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四肢緊、易受驚,是膽小麼?別大意儘快篩查肌張力!

2021-01-13 科學家庭育兒

相信各位寶爸媽都聽說過:「寶寶肌張力高是腦癱,肌張力低是唐氏」這樣的傳言。

自打寶寶出生後,寶爸媽一個個的都變身成了「福爾摩斯」。

昨天娃一直攥著拳頭不張手,完了完了娃要腦癱?今天娃趴在床上不怎麼動,慘了慘了這是唐氏了?

別緊張!科大大今天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何方妖孽?

肌張力指的是「肌肉的張力」,簡單說是指肌肉在清醒和放鬆時的緊張程度。

通俗一點就是寶寶的「力氣大小」,肌張力過高,具體表現就是寶寶特有勁兒,經常是身體挺的倍兒直,小胳膊掰都掰不動。

肌張力過低,就是沒力氣,頭也沒勁兒抬起來,抓手指也沒力氣,翻身、爬這些動作都難以完成。

體檢時醫生會活動寶寶的四肢,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轉動前後肢體時遇到的阻力程度,判斷寶寶的肌張力。

肌張力異常通常在寶寶3個月體檢時就能發現,一般4個月內治療效果好,不影響以後運動發展,治療最晚不能超過一歲半。

如果寶寶被醫生懷疑「肌張力偏高」也不用過度擔心,這可能與寶寶體檢時的緊張、不配合有關。

多觀察寶寶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只要爬、走、坐等身體動作與常人無異,就完全不用太擔心。

好好的娃,怎麼就肌張力異常了?

寶寶肌張力到底是高是低,不能通過偶爾的幾次反應判斷,而是要長久的觀察寶寶異常行為。

01

肌張力高的原因

正常生理反應

新生兒時期,寶寶全身屈肌張力高是正常的。

擁抱反射(2個月後消失):聽到較大聲響或頭部突然後仰時,四肢大張、脖子伸長,然後迅速收回手臂抱在胸前。

強直性頸部反射(5~7個月消失):當寶寶頭部轉向一側時,同側手臂伸直,另一側手臂彎曲,又叫「擊劍姿勢」。

抓握反射(5~6個月消失):當撫弄寶寶手時,他會迅速握住你的手指,尤其是出生前幾天的寶寶,幾乎可以抓著寶爸媽的手指把自己整個身體吊起來。

踏步反射(2個月消失):扶住寶寶頭部,從腋下託起,腳掌落在平面上,寶寶會將一隻腳抬起放在另一隻前面,做出踏步的動作。

情緒緊張

寶寶情緒緊張或不喜歡爸媽碰自己時,就會出現短暫的「疑似」肌張力高。

比如經常被橫抱的寶寶,想要媽媽豎抱自己時,就會「打挺」反抗,當媽媽豎抱自己後,就放鬆下來了。

疾病原因

疾病引起的肌張力高,多與腦部疾病有關,一些腦癱的寶寶,早期就會有肌張力高的症狀。

是否確診,需要由醫生進行專業判斷。

有些兒保醫生說的寶寶「肌張力異常」,很可能是寶寶一時發育速度稍慢,只要在正常範圍內就沒事。

不能直接認定寶寶是腦癱。

02

肌張力低的原因

寶寶肌張力低幼很多原因引起,比如:低體重兒(出生體重<2.5kg)、腦缺血缺氧、唐氏症候群等。

在家如何做判斷?

肌張力異常,多與寶寶的大動作嚴重滯後有關,如果寶寶出現以下症狀,我們就要提起警惕了:

新生兒時期:全身發硬或發軟、自主運動少、哺乳困難、哭聲微弱。

1~3個月:把寶寶放在床上,雙手舉過頭頂,不能觸碰到床面、向外打開仍觸碰不到床面、雙手胸前交叉,手肘不能相碰。

3個月以上:不能伸手抓物、反應遲鈍、俯臥不能抬頭,拇指內收,手握拳,站在大人腿上時不能跳躍且腳趾使勁陷在大人肉裡。

其他細節表現:經常出現,穿衣時難以將手臂插到袖子裡,換尿布時不能輕易把兩腿分開,洗澡時很難將拳頭掰開,下肢碰到浴盆或水面時,寶寶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勢。

如何判斷寶寶大運動落後了呢?

趴著是寶寶大運動發育的起點,寶寶由趴→抬頭→抬胸,到坐→爬→扶站→扶走→獨站→獨走... ...

寶寶自身發育情況不同,到底什麼時候該坐,什麼時候該走,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時間節點。

我們可以對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嬰幼兒大運動發育時間表,觀察自家娃的發育情況,相信可以緩解不少家長的焦慮。

「坐、站、走」等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隨著發育水到渠成的事,萬萬不可揠苗助長!

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們只需要做到六個字:早發現,早治療!

