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奎特與「真正的轟動」:他並不僅僅是街頭塗鴉藝術家

2020-12-04 澎湃新聞
【編者按】17歲在紐約街頭藝術界轟動一時;23歲和麥當娜在紐約的地下文藝場打拼;25歲和安迪·沃霍爾一起辦展覽。美國藝術家巴斯奎特的傳奇不僅因為他少年得志,也因為他的英年早逝。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正在展出的展覽「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分14個章節介紹了藝術家短暫而多產的藝術生涯。

「出名要趁早呀! 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張愛玲在《傳奇》裡寫過。

美國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就是這樣一個傳奇:17歲在紐約街頭藝術界轟動一時;23歲和初出茅廬的麥當娜(Madonna)等人在紐約的地下文藝場打拼;25歲和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Andy Wahol)一起辦展覽。他接受過無數雜誌的採訪,他在剛盛行的電視直播節目上現場作畫;他辦樂隊、出唱片、演電影。

25歲的他和後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歷克斯·卡茨(Alex Katz)出現在同一張照片裡,而他是照片中唯一的黑人藝術家。那種感覺,就像你看香港無線電視演員培訓班的幾十年前的畢業照一樣那麼星光閃爍。

而你可能不曾聽說過巴斯奎特。巴斯奎特的傳奇不僅因為他少年得志,也因為他的英年早逝。1988年,未滿28歲的巴斯奎特因吸毒過量而去世。30年之後,和他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的藝術家經歷了藝術創作上的起落沉浮,只有巴斯奎特還停留在他藝術成就的最高處——如果他和照片上經功成名就的同輩們一起活到今天,他的藝術貢獻又會是怎樣的?答案也只限於猜想。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展覽分14章節介紹了巴斯奎特短暫而多產的藝術生涯,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品並展映了罕見的採訪片段和他主演的電影《市中心,81年》(Downtown 81)。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圖片來巴比肯中心網站 © Edo Bertoglio, courtesy of Maripol

初出茅廬

巴斯奎特的初期作品不過是個紐約或倫敦或東京或柏林這樣的文藝大都市每個街頭少年都能露一手的水平,他轟動紐約市的「SAMO©」系列塗鴉無不和紐約市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氣候息息相關。

巴斯奎特的母親是波多黎各人,父親是海地人,通曉多國語言的他自幼喜歡專研:無論是藝術名家的作品還是科學歷史,他都自小通讀,家人也給予鼓勵。巴斯奎特也深深認識到紐約的種族歧視問題,但這並沒有阻止他離家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

1978年,17歲的巴斯奎特離家的時候,紐約市處在破產邊緣,而當時的總統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拒絕出手挽救。當時的紐約,特別是布朗克斯(Bronx)這樣美國低收入人群聚居的街區,幾乎每夜都有縱火等暴力事件發生。

在這樣的氛圍下,巴斯奎特與朋友埃爾·迪亞茲(Al Diaz)組隊發起了「SAMO©」(作者註:「SAMO」來自英文「Same old shit」,意為「老一套」)系列塗鴉,在紐約的牆面、大門、柱子上留下了妙語連珠。

藝術家亨利·弗林特為神秘的「SAMO©」組合的作品拍下了57張照片,《蘇活新聞周刊》(SoHo Weekly News)追問誰是幕後藝術家。隨後,格林威治村的藝術家報紙《村聲》(Village Voice)終於起底巴斯奎特與迪亞茲,也給「SAMO©」的創作畫上句號。

1981年2月,名為《紐約新浪潮》(New York/New Wave)的大型展覽在長島的畫廊展出,巴斯奎特的作品入選與「SAMO©」的名聲不無關係。著名評論家彼得·施傑爾達(Peter Schjeldahl)當時對巴斯奎特的繪畫天賦進行了肯定,但他的早期作品更像是塗鴉本上潦潦對周身環境的速寫,也只些微透露出他鼎盛時期的代表風格。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圖片來巴比肯中心網站

成名之路

雖然巴斯奎特的創作包含了黑人文化的元素,但他的作品所顯現出來的不拘於藝術傳統的原創性讓他不僅僅是一個「黑人藝術家」。或許,他憑藉自己身份借著藝術種族政治獲得了一席之地,但他的極高的藝術天賦和極度高產才是他邁向成功最大原因。

1983年到1984年間,巴斯奎特創造了一系列自畫像、雕塑作品和行為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奠定了他成名基礎,也初透露出他對自己「黑人藝術家」身份的不滿足。

美國藝術評論家雷內·裡卡德(Rene Ricard)在《藝術論壇》(Artforum)雜誌上撰文,稱為巴斯奎特為「光之子」,而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成為那個最初的自我、那個「光之子」。他稱人們在看到藝術家的膚色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去想像作品背後藏著怎樣的政治寓意:

