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玳瑁」幾乎已經成為寶石的代名詞的今天,還有多少人記得它其實是海龜的龜殼,「玳瑁」之名的由來,也是這種海龜的名字叫玳瑁。
玳瑁是海龜科下一種體型比較大的海龜,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鷹嘴海龜,因為它們的嘴不同於其它海龜,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這也讓它們的嘴巴更尖利,咬合力更強,能夠咬穿一些蟹類的殼。
不過對於我們來說,更加熟悉的還是玳瑁這個名字。近年來玳瑁製品越來越少,也更加珍貴,即便在古代,玳瑁製品也是非常珍貴的寶石。
我國古人賞玩玳瑁歷史悠久,在多地漢代遺址出土的精巧玳瑁製品證明,我國在漢代,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後,就已經出現了相對成熟的玳瑁製作工藝。歷朝歷代,皇家和上流社會對玳瑁的追逐有增無減,玳瑁獨特的色澤佩戴起來給人平添一份雍容華貴。
但是別忘了,雖然玳瑁被稱為寶石,但是它們是動物身體的一部分。就像犀牛角、象牙那樣,每一塊玳瑁的背後,都是一個小生命。
玳瑁龜甲背面共生有13塊狀如盾形的甲片,中間有5枚脊甲,兩側分別長有四枚肋甲,所以也被稱為「十三鱗」。
這十三枚鱗甲極為珍貴,在古代,海龜並不像魚那樣好捕捉。成活時間夠長久,龜甲紋理清晰沒有破損,泛有光澤,在陽光下潤澤通透的玳瑁就更加難遇到。漁民們廣撒網,也很難捕捉到幾隻。在這樣的條件下,玳瑁製品千金難求,一度成為皇家才能享用的珍寶。
再加上玳瑁的形象與我國四大神獸之一的玄武非常相像,所以玳瑁在人們心中也一向有避邪納福的作用。玳瑁長壽,所以人們認為佩戴玳瑁製品也有助於長壽。在這種象徵意義下,玳瑁的市場非常大,人們不僅喜歡玳瑁飾品,更加喜歡完整的龜甲供奉在家裡。不但取其「避邪、納福、長壽、平安」的意義,還能供人賞玩,陽光照射下散發出淡淡金光。
玳瑁的龜甲很漂亮,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色澤柔和,而且它們的龜甲非常硬,一般來說玳瑁在海裡沒什麼天敵,原因之一就得益於它們非常硬的龜甲。
陸龜的頭和爪子尾巴通常能自如收縮進殼裡,但是海龜一般不能,為了在海裡遊泳,它們失去了自如伸縮的能力。但是它們的頭和爪子上都覆蓋著堅硬的鱗片,龜甲也堅硬到連鱷魚都不能輕易咬穿。
玳瑁的龜甲長62-114釐米,從這也可以看出玳瑁的體型之大。它們的龜甲由背甲和腹甲組合而成,而甲殼又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其實是它的骨骼,包括它的骨架和肋骨,像是一層骨板。外層就像是穿山甲那樣由表麵皮膚角質化而演化成的角質層盾片。而且在分布上,不是簡單地內層在內,外層在外,而是兩者交疊的,這進一步加強了整個龜殼的穩固性。
所以即便是鯊魚和鱷魚,也不會輕易去捕食玳瑁,以免肉沒吃著反而把牙崩掉了。
玳瑁在海裡幾乎沒有天敵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它的主要食物是有毒的海綿。不是我們平時洗碗用的那個海綿,就是海洋動物海綿。因為海綿經常附著在珊瑚礁上,而珊瑚對玳瑁來說是最喜歡的居住場所,所以它們乾脆以這種幾乎不怎麼移動的海綿動物為食。
玳瑁所挑選的這幾種海綿動物都是有劇毒的,而且一些海綿還含有矽質骨針。由於這一發現,科學家意外發現了,玳瑁是海龜中唯一能夠消化玻璃的龜,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消化玻璃的動物。
除此之外,玳瑁還會吃有劇毒的僧帽水母,其它時候則會捕食一些魚蝦蟹類。因為玳瑁的主要食物都是有毒的,所以玳瑁的肉中也帶有毒性。而且玳瑁常年食用海綿,身上也常有一種海綿難聞的味道。這也是海中一些食肉動物不願意不是玳瑁的原因。
最後則是因為玳瑁性情兇猛,它的行動可不慢吞吞,如果有入侵者攻擊它,它往往會兇狠的攻擊回去。不過如果它們沒有受到攻擊,也不會主動攻擊別人。
在海裡幾乎沒有天敵的玳瑁,卻因為它們珍貴的龜甲被人們捕捉濫殺,已經到了極危的地步。根據已發表的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三代中,雌性每年孵化的數量下降了84%-87% ,該物種數量總體下降已超過80%,這還不包括已經自行返回海裡覓食的幼龜消失數量。
玳瑁的壽命極長,有研究者提出,它們的壽命甚至可以達到1500歲,但是一方面是屢禁不止的捕殺,另一方面是海洋汙染,這讓它們的種族數量還在繼續減少。如果有一天,最後一代玳瑁都死去了,這個珍貴又長壽的物種,就真的變成歷史書上、詩詞句裡的一個符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