面對寶寶肌張力異常,越早啟動正規的康復訓練,越容易徹底恢復,切忌擅自給娃進行一些歪門邪道的訓練,或盲目聽信江湖郎中的謠言。

我們可以每天讓寶寶多趴一會,根據醫生的專業指導,給寶寶按摩,握著寶寶手臂上舉、側拉、在胸前交叉。

讓寶寶練習蹬三輪,輕捏娃的腳踝轉動,聽一些輕柔的音樂,讓寶寶放鬆。

在寶寶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抓住寶寶每一個細節的變化,多多鼓勵。

科學家庭育兒團隊原創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相關焦點

  • 別抗拒,篩查兩種疾病是為寶寶好
    因為足跟採血這項檢查,關乎著寶寶一生的健康,這可不是白受罪,家長們別抗拒。 為什麼要採小寶寶的「足跟血」? 其實之所以有這項檢查,是及早診斷治療那些患病早期無明顯症狀,但發病率較高的疾病。 檢查內容是,寶寶出生三天後,從腳後跟抽取兩、三滴血進行檢測。
  • 寶寶怎麼逗都不笑 一查才知是腦癱徵兆
    專家提醒,寶寶出生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 摘要:   正常寶寶40天以後可以逗笑,而腦癱的寶寶40天以後也逗不笑。專家提醒,寶寶出生後,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一旦出現異常,要儘早到醫院就診。寶寶兩個月了,但卻怎麼逗也逗不笑,這讓張女士焦慮不已。
  • 新生兒喜歡伸懶腰是長個子,還有兩種原因要小心,說明寶寶不舒服
    其實出生後前三個月,寶寶確實會比較喜歡伸懶腰,可能是在子宮裡蜷縮得太久,每次伸懶腰孩子都會看起來特別舒服。但是父母們也千萬別大意,因為孩子喜歡伸懶腰背後的原因要搞清楚,並不是所有的伸懶腰都是舒服。嬰兒伸懶腰背後的三個原因原因一,伸懶腰是在鍛鍊我們老家說孩子伸懶腰就是在「長」,每次寶寶伸懶腰的時候四肢會伸得特別直,這個時候我媽媽會開始揉搓我家姑娘的腿,嘴巴裡還會說著:長長長。
  • 除了寶媽的檢查外,別忘了寶寶的3項
    但儘管嬰兒已經順利出生,母親的身體還尚未完全康復,實在不能大意。 因此,孩子出生後的42天檢查,對評判她們的身體狀況至關重要,寶寶也需要做個系統的檢查。 產後42天檢查,到底有沒有必要做?
  • 寶寶睡覺,經常一驚一驚的,是缺鈣嗎?醫生:你想錯了
    新手爸媽都會遇到問題,就是自己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經常會一驚一驚的,比如孩子在睡覺的時候,突然小腿亂蹬幾下,又或者會突然一個激靈醒過來,開始哇哇大哭,在寶寶睡覺的時候,家裡大人也是輕手輕腳,就怕吵到孩子,這也讓很多新手媽媽非常的無助,寶寶還小,特別擔心這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或者孩子是不是缺鈣導致的
  • 寶寶頭總往後仰?腿總伸不直?走路踮著腳?是腦神經有問題?
    由於肌張力和神經、大腦之間的關係,很多爸媽一聽到肌張力高就不由得緊張,然後怎麼看寶寶的動作都會懷疑會不會有問題,心裡七上八下: 比如:寶寶怎麼總是頭往後仰呢?腿怎麼總伸不直呢?剛開始學走路為什麼總踮著腳?瓜瓜2、3個月時體檢,也說肌張力高了點。
  • 腳下3滴血,關係娃一生:新生兒足底血篩查查什麼?月嫂請轉給你的客戶!
    寶寶才出生沒多久,為什麼要做新生兒採血篩查? 為什麼一定是足底血呢?其他部位可以嗎? 不給寶寶做足底血篩查可以嗎? 患病寶寶會逐漸出現頭髮由黑變黃、皮膚變白和眼睛虹膜變淺,肌張力增高、步態異常、手部細微震顫、肢體重複動作等神經系統異常。 尤其值得家長注意的是寶寶尿液有非常難聞的老鼠尿味或者黴味。
  • 34周歲做唐氏篩查還是無創DNA?醫生:別對你的寶寶不負責!
    曉麗今年懷上寶寶,她已經34周歲了,這個孕期比較特殊,她沒怎麼出門,NT篩查也沒做。醫生了解後跟她說:「趕緊去做無創DNA,別對你的寶寶不負責!」 曉麗很委屈,說做無創要去省裡的醫院,自己不愛跑。不是說35歲以上,才做無創嗎?自己生日是9.28日,這還差6個月呢!醫生怎麼這麼沒耐心啊! 我趕緊跟曉麗說,你現在34周歲,其實建議做無創DNA,醫生說的很對。
  • 面部抽搐情況多,是面肌痙攣還是梅傑症候群?
    面部感覺抽搐,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面肌痙攣,但還有梅傑症候群也會出現這種表現,大部分患者在起病初期會被誤診為面肌痙攣進行治療,但其實這兩種疾病的病因、臨床症狀表現還是不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面肌痙攣,是腦神經分支功能障礙性疾病,症狀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往往單側起病,雙側受累少見。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地抽搐,逐漸緩慢擴展至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但額肌較少累及。抽搐程度不等,多為陣發性且不規則,患者不能自行控制症狀。此病多在中年後發病,女性較多見。
