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張希:關於科技論文署名的一點思考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大家知道,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解決重要的問題,推動科技的進步,回饋社會的需求。根據解決問題的屬性不同,科學研究成果可以多種方式呈現,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發明專利、研究報告、轉移轉化的效益等。在基礎研究領域,論文仍是成果的主要呈現方式。我們反對「唯」論文,是反對將論文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不要論文,反而更看重高質量的論文和代表作。

科技論文的署名作者有多有少,一些論文僅有一個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第一作者,而有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第一作者;一些論文只有一個通訊作者,而一些論文出現了多名共同通訊作者,等等。這是否是合理的現象?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通訊作者意味著什麼?第一作者又意味著什麼?署名作者如何排序?與師生們分享一孔之見。

張希與師生交流論文寫作

有些科學問題的解決可以由個體獨立完成,由此產生的論文可能只有一個作者;而有的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團隊的協作與合作,團隊成員可能都對該項研究有實質性的貢獻,由此產出的論文署名作者自然較多。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引力波的成功探測。實際上,愛因斯坦早在100年前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969年,Rainer Weiss教授提出了雷射幹涉測量引力波的思想。為了製備高靈敏度的雷射幹涉探測器,該項研究廣泛吸納了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專家參與其中。專家們分工協作,堅持不懈,不斷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終於在2015年探測到了引力波,並發表了裡程碑式的論文。這篇論文的作者多達1011位,他們來自133個單位。該文的作者按照姓氏字母排序,沒有通訊作者。在論文發表兩年之後,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三位傑出科學家因為雷射幹涉探測器和引力波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誰應該是論文的署名作者呢?論文的署名作者一定要對該項研究有實質性的貢獻。什麼是實質性的貢獻呢?它應該包括提出研究的思想,設計實驗方案,收集處理實驗數據,撰寫和修改論文等等。按照這樣的定義,僅僅提供實驗表徵設備,支持研究所需常規材料,等等,不屬於實質性的貢獻。但對於這些有益的協助,應該在論文的結尾處逐一致謝。

通訊作者,顧名思義,是當編輯、審稿人以及讀者等對論文有疑問時需要聯繫的人。通訊作者有責任對論文的相應問題答疑解惑。在化學領域,通訊作者一般是導師,他們對本項研究進行學術指導,對選題的先進性和首創性、實驗設計和方法的合理性、數據的可信性和結論的嚴謹性負責。

第一作者一般是研究的具體實施者,負責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撰寫論文初稿等。第一作者是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是學生或青年學者,在導師或學術帶頭人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另外,在實驗中能夠敏銳抓住異常現象,導致重要發現的參與者也可能成為第一作者。

作者署名的排序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按照貢獻大小排序,也可以按照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具體做法因不同課題組而異。如,我的德國老師Helmut Ringsdorf教授的論文都是按照姓氏字母排序。按照這樣的傳統,我往往是論文最後一位作者,但並不意味著我的貢獻最小。另外,作者署名排序也因不同學科而異。如在數學界,他們的論文署名作者人數一般較少,在多於一位作者時,他們也常常按照姓氏字母排序。管理部門應理解這種差異,尊重不同學科的傳統。

一篇論文中出現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與當前逐漸複雜的研究對象和高度分工的研究活動有關。一項綜合的研究越來越離不開跨領域、跨學科的合作。比如受當下儀器條件的限制,僅依靠實驗不足以得出足夠可信的結論。這就有可能要求實驗工作者與理論或計算的專家合作,建立理論模型,開展計算實驗,從另一角度驗證結論的可信度。在此種情況下,實驗與理論對該項研究的貢獻不分伯仲,出現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是合理的。類似情況還多發生於跨學科的研究中,如化學與生物、生物與考古、考古與地學等合作研究,由此形成的合作論文中自然可能有很多作者,有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這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我們應審慎對待論文署名的問題。比如,在團隊中,為了提攜青年學者,不管是否有實質性貢獻,所有論文都讓其作為共同通訊作者;或者另一極端,團隊學術帶頭人總是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即使研究想法事實上源自青年學者並由其指導學生實現。這都沒有如實反映青年學者的貢獻,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再比如,本科生或研究生並無實質性的貢獻,但因為出國、畢業或保研的需要,具體帶此學生工作的學長或教師為其友好「掛名」。這些做法不符合學術規範,也違背立德樹人的教育初衷,甚至有可能導致學術不端。因此,科技工作者需要加強自律,自覺踐行科學精神,並要從制度上規範學術共同體的行為。

