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田鼠」是鹿草地區名產。
東南網2月17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三杯田鼠」是嘉義鹿草一帶「名產」,居民認為吃甘蔗的田鼠肉質甘甜,當地還有小吃店一賣數十年,但學者分析山產店的田鼠DNA發現,這些田鼠不是田鼠,而是常見住家附近、水溝的「溝鼠」。
田鼠閩南語為「山河」,學名是「鬼鼠」。東海大學生科系教授林良恭團隊研究田鼠親源分布,通過DNA分析亞洲地區田鼠的「親戚關係」。他說,田鼠在臺灣野外已非常稀少,沒想到嘉義還在賣田鼠肉,他很好奇「源源不絕」的田鼠肉從哪來?
林良恭團隊向兩間山產店購得去毛去內臟、頭顱與四肢的「田鼠肉」,分析DNA發現,十幾隻老鼠都是「溝鼠」;這項結果去年底發表於臺灣「野生動物保育及通訊」期刊。
林良恭表示,溝鼠常見於住家房舍附近水溝,養殖容易,可能因此被商人選為「替代品」;田鼠體型較大,肉質與溝鼠其實差不多,只是山產店掛著田鼠肉、實際卻賣溝鼠,有「觀感問題」。
他指出,食用野生動物有許多風險,可能使原本不會親近人體的細菌、病毒進入人體中。
學者分析山產店的田鼠DNA發現用的不是田鼠(右圖),而是溝鼠(左圖)。
因此若山產店端上桌的是來自養殖場繁殖的「溝鼠」,就衛生角度來看,反而比食用野生田鼠安全。
嘉義縣鹿草鄉「和樂食堂」和「嘉興山海產」都販售招牌「三杯田鼠」,對學者指田鼠都是溝鼠,業者認為因為現在農場離住家都很近,「可能是混到了」,才會產生並非百分之百田鼠基因的品種。
「和樂食堂」表示,賣田鼠肉超過一甲子,幾十年來衛生沒出過狀況,都由固定的師傅到臺糖蔗園捕抓,「田鼠一整年都有」,每年甘蔗採收季十二月到隔年二月的田鼠特別肥美。
「嘉興山海產」也強調經營三代超過一甲子,連續三年獲嘉縣衛生局檢驗頒發衛生優良證書,業者強調,店內田鼠都是補鼠人在田裡面抓的。
田鼠 臺灣體型最大野生鼠
東海大學生科系教授林良恭表示,田鼠(鬼鼠)是臺灣體型最大的野生老鼠,一般重400至500克,體長約20至30公分。
嘉義鹿草鄉早年附近有大片臺糖甘蔗地,的確有許多田鼠。但目前田間的田鼠已非常少,平均一公頃最多一隻。
田鼠的背毛蓬鬆粗糙,摻雜許多黑色突出的保護毛。一般剛捕獲的田鼠會豎起保護毛,並發出類似豬叫的特殊低吼聲。
田鼠主要分布於大陸南方各省、孟加拉、印度、斯裡蘭卡、尼泊爾、東南亞各國和地區及臺灣,臺灣田鼠體重紀錄最高達1180克,體長33公分。
林良恭說,田鼠分布遍及全臺,過去曾有文獻紀錄田鼠是荷蘭人在3、400年前從印尼帶來臺灣的,但研究團隊的研究顯示,臺灣田鼠是原生種,應已存在幾十萬年。
田鼠餐 光復初期美味 觀光客慕名
嘉義縣山、海地區民眾都有捕捉並烹煮田鼠習慣,鹿草鄉更以田鼠大餐聞名,當地幾乎都吃過田鼠餐,更有兩家經營超過六十年的田鼠專賣店,連國外觀光客都慕名品嘗。
業者表示,鹿草鄉民吃田鼠源於光復初期,當時半數以上居民受僱臺糖,從事甘蔗採收,因物資缺乏而補抓來吃,不少在地年輕人到外地工作後,猶念念不忘田鼠美味,也逐漸發展成鹿草的地方特色料理。
鹿草鄉民形容田鼠口感香嫩、美味,尤其尾巴是許多女生的最愛,因為富含膠質,產季時有些家庭天天吃;料理時,會抓住田鼠尾巴,放進鍋裡燙到奄奄一息,再馬上把田鼠抓起來放血、除毛、去內臟和四肢。
抓田鼠 鹿草人當副業 狗狗當助手
每到蔗園採收後,就有民眾帶著訓練過的狗,到蔗園嗅查藏身地底的田鼠,捕捉後賣給專賣店,成為當地特有景觀。
田鼠大餐是鹿草名產,許多在地民眾都訓練土狗抓田鼠,也有人以灌水、夜間燈照,甚至向外勞學習如何發出低頻吸引田鼠出洞捕抓。
田鼠價格好,依數量多寡價格可從一斤150喊到300元新臺幣,部分失業民眾捕抓田鼠販賣,甚至當成興趣,親朋好友間相互通報哪裡在採收甘蔗蔬果,可前往捕捉。
嘉義縣樸子市捕田鼠達人洪朝琴說,每年只有臺糖採收甘蔗期,亦即12月至隔年2月,才會帶著土狗到蔗園內捕田鼠,以往一天可捕到7、8隻,去年及今年減到只能捕到4至5隻,因此他只賣熟客,不賣山產店。
洪朝琴語帶保留說,一般山產店一天要收購到上百隻田鼠恐怕沒那麼容易,來源有可能是家鼠或溝鼠,消費者吃到的恐怕是「山寨版」的田鼠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