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EQ極高,不僅助人為樂,還喜歡追逐潮流,曾為了在舞會上奪人眼球,花兩個月工資添置昂貴的皮夾克;他女人緣極好,身邊總不乏追隨的暗戀者……
他愛美,常常照相。他也會年少輕狂,偶爾向人炫耀一下他的軍功章;他在外面做好事,常常會回得晚,在部隊就是不守紀律,所以也受批評;他甚至直接到廚房自己拿吃的,炊事班說兩句後,他氣得「叭」就把盆摔了,第二天又主動去檢討,說自己做錯了。近日,媒體試圖還原雷鋒,披露了他的許多小缺點。
這樣的雷鋒,與之前光輝崇高的形象相比,多了些人性的柔軟,多了些毛病,也多了幾分可愛。
文藝的雷鋒他是一個純粹的文藝青年
在美麗浪漫的團山湖,「下鄉知青」雷鋒度過了他一生中最浪漫的時光。他學會了騎馬;他成為了縣裡第一個會開拖拉機的能手;他在縣裡的報紙上第一次發表了散文;他還開始寫小說、詩歌,渴望成為一名記錄激情時代的文藝青年……
雷鋒去世後,從他留下的文字資料裡,可以感覺到他是一個純粹的文藝青年。從小學期間他就已經是文藝骨幹,能說會唱,喜歡看書。具有高等小學學歷的雷鋒,在當時也是屬於小知識分子了。
愛美的雷鋒攢錢買名牌手錶
為自己設計獨特的髮型,為舞會「行頭」花費「重金」。在今天看來,雷鋒是一個標準小資。
「那個年代,男青年一般都是標準板寸頭,但雷鋒卻在前額留起了小劉海。」部隊對軍人的髮型有規定,愛美的雷鋒把劉海稍微剪短,藏進軍帽,外出時,把帽簷往上翹,露出劉海。戰友給他取外號「小劉海」。
雷鋒在鞍鋼當推土機手的時候,交誼舞很流行。雷鋒當然不甘落後。但他那套發白的工作服,卻屢次被別人「開涮」。後來,雷鋒咬牙去商店換了一整套「行頭」——一件天津華光皮件廠出品的「光榮花」牌皮夾克,一條深藍色料子褲、一雙黑皮鞋,外加一瓶「友誼牌」雪花膏。一共花去了40多元,這相當於他近兩個月的收入。
平時,雷鋒還省吃儉用買了料子褲、皮夾克、名牌表。雷鋒還特別喜歡拍照,戰士們拍的生活照裡就屬雷鋒的最多。
有血有肉的雷鋒挨批評也會哭鼻子
在許多人心目中,雷鋒是一個「高、大、全」的軍人形象,他艱苦樸素,愛憎分明,「小資產階級生活」從不搭界。其實,雷鋒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剛入伍不久,雷鋒不知道出去要請假。在新兵連的第一個周末,他沒請假就出門了,回來後,指導員婉轉地告知了他,要他注意遵守紀律。沒想到,剛回宿舍,雷鋒竟然就哭起了鼻子。後來,雷鋒再也沒有違反過任何紀律。
很潮的雷鋒他「跳槽」四五次
不僅愛美,在當時的年代中,雷鋒還屢次「跳槽」。
「在短短幾年功夫裡,雷鋒就換了四五個工作。」經過深入調查的《雷鋒》作者黃亞洲說,「雷鋒小學畢業後在簡家塘村擔任了記工員,後來又被推薦到望城縣委做機要通訊員。」
1958年春天,雷鋒放棄這個被別人看來頗有前途的職位,投身國有農場去做農場職工,成為全縣第一個拖拉機手。在當時,拖拉機手收入高達36元。不過,這份工作,雷鋒也只幹了8個月,「鞍山鋼鐵廠招工時,18歲的雷鋒聽到消息,不顧挽留執意要去。當時,鞍鋼新工人的月薪僅24元。」黃亞洲說。
一年後,鞍鋼化工總廠要在條件艱苦的山區建一座焦化廠,在沒人願意報名的情況下,雷鋒又一次站出來。
沒過多久,聽到國家的徵兵動員令,雷鋒又踴躍報名,開始了一個月只有6元津貼費的士兵生活。
EQ很高的雷鋒他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無論在哪裡,雷鋒都非常討人喜歡,做事也遊刃有餘,這和他超強的為人處世能力分不開。
雷鋒參軍的過程,頗費周折。身高僅有1米55的雷鋒,不能達到當兵所需要的身高標準,所以他花了很多心思。
後來,雷鋒天天都去兵役局軟磨硬泡,到處搶活幹。有一次,他竟然還主動跑到政委家裡幹起了家務,幾天時間與政委愛人相處得跟親娘兒倆似的。
在當班長期間,雷鋒把班裡10個戰士的簡歷以及每個人的思想情況、工作表現、特長愛好都背得滾瓜爛熟。他還說過:「如果不摸透每個戰士的脾氣、性格和愛好,不了解每個戰士的心思,不知道戰士在想些什麼?怎麼能帶好一個班?」
很有女人緣的雷鋒三個女孩對他有好感
關於雷鋒的愛情,一直眾說紛紜。
黃亞洲經過查閱各種資料並細心調查後,堅持認為:「雷鋒沒談過戀愛,但他與女孩子的關係確實要相對好一些。」
