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zhōng斯羽,詵shēn詵兮。
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hōng薨兮。
宜爾子孫,繩mǐn繩兮。
螽斯羽,揖yī揖兮。
宜爾子孫,蟄zhé蟄兮。
題解
螽是一種生殖力強、生命力頑強的昆蟲,此詩以其群集眾多比興,祝頌人子孫昌盛。意象簡單節奏明快,吟唱反覆,韻律和諧。
注釋
螽斯:1說或名斯螽,一種直翅目昆蟲,即蟈蟈,蝗蟲,蚱蜢。《毛傳》「蚣蝑也。」 《七月》「五月斯螽動股。」 2 說,「斯」為虛字語詞。《小弁》「鹿斯之奔。」(鹿的奔跑)
詵詵:1說眾多貌。《毛傳》「眾多也。」韓詩作同 「莘」,魯詩作「侁」。2說朱熹「詵詵,和集也。」
振振(zhēn古音):1說茂盛的樣子。朱熹「振振,盛也。」2王先謙說,訓為振奮有為貌。3《毛傳》訓為仁厚。
薨薨:1眾多。《毛傳》「薨,眾多也。」2蟲飛的聲音。或形容螽斯的齊鳴。《廣雅》「薨薨」訓為「飛」。朱熹「群飛聲。」
繩繩:1連續不絕。朱熹「揖揖,不絕也。」老子有「繩不可名」句,意思是「連續無盡,不能說出來。」2《毛傳》「揖,戒慎也。」《爾雅》有「繩,戒也。」
揖揖:會聚的樣子。揖為集字之假借。
蟄蟄:1多。朱熹「蟄蟄,多也。」2《毛傳》「和集。」
譯文
螽斯振翅,群集而翔。願君多子,家族興旺。
螽斯振翅,齊飛高響。願君多孫,血脈綿長。
螽斯振翅,來聚繁忙。願子孫多,繼榮盛昌。
各說
1后妃說
《毛詩序》云:「《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朱熹《詩集傳》承毛氏,「故眾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子孫眾多比之。」
2多子說
以螽斯多子稱祝人多子,家族昌旺。批判1說:姚際恆《詩經通論》「以螽斯為不妒忌,附會無理。」方玉潤《詩經原始》:詩人措詞「僅借螽斯為比,未嘗顯頌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讀者細詠詩詞,當能得諸言外」。
我見
從《毛傳》將「振振、繩繩」訓為「仁義、慎敬」來看,毛公又一次以慣愛的道德主義誤讀了的詩主旨,拘泥頌上,可謂迂腐無理。《國風》前幾篇各言求愛,歸寧,離別,新婚,《樛木》多似婚禮祝歌,表達對新郎祝願;那麼其後的《螽斯》遂祝頌新人多生貴子,壯大家族,更合情理。
賞析
全篇僅三十九字,便出六對重言疊字:「詵詵、振振、薨薨、繩繩、揖揖、蟄蟄。」方玉潤評道:「六字煉得甚新。」詩意雖簡,可謂遣詞新奇,又能兼顧韻律,簡詞重唱,齊整和諧,一個「兮」字落於章斷處,更使誦吟悠長。
此詩表達了古人的生殖崇拜,蝗蟲雖時成災害,但其頑強的生命力仍被農耕時代的先民看重。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像,密如黑雲的蝗蟲又一次以數量優勢搶奪去了食物資源,作物凋零之際,悲哀憤恨的先秦百姓,竟在此長期的生存經驗中對這些自然的天敵肅然起敬:「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顯是誇讚的口吻,「好一個聲勢浩大,生養眾多!」在「生」的道路上,人與蟲竟可以如此相近、勤苦奮力,浩浩不息。我常被詩經中人類對待萬物那種樸素的心而感動,花木蟲魚,飛鳥走獸,人與之相對,卻並不自倚高傲,而常能聆聽俯看、發現天地之靈,並樂於創造靈的。可悲哀的是,自詡偉大現代的人們卻早已失去了這種能力與天賦。——在《螽斯》中,「子孫」是生存的保障,更是證明,是生命的延綿,更是美力,盛大歡樂的婚禮上,這一遍遍反覆疊唱的「宜爾子孫」,便來自華夏先民對「生」的強烈執著與深深祈願。
韻讀
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文部)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蒸部)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緝部)
名物
螽斯
北方俗稱蟈蟈,蝗蟲,直翅目螽斯科,身體多為草綠色,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善鳴。主要棲息於叢林、草叢,也有少數種類棲息於穴內、樹洞及石下。分肉食性、植食性或雜食性,植食性昆蟲一般棲息於農田,危害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