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康熙時期達到鼎盛,國土面積約1310萬平方公裡,北起蒙古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海,包括「千裡石塘、萬裡長沙、曾母暗沙」,西南達西藏、雲南省至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東北抵外興安嶺。
稱康熙為大帝,一點也不為過。當初康熙除鰲拜、削三藩、親徵葛爾丹等,這些豐功偉績便可流芳百世,別的不說,光葛爾丹的國土面積就達700萬平方公裡,康熙三徵葛爾丹,維護了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正義戰爭。
準噶爾蒙古勢力的興起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蒙古族分為:東蒙古和西蒙古兩大部分。西蒙古主要包括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和輝特等蒙古族。「準噶爾」的蒙古族為「左翼」的意思。因位居四部之「左」而得名。
準葛爾在元朝的時候稱「瓦剌」,清代稱「衛拉特」,在元朝的時候斡亦剌就在貝加爾湖畔周圍,色楞格河至額爾齊斯河之間,這就是準噶爾的先祖,元朝建立以後,這個部落歸附於成吉思汗。斡亦剌幫助成吉思汗西徵,成吉思汗非常器重斡亦剌,兩家也建立了世襲姻親關係。
元朝滅亡,明朝統一天下,斡亦剌部被改稱「瓦剌」,瓦剌雖然向明朝進貢,瓦剌從半獵半牧發展成為以畜牧業為主的遊牧民族,隨著瓦剌不斷的強大,瓦剌形成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大部。
明朝政權土崩瓦解,清朝在入主北京時,阿爾泰山東西的衛拉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準噶爾在巴圖爾琿臺吉統治時期,逐漸強盛起來,先後打敗了周圍的哈薩克、布魯特,統治著北從額爾齊斯河和鄂畢河中遊,南至天山,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
在巴圖爾琿臺吉時期,順治七年(1650年)和順治九年(1652年)兩次遣使入京「進貢方物」,後期的繼承者們,也同樣以和平的方式和清朝交往。康熙四年(1665年)巴圖爾琿臺吉病逝,僧格繼位。僧格並沒有對清朝發動戰爭。
準噶爾漢王噶爾丹奪取政權後,連年徵戰,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國土面積700多萬平方公裡
康熙十年(1671年)僧格被同父異母的兄弟策臣汗和巴圖魯殺害,沒過多長時間策臣汗和巴圖魯又被部下殺害,巴圖爾琿臺吉第七個兒子噶爾丹,從西藏回來奪取政權。噶爾丹奪取政權以後,為了鞏固政權,把準噶爾的政治中心布克賽爾遷移到伊犁河谷。
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開始,噶爾丹便開始連年徵戰,像準噶爾部的四周的哈薩克、布魯特、諾蓋、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都被噶爾丹佔領,整個準噶爾的國土面積,達到700多萬平方公裡。
康熙皇帝御駕親徵準噶爾汗王噶爾丹
在噶爾丹的統治時期,最終走上了與清政府為敵的道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爾丹以追擊喀爾喀的名義,率兵3萬,從庫楞湖沿著大興安嶺西麓南下,兵鋒指向北京。到了七月,清朝先鋒部隊以福全為撫遠大將軍進攻左路、常寧為安北大將軍進攻右路。
康熙皇帝在博洛和屯督軍,福全在左路碰見了噶爾丹駱駝騎兵,剛開始清軍大敗,幸虧清軍及時調整部署,以火器兵為前列,步兵繼後,騎兵兩翼,噶爾丹死亡了很多士兵,噶爾丹見勢不妙,採用緩兵之計,派使者向清朝講和。
在趁機渡沙拉木倫河北撤,焚燒沿途的夜草,結果福全中計,使得噶爾丹逃逸。福全也找過噶爾丹,好幾個月都沒買噶爾丹的消息,當時的軍中糧草不足,福全便自作主張,下令班師回朝。康熙皇帝對福全不請示自行撤回不滿,決定讓他先回京在議罪,福全回到北京後,給康熙看了偵察噶爾丹的情況,叛敵一一認罪,康熙才饒了福全。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清朝詔噶爾丹前來會盟,噶爾丹不僅抗命,還趁機攻打喀爾喀,康熙決定引誘噶爾丹南下,於是徵集大批熟悉地形的蒙古人為嚮導,給大軍配備5個月的口糧,打擊噶爾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再一次御駕親徵,兵分三路進攻噶爾丹,康熙皇帝親自率中路軍,行到途中的時候,有傳言沙俄助噶爾丹出兵,很多大臣驚慌建議康熙停止進軍,大學士伊桑阿等力主回師,只有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力主張禦敵,康熙便力排眾議,堅持進擊噶爾丹。
康熙三十六年(1702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駕親徵噶爾丹,這次親徵比較順利,很多噶爾丹的殘部聽說康熙皇帝親徵,紛紛自動前去投降,甚至還領路追捕噶爾丹,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服毒自殺,清朝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八年,最終宣布結束。
康熙皇帝是偉大的,他不惜全國之力,打敗了噶爾丹,為中國收回來700萬平方公裡土地,面對準格爾的事情,康熙、雍正都沒有實際的解決問題,後面零零碎碎打了近百年,才永絕後患。雖然康熙朝後期,有很多弊端,就康熙皇帝以前做的功績來說,稱為大帝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