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雷妤
春運是漫長的旅途,或是心切的返鄉路。回家的人行色匆匆,他們肩挑背扛,鼓鼓的行囊裝著獨一無二的故事。
那些年,行囊裡或有一臺傳呼機,一個電飯鍋……
這些年,行囊裡或裝一個智能機,一臺照相機……
X光安檢機下,行囊裡的故事被打開,「水彩」影像透視出每一條回家的路,訴說著從那些年到這些年,春運行囊的變化。
2月13日11點,廈門火車站,小高輕輕地把行囊放在傳送帶上,傳送帶緩緩轉動,屏幕閃現出一把吉他影像。幾個月前,小高在琴行買下了它,24歲的她終於實現兒時學樂器的夢想。今年,她把吉他帶回老家建陽,打算給爸媽彈奏一曲。
一個行囊就是一個期盼,X光照射下,行囊一覽無餘,有打工者遊明貴給父親買的鞋、47的吳榜明給兒子帶的牛肉乾、36歲的小王給親戚帶的臺灣酒……
說起十年前的春運行囊,小唐記得那時他在浙江當兵,回家前,他到舊貨市場淘了一臺二手電視,背著扛著坐上回莆田的火車。「我當時就是這麼窮,家裡連臺電視都沒有。」10年間,小唐已成家立業,去年他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轎車。
春運志願者辛林在火車站「志願」了七八年,在她印象中,農民工的行囊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以前多是拖著編織袋,鍋碗瓢盆一應俱全,而現在沉重的行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輕巧的拉杆箱,一張張血汗錢也換成了銀行卡。
這種變化,在廈門機場也隨處可見。機場安檢員小李對此深有體會:坐飛機回家過年的農民工越來越多了。
每隔十幾分鐘,小李就能從安檢影像中看到電鑽、扳手、電線、電飯鍋的身影。「說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行囊,也透視出廈門這座城的變化。
「瞧,這是只金毛獵犬,它回著頭呢……」安檢屏幕下的寵物狗看上去十分鮮活,甚至可以猜測它們過安檢時不安的樣子。十年前回趟家都不容易,而現在,寵物也要一起帶回家過年。
有時,屏幕還會划過高爾夫球桿的身影,這幾年來廈門度假成了不少富人們的休閒方式。
而有的行囊猜不出是什麼,只有在安檢員的辨認下才知道。橢圓形的是芒果,邊緣不規則的是釋迦。他們說,旅遊熱後,臺灣水果也成了高頻率出現的物品,同樣受歡迎的,還有鼓浪嶼上的紀念品。
改變,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