「對白人來說,每個黑人都可能在背後藏著把刀;對黑人來說,每個白人都可能掖著皮鞭……」他接著寫道:「我想過,如果一個人想要超越世界上那些模糊又有限制性的冷漠,那個人必須要用何種方式成為自己的標誌性代表。」

這寫都說明了巴斯奎特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濃縮成一紙自傳,也反映了他希望打破黑人藝術家的刻板印象。

巴斯奎特藝術創作的多元化也證明了他不僅僅是街頭塗鴉藝術家。當時,他活躍於紐約市著名的地下文藝場「混亂俱樂部」(The Mudd Club)以及後來的「區域」(Area),或是作為灰色樂隊(Gary)的成員表演,或是作為排隊的唱片騎師。紐約的著名說唱歌手棒五哥弗雷迪(Fab 5 Freddy)在不同場合播放巴斯奎特的演出錄音,並將他介紹給知名的唱片製作人。1983年,巴斯奎特在紐約和說唱屆傳奇式音樂人拉米爾滋(Rammellzee)錄製了他的首張單曲《打擊波》(Beat Bop)。

在巴斯奎特只有19歲的時候,他在「混亂俱樂部」遇到安迪·沃霍爾的《訪談》(Interview)雜誌的音樂評論人格倫·奧布賴恩(Glenn O'Brien)。當時,奧布賴恩正在寫一部關於紐約市中心文藝圈的電影,在見到巴斯奎特的時候,他立刻確定電影的中心角色就是為巴斯奎特量身定做的。雖然電影《市中心,81年》在2000年——也就是巴斯奎特逝世22年後才得以公映——但對他的追隨者來說是罕見的視覺文獻。

巴斯奎特在媒體上的一舉成名可能還是要歸功於他和沃霍爾的友誼。早在1979年,巴斯奎特和藝術家詹妮弗·斯坦(Jennifer Stein)運用當時剛起步的複印技術製作明信片。他們用街上撿來的、報紙上剪下的各種材料拼貼成圖樣,然後用複印機在卡片上印下圖像並剪成明信片大小。同年,巴斯奎特在餐館裡偶遇正在用餐的沃霍爾,並上前自我介紹並展示作品。當時,沃霍爾用一美元買了一張巴斯奎特自製的明信片。

他們的友誼就此開始。1985年,沃霍爾與巴斯奎特聯合展覽,並在高調地發布他們的宣傳照片。當時,巴斯奎特的作品受到若干媒體的批評,

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他的沃霍爾的「吉祥物」。

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的「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Basquiat: Boom for Real」),圖片來巴比肯中心網站

代表風格

在敘述巴斯奎特的成名過程之後,展覽的後幾個章節《藝術史》(Art History)、《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和《記事本》(Notebooks)展示了巴斯奎特的初露鋒芒個人風格。巴斯奎特的代表風格大致包括:

一,巴斯奎特善於用畫卷式圖文並茂的形式闡述一種現象或一個想法。這種畫卷往往包含了許多符號,這是由於他受到解剖學、經典畫作、音樂以及對周身事物的影響。沒有受過傳統藝術教育的巴斯奎特解釋:

「我從書本、噴霧器上的圖形文字、布魯斯音樂、乙醇、埃及象形文字裡的鵝群等獲得真相。」

(4)

二,巴斯奎特可以在多個藝術表現形式中間不斷轉換並遊刃有餘。比如,巴斯奎特能用色彩和布局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他的文字充滿詩歌和說唱音樂的韻律。在認識沃霍爾之後,他不但說服沃霍爾用畫筆創作,自己也開始用沃霍爾出名的絲網印刷來創作。

三,巴斯奎特詩般的筆記文字本身即是藝術。他的《筆記本》記錄了最平實的對生活的觀察,而巴斯奎特詩一般的文筆和布局讓筆記本本身即成為藝術品。這讓人不僅感嘆,如果他生活在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他能如何利用推特上140字的寥寥數語,他將會是有多少「粉絲」的網絡紅人啊?

