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在我國傳承千年,生旦淨末醜,悠揚多變的唱腔,美得不可方物的身姿,驚鴻一瞥再回神早已深陷其中,戲曲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而它所代表的文化,也早已融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詞語。
「捧場」、「大拿」、「沒譜」這些日常化的詞語其實都來源於戲曲文化當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詞語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以及它們在戲曲文化中是什麼意思。
板眼
比喻條理和層次等。比如一板一眼比喻言語行為有條理,合規矩,不馬虎。
在戲曲中,板眼是音樂中通常所說的節奏節拍。在中國戲曲音樂以及民間傳統音樂中,經常以板鼓作為擊節樂器來掌握控制節拍節奏,而且用板的敲擊來表示強拍,以鼓鍵的點擊來表示弱拍(或次強拍),因此在戲曲音樂術語中,就將強拍稱為「板」,而將弱拍(或次強拍)統稱為「眼」。
臉譜
現在常用「臉譜化」來表示某事物有其鮮明的特點
戲曲藝術作為一個直接面對觀眾的藝術種類,它必然遵循中國傳統的美學習慣,以適應觀眾的欣賞要求,使人物一出現,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徵。戲曲藝術的化妝,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塗抹,而是有它一定的規則,尤其是淨角和丑角,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來勾畫臉上的圖案,這種格式叫做「臉譜」。
科班
常用來比喻正規的教育或訓練
在戲曲中,過去把學戲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詞書》的解釋,「科」字的定義就是「類別」,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團」,把「科」與「班」連起來,就是「某一種名目的集團組織」。科班是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學戲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種,也是培養演員在數量上最多的一種,它是以一種集團方式授藝的教學場所,成功係數較高,也就是好演員出得最多。
捧場
今泛指故意替別人的某種活動或局面吹噓
在戲曲中,捧場指通過包購戲票、鬨堂喝彩、撰寫文章等手段造成聲勢,以達到抬高某演員或劇團身價地位為目的。
對臺戲
比喻雙方競爭同類工作或事情
在戲曲中,對臺戲指水平不相上下的兩個劇團,在同一時期,相近的地點,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劇目,一爭高低。
行頭
泛指服裝(含詼諧意)
在戲曲中,行頭指戲曲舞臺上演員所穿戴服裝、鞋帽的統稱。
沒譜
心中無數;沒有一定的計劃
(比如李軍老師的翻車版《珠簾寨》十一太保擒虎豹)
它是戲曲術語,譜者,大致的準則,沒譜,指沒有準則,脫離原來的甚遠,在唱腔上就是離開了原有的規定樂譜,唱錯了或胡亂編調。
打下手
擔任助手
在戲曲中,打下手是個稱謂。指鼓師以外的,大鑼、鐃鈸、小鑼的演奏者。由於各打擊樂器均由板鼓指揮領奏,故稱司鼓者為上手,其他打擊樂器演奏者為下手。
亮相
比喻公開露面或表演;比喻公開表示態度,亮明觀點。
亮相是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段舞蹈、武打完畢後,有一個短暫的停頓,成一定的姿勢,如雕塑狀,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除要求姿勢穩健外,還要求做到靜中有動,氣韻連貫,畫面美觀。
叫板
比喻故意對著幹
叫板是戲曲音樂術語。板式開唱前的念白,尾聲上揚,便於開唱起板,使念與唱銜接自然、協調。用動作規定下面唱段的節奏也叫「叫板」。
鉚勁
集中力氣,一下子使出來
在戲曲中,鉚上,也作卯上。指演員表演時無保留地盡情發揮個人能力,對於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選擇難度大的進行表演也是鉚上的表現。對表演中鬆勁、懈怠、不肯使勁的表現,則稱之為「泡湯」。
大拿
掌大權的人;在某方面有權威的人
在戲曲中,大拿是京劇術語。指「文武總管」等後臺管理人員。在演出中,安排戲碼,分配演員等,統由管理人員掌握大權,故俗稱「大拿」。
挑大梁
泛指承擔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挑大梁是戲曲術語。主要流行於江南京劇界。舊時把戲班中生、旦、淨、醜各行當的角色喻為房屋結構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號召力的主角喻為「大梁」。挑大梁,即承擔戲班中的主角。
跑龍套
比喻在人手下做無關緊要的事
在戲曲中,跑龍套指扮演劇中的龍套角色。龍套,是戲曲表演行當之一,也稱「流行」,是青袍、太監、大鎧、校尉、衙役等角色的總稱。
圓場
為打開僵局而從中解說或提出折衷辦法
在戲曲中,圓場是舞臺調度手法。一個或幾個角色在舞臺上按規定的圓形路線繞行,以表現舞臺空間的轉換,速度有快有慢,統稱為「跑圓場」或「走圓場」。
其實不僅上面那些詞語,我們平日裡常用的一些諺語的來源也在戲曲裡。
藝術源於生活
亦可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還知道有哪些是融入我們生活的戲曲語言?
趕緊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