總之,科技論文的作者不可遺漏有實質性貢獻的人,不該包含沒有實質性貢獻的人。在發表之前,每一位署名作者都需仔細校對全文,認同該論文的結論,並同意發表。一旦該論文出現學術不端,所有的作者都可能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科技論文的署名不是榮譽,而是責任。

來源:吉林大學

相關焦點

  • 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當年屠呦呦關於青蒿素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個文章的SCI引用因子是多少,我們都記不住。但是屠呦呦的論文發在《科學通報》,陳景潤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也是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就是好期刊。」  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科技研發投入逐年增長,增加的百分比遠高於其他國家。科技投入佔GDP的比例在2010年的時候為1.76%,在2019年已經增長為2.23%。
  • 成都大學校長「王清遠」滿血歸來,是「屠龍少年」還是「惡龍」?
    有網友說王清遠校長滿血歸來,近日頻頻高調參加公開活動,說明調查組已經查明了真相,毛洪濤書記所言大概率是不屬實的,組織上已經還給了王清遠校長一個清白。也有網友說:還是相信調查結果,是非公正自由公論,不能因為一邊倒的輿論而誣陷了一位好校長,如果王清遠真的有問題,誰還敢包庇他,豈不是作死?紙包不住火,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
  • 中國科協關於公布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的通知
    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有關期刊:為鼓勵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創性研究成果,引導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科技期刊首發,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國科協組織開展了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
  • 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發表專題評述論文
    該論文(題目:利用單分子力譜研究高分子單鏈彈性的環境響應)已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上,文章的第一作者為鮑雨博士,通訊作者為崔樹勳教授, 第一和通訊署名單位均為西南交通大學,這也是學校在該期刊首次發表。據了解,崔樹勳,西南交通大學教授。2004年於吉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張希院士。
  • 關於舉辦山東科技大學第二屆大學生學術英語研討會暨學術海報論文...
    各學院:為響應教育部、財政部、發改委三部委印發的《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加快培養我校科研創新人才,同時增強大學生的全球意識,培養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學科領域內的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進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及學術英語教學與研究的發展,擬舉辦第二屆大學生學術英語研討會暨學術海報論文展。
  • 揭秘學術界論文掛名亂象:夫妻店型、剝削型、抱大腿型
    《自然》雜誌也以《物理學論文創下5000餘位作者的紀錄》為題進行了報導。與此同時,論文署名也牽扯到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審、項目申請等切身利益。因此,在與自己毫無關係的論文上署名,逐漸成為學術圈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學術界論文掛名有哪些形式?
  • 關於論文的5大真相
    估計絕大多數普通人是讀不懂他的學術論文的,但畢竟世界上還有一個數學界的小圈子能很快地鑑定他的論文的創新之處,並順利發表。這就是同行評議的作用。張益唐之所以之前沒有發表太多論文,不是因為他沒能力發表論文,而是他相信他「憋了」十幾二十年的成果一定會有圈內人看得懂,並給出公正的評價。他相信自己也相信這個圈子。
  • 徵文 || 「飲水鳥「物理原理探究小論文比賽通知
    為了探討這其中的奧秘,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聯合學校物理科組舉辦一場「飲水鳥」物理原理探究小論文徵文比賽,來自「神學府」的大神們快來解答吧。 探究飲水鳥「恆動」運作的機理。參與人員:華南師大附中在校學生、華南師大附中校友徵文啟動:2019年5月18日---2019年6月18日投稿方式:以Microsoft Word的文件格式於上述時間內發送徵文到校友會郵箱huafuxiaoyouhui@sina.com,文件名以及郵件主題統一格式為「年級班級-姓名-喝水鳥物理原理探究小論文
  • 成都大學發新年獻詞,自然指數排名169位,王清遠校長入選榜單
    有網友說,「乍一看,新年獻詞差點成了校長的表揚稿」。讓我們看看這份2000多字的「新年獻詞」。首先是關於標題。「乘風破浪 奮楫激流」,應該說這個標題是比較虛的,任何高校都可以套用,不像西安交通大學的《向西高歌再出發!》,同濟大學的《同舟共濟迎挑戰 奮楫揚帆開新局》,基本能凸顯這些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由此,成都大學的新年獻詞僅從標題來看,是比較平淡的。