第一個女孩是雷鋒當縣委通訊員時認識的馮健。兩人後來以姐弟相稱。
第二個女孩叫王佩玲,是雷鋒在農場當拖拉機手時認識的,她比雷鋒大三歲,這個女孩稱雷鋒「親愛的弟弟」。
第三個女孩子叫易秀珍,是雷鋒在去鞍鋼的火車上相識的。後來,雷鋒報名赴偏遠的新焦化廠工作,同赴鞍鋼的易秀珍也隨之前往。
根據易秀珍後來回憶,雷鋒當兵離開鞍鋼時,對她說:「你的心意我知道。」但依然沒有明確表示什麼。據《今日早報》、《京華時報》
愛周杰倫也愛雷鋒
——「80後」「90後」眼中的雷鋒「懂得感恩懂得愛」
中國「80後」「90後」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也是一個偶像輩出的時代。在他們眼中,上世紀60年代的偶像雷鋒並未走遠。「雷鋒精神」標籤隨著時代的進步,已被年輕一代注入了更多的新內涵。
王達佳是雷鋒故鄉長沙的一名高中生,才16歲的她已有9年多義工經歷,累計為慈善公益捐贈款物達20多萬元。作為學校裡著名的「學雷鋒標兵」,她也跟同齡人一樣追求時尚,喜歡臺灣歌星周杰倫。
「小時候並不完全明白『雷鋒精神』真正意味著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發現,雷鋒是一個懂得感恩、懂得愛的人。」王達佳說。
在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看來,「80後」是視時尚為生命的一代人,他們把現代化的很多特點都視為一種時尚,而當「學雷鋒」的內涵被他們真正了解、讓他們敬佩,他們也會將其作為一種「潮流」,而唯恐自己落伍於同齡人。
「雷鋒精神」50年演進史
60年代雷鋒=真善美
生於1960年的市民韓振華用「席捲中國」來形容60年代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行動熱潮。在「60後」眼裡,「雷鋒」兩個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鋒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徵。
70年代雷鋒=愛憎分明
「愛憎分明不忘本」是70年代雷鋒精神的精髓和符號。
70年代中期,十幾歲的韓振華當時正在上中學,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宣傳雷鋒精神強調的是他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
80年代雷鋒=釘子精神
在上世紀80年代,學習雷鋒的「一切行動聽指揮」「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和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將雷鋒精神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這些概念成為那個時代學習雷鋒精神的主旋律。
90年代雷鋒=愛崗敬業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改革進入高潮。學雷鋒活動重點轉移到了「在崗位上體現出奉獻精神」,先後湧現出不少像李素麗這樣在平凡崗位上做出成績做出貢獻的「崗位模範」。
21世紀雷鋒代表什麼?
說起雷鋒的故事,韓振華還能憑記憶講出很多很多。「學雷鋒」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舉動,無論社會多麼浮躁、功利之風如何盛行,對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等道德價值的弘揚不能放棄。像75歲堅持數十年在天安門廣場上撿垃圾的劉玉珍老人,讓我們看到了堅守;發現大火時沒有獨自逃生、而是逐一拍開鄰居房門的12歲小姑娘夏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們或許是21世紀雷鋒精神的最好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