  • 寶寶睡覺一驚一乍,是被嚇到了?掌握這幾招,輕鬆安撫!
    寶寶睡覺的時候是不是經常一驚一乍,睡不踏實?
  • 腦癱寶寶的早期症狀
    典型表現:肌張力增加,肢體活動受限。上肢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內收,肘關節、手腕部及指尖關節屈曲,拇指內收,手握拳狀。下肢大腿內收肌張力增高,大腿外展困難,踝關節蹠屈。坐位時兩下肢向前伸直困難,站立位,行走時足尖著地,足跟懸空,兩腿交叉呈剪刀步態。  (2)手足徐動型:約佔小兒腦癱的20%,病變在基底神經節。
  • 1個月大寶寶會翻身,寶媽發朋友圈炫耀,卻被評論「你家娃有病」
    這是寶寶的大致生長規律,家長們一旦發現異常可要多加注意了。孩子出生1個月就會翻身,不是早慧,而是這個原因小玲是位新手寶媽,寶寶自出生起的一舉一動她都格外關注,最近她發現不到滿月的孩子已經會自己翻身了,這讓小玲非常驚喜,認為自家娃天資聰慧,必有大作為。於是逢人就誇寶寶一個月就會翻身,手機上也發了無數個視頻顯擺,並在朋友圈炫耀,親戚都說這孩子厲害得很呢。
  • 胎兒幾個月四肢長全?這個階段胎兒容易「畸形」,孕媽別大意
    01那麼什麼時候胎兒才會四肢長全呢?其實從胚胎到胎兒四肢長全並不用太多的時間,在孕第7周的時候,胎兒的胳膊和腿都已經有了最初的雛形。當然此時還沒有手掌腳掌之分,到了第8周的時候關節,肩肘部位也已經開始逐漸成型。
  • 睡覺時驚跳 四肢抖動是病?
    當突然被碰觸或聽到一個很響的聲音時,新生兒很容易受驚,可出現四肢和下頜的抖動,並容易哭泣。這些無意識、不協調的動作是由大腦皮層下中樞支配的,在新生兒期出現並無病理意義。但如頻繁出現,應注意是否為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並注意與新生兒抽搐或驚厥動作相鑑別。  此時,應仔細觀察新生兒是否容易激惹,哭鬧後是否難以被安慰,並打開他的包被,觀察其自然姿勢和自發動作。
  • 寶寶的黃疸在多久後消失算正常?
    寶寶的黃疸在多久後消失才算正常?生理性黃疸症狀輕者,膚色呈現黃色,在鞏膜、軀幹或四肢肘膝上,鞏膜3日可退,皮膚6日顏色正常;嚴重者,全身皆黃,黃疸持續時間長,但無貧血、無肝脾腫大、無核黃疸。若,足月兒大於2周,早產兒大於4周,黃疸不退,則要考慮病理性黃疸,特別是症狀出現早,出生一天內;程度嚴重;進展快,血清膽紅素每日上升,病情反覆者。病理性黃疸需要去醫院就診,查明病因,可能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梗阻性黃疸。
  • 《肌貼使用指南》,正在跑步的你一定需要
    了解肌貼的基本思路後,就可以開始實際操作啦!肌貼的使用示範1、穩定膝關節貼法:特別針對膝蓋有舊傷的跑者,利用貼布的支撐增加膝蓋穩定性,卻不妨礙跑步動作,非常推薦!粘貼後,用手反覆摩擦貼布,鞏固貼合。2. 緩解跑步膝貼法跑步膝會出現,主要是因為一條名為髂脛束的筋膜過緊或者發炎所致。
  • 1歲寶寶總是用一隻手抓東西,家長別大意,可能是腦癱……
    腦癱全稱叫做腦性癱瘓,是指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組織受到非進行性損傷導致的一類症候群;腦癱常見的類型包括痙攣型腦癱、徐動型腦癱、肌張力低下型腦癱、共濟失調型腦癱及混合型腦癱五類。 腦癱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寶寶睡覺常常突然驚跳,是被嚇到了麼?別擔心,媽媽一個動作就好
    其實,在三個月之前,寶寶出現這樣的反應是很正常的。寶寶的這種現象叫做莫羅反應,也叫驚跳反應,源於人類早期進化帶來的一種應急反應,如果環境中出現危險的信號,沒有能力的幼兒就會快速伸出自己的四肢抓住媽媽。剛出生之後,由於寶寶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完全,所以神經元在傳遞外部信息的時候不夠準確,不能將這些外部的刺激像大人一樣集中到大腦皮層去處理,而是廣泛的傳遞給寶寶的四肢肌肉神經,所以寶寶會在大腦反應過來之前出現四肢的抽搐或全身的抖動。對於寶寶的驚跳反應,寶媽完全不必擔心。
  • 寶寶新生兒聽力篩查沒通過,就是聽力存在問題嗎?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寶寶聽力異常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個新生兒出生以後必須做的檢查。關注寶寶聽力健康,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篩選出有聽力損傷的寶寶並及早幹預,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