  •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常見問題回顧
    關鍵詞: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編輯加工;Ei 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是國內外眾多檢索平臺的收錄內容之一,是全文內容的概括,是展現我國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因此它的編寫質量受到了高度關注。不同學科的期刊工作者對於英文摘要的編寫要求展開了多方面的討論,包括時態、語態、標點符號及縮寫[1]、寫作範式[2]、文體格式[3]、信息完整性[4]等。
  • 【畢業季·校長說】川師大校長汪明義寄語「小獅子」:做新時代的...
    四川師範大學校長汪明義在四川師範大學2018年畢業典禮上致辭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25日訊(記者 陳淋)日前,四川師範大學2018年畢業典禮舉行。在這堂大學最後一課上,校長汪明義親切地稱畢業生們為「大姑娘、小夥子」。
  • 東拼西湊不稀奇 規範論文不是「刷格式」
    >   邱 炯繪  9月2日,清華大學2014級研究生迎來入學第一堂課——新生學術素養講座,中科院院士張希教授為全體新生講述了如何  造假、抄襲……近年來,國內學術論文頻頻「中招」,在討論學術道德建設的同時,論文規範,也再度映入公眾視野。學術論文應當遵循哪些基本的論文規範,具體落實情況如何?記者進行了調查。  ——編 者  高雯(化名)曾是某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擔任過助教。她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給學生布置課程論文,結果100多本課程論文中,「很多沒註明參考書目,注釋也亂七八糟。」
  • 第18次全國犬業科技學術研討會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舉行
    11月28日—30日,第18次全國犬業科技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犬學分會八屆二次理事會在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舉行。、校長朱善元、副校長劉俊棟和原黨委書記吉文林、老校長仲質偉出席會議。朱善元校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代表全校師生對與會領導、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的基本情況以及寵物科技學院專業建設的成果;葉俊華理事長、李傳業副秘書長、程克千處長也分别致辭。夏鹹柱院士在講話中,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肯定了大會在我國犬學工作中發揮的引領作用,並作了題為《提高認識、加強研究,為犬類健康做貢獻》的學術報告。
  • 我的蘇州河|張希:老早的時候,只要聞到味道就離家不遠了
    本文圖片 張希我的,蘇州河張希/嘉定區文化館專職攝影幹部在嘉定,似乎更多人將蘇州河稱為吳淞江。上海地區的航運原以吳淞江為主脈,商船輻輳,往來頻繁。隨著工業化的進程的不斷加速,吳淞江經歷了艱難的汙染時期,小時候但凡坐車路過江橋,總會有陣陣臭味鑽進鼻腔,這一度成為我區分路程遠近的標誌,只要聞到這味道,離家就不遠了。
  • 中農大46載紮根泥土的無悔初心(四) 論文寫在田間 培養「一懂兩愛...
    曲周成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沃土,特別是以科技小院為載體的多元化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一大批重實踐 、有情懷、愛三農、願奉獻、能吃苦、能力強的社會需要農業人才,也為我國農業院校研究生培養改革提供了借鑑。
  •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的常見錯誤分析
    科技論文的摘要,是對論文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表達方式、行文習慣等方面差異甚大,加上科技涵蓋面越來越寬,新詞語也層出不窮,若撰寫者或翻譯者的英文水平或專業知識有限,英文摘要必然出現各種各樣的差錯。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科學評價系統,其中以SCI最為重要。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了四個區,一區為其中5%的頂級期刊,水平較高。記者發現,相比於10年前,「SCI論文小鋪」論文的平均單價已由2萬元上漲至3萬元以上。
  • 川大華西醫院《自然》新論文:226個胺基酸研發新冠疫苗
    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僅截取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226個胺基酸,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一種新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該疫苗除了能誘發免疫反應,還能為實驗動物提供保護,抵禦新冠病毒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