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9日 09:34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大學豈能搞「閒人免進」(論法)
倪 弋
近日,中山大學南校區及東校區發布「限外令」,要求原則上除教師、學生以及校友、工作人員外其他人士不得入內。校方表示,這是為了保證廣大師生教學及生活安全秩序。此舉一出公眾熱議紛紛,贊成者認為這是「無奈之舉」,反對者則質疑其為「無能之策」。
大學能不能搞「閒人免進」?
作為進行高等教育的機構和場所,大學的首要社會功能和職責,在於通過教學秩序的有序實施,以保障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順利實現。因此,如果從為了強化師生員工人身財產安全保障、保護校園公共設施等維護教學管理秩序的目的上看,大學實施「限外令」確有其合情合理之處。
現實中,因大學開放而發生的各種尷尬和不良後果並不鮮見。例如武漢大學曾因進校觀賞櫻花的遊客過多而影響教學秩序,一些大學甚至發生過學生在校內遭社會青年群毆被送進重症監護室的暴力行為。此次中山大學「限外令」的導火索也緣於近期校園內發生的幾起校外人員衝擊課堂事件。畢竟,如果只是簡單地「敞開校園」卻不進行有效的規範管理,以至於校園教學秩序受損,無疑是本末倒置。
但就大學資源的公共性、以及所應涵養的精神和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言,開門辦學、允納公眾也是其應有之義。大學的建設資金來源於公共財政,因此大學的社會公共資源本應向社會輻射,由廣大公眾共享,而非僅由大學師生所獨享。
更重要的是,大學作為承載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精神高地,自當承擔更豐富的社會責任,包容更多元的價值追求。大學的功能責任不局限於教學和科研,也在於文化傳承和服務社會,通過合理開放校園,向公眾更多地提供的大學公共設施和教育資源,既有助於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也是共享理念在公共教育領域的積極踐行。此外,開放校園中所傳遞出的兼容並包、開明融通的大學精神和人文光輝,不僅教化著「象牙塔」中的莘莘學子,又何嘗不在春風化雨滋養著社會大眾的心田,助力營造著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呢?
其實,大學教學秩序的維護與開放校園之間,並非決然對立、不可調和。例如,清華大學就設置了特定「開放日」和特定區域對公眾開放,以保證校園的正常教學不受影響;武漢大學則採取了「櫻花節」前限量發放「櫻花券」的辦法疏解「櫻花劫」的窘況。
事實上,「大學能不能搞『閒人免進』」之爭,折射的是公共領域治理中如何平衡秩序與自由的難題,考問著規則制定者的管理能力水平。大學管理者與其高掛「閒人免進」的招牌,倒不如通過創新和轉變管理服務機制來破解難題,既充分保障大學的教學管理秩序,也讓公眾充分自由地安享大學帶來的公共利益,真正取得兼顧秩序和自由、實現雙方利益共贏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