了康熙一朝的重大歷史事件,用生動的藝術形象,突出表現了康熙在各種矛盾的漩渦裡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的英雄本色;肯定了他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統一祖國、開創王朝鼎盛局面所作出的歷史功績,也指出了作為皇帝的康熙因個人性格缺陷和歷史局限,給中國歷史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作品情節飛湍流瀑,既驚心動魄,又妙曼宜人。
  • 為什麼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而成吉思汗卻被稱為「野蠻人」?
    東西方文化自古以來都有很大的差異,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在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任何交流的機會。所以西方人眼中對他們的所謂的英雄無限吹捧,對中方湧現的傑出人才卻一再貶低,這也許就是歐洲人長在骨子裡的傲慢。
  • 康熙智擒鰲拜完全能殺掉,可為什麼只是把他終身監禁?原因很簡單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3]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 亞洲有幾個超10萬平方公裡的大島?哪個人口最多?哪個面積最大
    ,亞洲的島嶼基本都在其東南部,主要的大島也基本在東南部的太平洋裡,分布有幾萬個大大小小的島嶼,這些島嶼的總面積約為320萬平方公裡,加起來比印度的面積都大,那麼,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裡的大島有幾個呢?
  • 亞馬遜雨林為什麼被稱為「人類禁區」?有多恐怖,看看就知道了!
    亞馬遜雨林為什麼被稱為「人類禁區」?有多恐怖,看看就知道了!亞馬遜雨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存在的最大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在這裡保存著最為原始的美麗風景,擁有著數不勝數的野生生物,就是這片雨林被很多人稱為是生命的禁區,因為在這片原始森林當中,由於野生動物的存在讓這片森林變得危機4伏。
  • 康熙為什麼沒有殺鰲拜?鰲拜的自身實力,讓康熙放棄殺他
    提起康熙的名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歷史當中他最為厲害的舉動就是戰勝了自己的勁敵鰲拜。畢竟當時康熙皇帝的年齡還是非常小的,能夠除掉鰲拜也有運氣的因素。不過康熙最終卻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關進了一個牢房裡,等他自己老去。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中國人發現了7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卻沒有佔領,留下一堆野狗
    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地理課本上有這樣一句話:澳大利亞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的面積高達700多萬平方公裡,而人口卻只有2000多萬,於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這樣形象化的描述,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亞資源豐富,但人口稀少。
  • 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其實,鰲拜心裡也清楚,隨著康熙皇帝的不斷成長,以後定會想辦法對付他。最後的結局,想必大家都知道,鰲拜被康熙帝擒拿。那麼鰲拜手握重兵,為什麼不選擇在紫禁城造反呢?首先,造反有風險。鰲拜手中到底有沒有40萬重兵呢?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待考察。姑且,鰲拜手中真的握有40萬重兵,如果他想造反,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命於他呢?要知道在八旗制度確立之後,各旗子弟向來都是只聽從旗主的命令。
  • 康熙算不算千古一帝,用這四位皇帝作對比,答案瞬間水落石出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總共出現了500多位皇帝,其中有文治武功卓絕的帝王,也有些窮兵黷武的暴君,還有些貪圖安逸享樂的皇帝。儘管歷史上的數百位皇帝各皆不同,但後人為了彰顯帝王們的功績,還是進行了一個排名,歷史上有四大千古一帝,是後人根據他們的貢獻排出來的。
  • 康熙不是一般人!閉關鎖國之前,他在乾清門做了這個決定。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有50多年在此御門聽政。期間皇帝在這裡下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決策,為繁盛的江山社稷累下一磚一瓦。在這些決策中,有不少是康熙皇帝為報家衛國做下的殺伐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