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難過的新聞:
廣東某高校一男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糾紛」,竟用化學試劑潑向對方,導致3名女同學受傷。
圖片來源:網絡
事後參與救治的醫生表示:導致三名女孩受傷的化學物質,是硫酸。
看到這兩個字後,我瞬間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這不是簡單的「同學間糾紛」,而是社會危害性極大的暴力犯罪。
關於硫酸的腐蝕性與破壞性,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
用硫酸潑面致人毀容甚至死亡的新聞不在少數。
可怕的是,此次被潑硫酸的三名女孩中,有兩名臉部受傷。
其中一位女生傷情嚴重,臉部與眼角膜都被燒傷,不僅會留下難以修復的疤痕,視力也會受到影響。
據網絡上流傳的照片與聊天記錄描述,被潑硫酸的女孩頭面部冒煙、痛苦尖叫,地面散落的大把頭髮觸目驚心。
看到女孩們受傷的情況後,我的眼淚瞬間就流了出來:
這可是三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孩啊!
22歲,正是最美、最好的年紀,本應充滿了歡聲笑語,本應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一位兇手、一瓶硫酸毀滅了這一切。
我不想武斷地說出「好好的三個姑娘被毀了」這樣的主觀臆斷。
但她們的人生會因此蒙受巨大陰影,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未來的很多年裡,她們都會面臨來自於生理、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還記得那個被潑油燒傷毀容的16歲少女周巖嗎?
喪心病狂的兇手陶某某,在向周巖求愛不得後,趁其不備將準備好的打火機油潑在周巖頭上並點火焚燒。
最終,周巖全身28%重度燒傷,頭面部、頸部、胸部受損嚴重,一隻耳朵直接被燒掉。
雖然經救治挽回了生命,但也留下了終生難以抹去的傷疤。
原本白淨的皮膚上布滿了恐怖的傷痕,走到哪裡都要承受旁人異樣的眼光。
「我覺得我好像就是闖入他們世界的一個怪物。」
當她對著鏡頭傾訴自己的遭遇時,真的讓人心疼。
圖片來源:網絡
後來在社會的幫助之下,周巖進行了大大小小9次整形手術,面部輪廓有了很大改觀,但那次燒傷帶來的後遺症與心理創傷,卻並不會輕易消失。
一個更誇張的例子是英國女星凱蒂·派珀,她在被前男友報復潑硫酸後毀容。
為了消除疤痕,財力雄厚的她在接下來的12年中進行了多達400次整容手術!
但就算如此,她的臉依舊難以恢復往日的美麗。
更殘酷的是,現實中絕大部分遭到硫酸襲擊的都是普通人,很多人連最基礎的治療都難以保障。
惡魔一念之間,帶走的是受害者的未來與希望。
潑硫酸這種行為,遠比傳統的肢體暴力更殘忍。
某種程度上,它的性質甚至比殺人還要惡劣!
如今,悲劇再次上演,我們又怎能不痛惜呢?
02
如果說這位潑硫酸的男生讓我們感到憤怒,那麼評論區裡某些陰陽怪氣的論調則讓人無比噁心: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其中肯定另有隱情。」
「可能是男生經常受到欺負,最後反抗!」
「被潑的人大概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圖片來源:網絡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受害者有罪論」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他們在不了解事件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僅憑自己腦中的臆測便妄下結論。
他們自以為掌握到了「真理」,自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但殊不知這樣除了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之外再無任何意義。
比罪惡更讓人感到悲哀的是向罪惡共情。
遺憾的是,這次潑硫酸的男生並不是第一個被「同情」的兇手,也大概率不會是最後一個。
今年8月,江蘇一位17歲的女孩被當街割喉。
圖片來源:網絡
被救送醫後,檢查發現她氣管被割裂,全身多發刀傷,病情一度危重。
這本是一起社會危害性極大的劫持事件。
但是消息傳到網上,卻逐漸變了味道。
比起譴責暴行,人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受害人的穿著上。
某平臺熱度最高的搜索詞條竟然是「lo娘被殺」。
隨後,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不少人已經腦洞大開:
「一定是這個女的把男朋友綠了!」
「穿得這麼張揚不找她找誰?」
「Lolita圈子就是這麼亂。」
評論區裡不堪入目的發言比比皆是。
最後經查明,嫌犯與受害人並不存在男女關係,更沒有所謂的「被綠」情節。
然而真相大白後,最先消失的反而是之前那些鬧得最歡的人。
至於兇手最後怎麼樣了?
「關注他有什麼意思!」
沒有一句道歉,沒有一絲悔意。
在鍵盤俠們的心裡,自己依然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理中客」。
03
「受害者有罪論」最可怕、最容易誤導人的一點,在於這些言論往往並不是信口開河。
有些說法甚至第一眼看上去會給人以「好像有幾分道理」的錯覺。
據我所知,在眾多抨擊受害者的言論裡,出現頻率最高的大概是:「沒有因,哪有果?」
誠然,原因在前,結果在後,這是萬事萬物都得遵循的自然規律。
就拿此次高校學生潑硫酸事件來說:
男生為何會將毒手伸向自己的同學?又為何會想出如此歹毒的手段?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或許真的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但無論如何,一切必須有個前提: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用腐蝕性液體故意傷害他人是犯罪行為,已經觸犯刑法。
僅此一點,就足以定性,不存在任何「反轉」的可能。
至於受害者道德上是否「無辜」,和這個有關係嗎?
任何以此來幹擾「潑硫酸」性質的做法,都是避重就輕、歪曲事實,都是漠視法律、宣揚暴力。
魯迅先生曾經用非常辛辣犀利的文字來描寫「看客心理」。
至今,這些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依然可以得到驗證:
每當有社會事件發生時,總有那麼一些人在網絡上充當了「看客」的角色。
正如其名,他們不關心真相,他們更不想反思這個事件對自己、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
仿佛在讀一個故事、一本小說。
他們只想在「情節」中找到最能刺激自身感官的點,他們只想打開上帝視角對「故事」評頭論足。
於是乎,在這種病態的狂歡與滿足中,真正的社會問題被掩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受到無端的惡意。
圖片來源:網絡
近些年來,這種不健康的輿論生態已經傷害了很多無辜者。
然而當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真正受到損害的僅僅是被惡意包圍的被害人嗎?
不!
人們對惡行的每一次「理解」與縱容,最後危害的一定是你,是我,是整個社會。
它無時不在暗示那些潛在的罪犯們:「你的行為是「有道理」的,被你傷害的人活該如此。」
大家能成為「看客」的最重要因素,是災難沒有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但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那個輿論暴風眼中的可憐人呢?
伸張正義不是「高尚行為」,而是每個社會成員所肩負的責任。
插在受害者身上的每一把刀,最後都會砍向自己。
生而為人,請你善良。
最後,希望大家能點個「在看」,為心中的正義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