遺憾的是,展覽缺少的是巴斯奎特對自己創作過程的深入探討:或許,這些探討在細細研究藝術品本身之後就能發現。或許,因為沒有人意識到他會不久於人世而世界對他有更多的期待,所以我們才會覺得遺憾。

「巴斯奎特:真正的轟動」將在巴比肯中心展覽到2018年1月28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看了這麼多街頭立體塗鴉,我居然被一頭大象「騙」到了
    法國人皮埃爾·貝託洛蒂就是一位專業塗鴉藝術家,從小酷愛塗鴉文化的他,18歲便開始自由創作,走到哪兒都隨身帶著噴漆,就連在雪地裡堆個老虎,都會忍不住畫出一身花紋。今年38歲的他,度過了整整20年的塗鴉創作生涯,算是一位前輩級的人物了,他一直致力於研究立體風格的塗鴉,經過這些年的不斷探索,加上繪畫技巧的累積,作品越來越成熟,效果十分驚人。他本人很喜歡和作品「互動」,有趣的畫面常常讓人分不清楚哪些是塗鴉,哪些是真實存在的。
  • 在「蝦玩鬼混」的波普街頭,一秒魂穿黃金時代
    此次是由/兩位重量級英國鬼才藝術家/ 新波普藝術大師Philip Colbert 和加拿大街頭藝術家Trevor Andrew 以「雙個展」
  • 法國小夥創作的街頭藝術品,看起來像塗鴉,其實都是用紙貼上去的
    Levalet街頭貼畫作品法國小夥Levalet就很喜歡街頭貼畫,他的貼畫作品尺寸很大,通常是和真人等大的圖像,假如不仔細看,甚至很難區分這究竟是塗鴉,還是貼上去的畫紙。算起來他已經貼了5年的貼畫,2年前第一次關注他的時候,他還是一位表情羞澀,頭髮蓬鬆的街頭貼畫愛好者,現如今,他紮起了小辮兒,穿上了夾克,走在街頭,眼神冷酷,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街頭藝術家了。
  • 80後的智利街頭藝術家Inti畫特色「娃娃」於牆壁,令人駐足不前!
    城市的年輕人大部分都知道街頭藝術,街頭藝術通常是在公共場所創作的視覺藝術,許多都是未經政府批准的藝術作品。街頭藝術常見的有噴漆塗鴉、模版塗鴉、海報藝術、貼紙藝術、街頭裝置和雕塑等形式。我們最為常見的就是立交橋立柱上的塗鴉,街頭工地的圍牆噴塗,以及樓宇建築面的壁畫等,還有3D視覺街景亦倍受大眾喜歡,它能給人特殊異樣的感覺。建築外立面壁畫因為視覺面積大,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但也要藝術家付出巨大的心力。街頭藝術家Inti castro,1982年出生於智利第三大城市瓦爾帕萊索,從14歲開始就在街頭建築上畫畫,他現在已經是一位全球知名的街頭藝術家。
  • 《戰雙帕彌什》塗鴉藝術家BOSS有什麼打法 塗鴉藝術家BOSS技能介紹
    導 讀 戰雙帕彌什第一張主線最後的BOSS塗鴉藝術家不知道大家已經遇到沒,這個BOSS很簡單,具體打法小編為你介紹。
  • 神奇的視錯覺藝術塗鴉,超強立體感「欺騙」我們的雙眼
    關於街頭塗鴉油畫醬已經分享過很多很多了,這門從貧民窟走出來的年輕的藝術形式,也才出現了五六十年的時間,卻因其簡單、直接、易懂、有趣的特點,迅速虜獲了大批追隨者,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街頭藝術的興盛,也湧現出了大批個性、另類,富有創新精神的街頭塗鴉藝術家,他們在作品中融入對社會批判的、審視的、諷刺意味的思想和看法,用這種藝術形式傳達著他們的態度,傳遞著強有力的信息。今天油畫醬就為大家介紹一位被稱作環保藝術家之稱的西班牙塗鴉藝術家Pejac,一直有很多人質疑街頭藝術是在破壞環境,那麼,為何還會有環保街頭藝術家這樣的稱號呢?
  • 世界上最神秘的街頭藝術家,竟被大數據挖出真實身份
    這不,就連神秘莫測的街頭藝術家  班克斯(Banksy)  也逃不過計算機的魔掌  被大數據將真身挖了出來。    塗鴉藝術家班克斯算得上是  英國近年來最成功  也最神秘的藝術家之一。    他的塗鴉出現在世界各地的  街道、牆壁和橋梁……  尤以政治諷刺色彩著稱。
  • 另類街頭藝術太有趣了
    街頭藝術是一種公共場所的視覺藝術,在我國的街道上見得很少,但是在國外十分流行,深受年輕人和藝術家們的喜愛。街頭塗鴉最早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紐約的一條最窮的街區布朗克斯區,那時居住在這個區域的年輕人喜歡在牆上用亂塗亂畫的方式來佔領和瓜分地盤。
  • 塗鴉藝術家把牆挖出一個洞,走近用手一摸,讓人忍不住稱讚
    塗鴉原本一個非常小眾的繪畫門類,卻在新時代發展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快,無論從塗鴉藝術家的數量上,還是塗鴉作品質量和價格上都能看出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湧入塗鴉這一領域,帶給了塗鴉藝術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十幾年前,出現最多的塗鴉作品,無非是文字圖形和幾何圖形,而在這幾年,創意塗鴉、3D塗鴉、錯視覺塗鴉和超寫實塗鴉層出不窮,小小的牆壁塗鴉,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 好書|人人都是藝術家!治癒系塗鴉簡筆畫!
    今天我要介紹的新成員則是一位治癒系的塗鴉大佬——Lemao 她喜歡用畫畫的方式去記錄各種有趣的事兒~ 從小就喜歡塗塗畫畫的她就連寫自我介紹時也要用的塗鴉的方式來繪製~
  • 黴黴街頭油畫慘遭惡搞
    以Taylor Swift為原型的街頭塗鴉Taylor Swift街頭塗鴉遭惡搞  搜狐娛樂訊 近日,黴黴與侃爺新歌《Famous》而掀起口水戰的一直未停歇,與此同時,與黴黴不和的「水果姐」凱蒂·佩裡也主動加入暗戰,諷刺黴黴本人「厚顏無恥」。
  • 手繪塗鴉風橫行 藝術感包包畫出來
    Burberry Bloomsbury系列藝術包袋:繪出一片秋意   Burberry Prorsum 的秋冬系列重現英國現代派系Bloomsbury文化圈中,藝術家和學者的那份   香奈兒手繪塗鴉包包:塗出離經叛道的街頭氣息   香奈兒手繪塗鴉包包
  • 美國藝術家隨意畫的狗狗靈魂塗鴉 沒想到爆紅網絡
    有時候線條簡單的圖畫也能給人另類的美感,近日美國藝術家Jay Cartner用簡單的筆觸隨意地將自己養的狗狗的輪廓塗鴉出來,結果沒想到受到眾多網友的點讚。
  • 美食 | 傳承西門町在地街頭文化的 —— 西門靖
    老闆在臺北潮流圈大有來頭,在西門町打拼 20 餘年的 Jimmy,做過餐飲也做過服飾,記得西門電影公園與美國街那些塗鴉嗎?沒錯,那正是 Jimmy 所主導的「藝青會」邀請世界各國塗鴉藝術家們所創作的作品。這些年來 Jimmy 一直致力於推廣街頭文化,將街頭文化及產業有效整合,例如舉辦滑板、塗鴉、街舞比賽,並邀請來國際知名評審,讓更多人見識到這個臺北街頭文化的發源地。
  • 聖誕節在塗鴉藝術家的心目中是怎樣的呢?
    每天遇見有趣好玩的塗鴉藝術~聖誕快樂!祝大家聖誕快樂,平安幸福!在這個盛大的節日裡,我們喜歡用聖誕樹和禮物裝點生活,用聚會和慶祝表達歡樂和對新年的祝福,而藝術家們也在大街小巷裡用藝術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
  • 班克西的塗鴉遊擊戰:不露面的畫家 有爭議的作品
    班克西的塗鴉作品具顛覆、批判、幽默、鼓舞人心的風格。在他的一些反戰作品中,街頭抗議者手中投擲的燃燒彈被換成了花束,象徵自由的和平鴿被瞄準心臟;反抗控制的塗鴉作品中,在監控攝像頭的旁邊標註一句話,「你在看什麼?」畫著原始動物和超市手推車、冒充出土文物的石頭,被他偷偷放進倫敦大英博物館展示了8天,則有對藝術權威嘲諷的意味。  他是將街頭藝術與現代文化接軌的重要功臣。
  • 勵志人生|我把塗鴉塗出億萬身價,填充出炫彩的人生
    圖|塗鴉有些人覺得是糟粕,小孩子玩的嘻哈,但有些人卻玩出了身價和藝術不少中國人都覺得塗鴉就是一種不務正業者的小打小鬧,如果有人對父母說想成為專業的塗鴉藝術家,多半會被教育的很慘。還有人覺得塗鴉破壞公共環境,世界各國的許多街頭塗鴉者都是偷偷摸摸的,還有不少人遭遇過被警察追逐的狼狽經歷。
  • 西門町主流街頭文化 內涵讓年輕人帥到骨子裡
    人們開始懂得街頭文化不只有外表,還有很深厚的技術跟美學。西門町無疑是臺北最斑斕的印記之一,街頭藝術家們唯有提升文化的質感和內涵,才能帥到骨子裡去。  走進臺北西門町電影公園,你會看到色彩斑斕的塗鴉藝術,飛躍在滑板上的青少年,還有群聚玩饒舌、DJ技術的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