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中生代的1.4億年之中,恐龍遍布了地球上存在的各種棲息地,遍布天空、海洋、陸地、沼澤、森林、湖泊,儼然已經成為世界的主宰。然而在距今6500萬年左右,當時正值中生代白奎紀和新生代第三紀兩個地質時期的交換之際,250種恐龍突然滅絕,不留一絲痕跡。科學家對恐龍滅絕的原因做出了許多推測,流行的有兩種;一是小行星撞擊理論,二是火山爆發理論。
下面我們先介紹這兩種主流理論,接著再講一些之後大家的猜想。
1.小行星撞擊理論
1980年,一位名叫阿爾瓦雷茲的古生物學家發現,白堊紀地層在全世界的含銥量都很大。因為他父親是一位物理學家,對核物理很熟悉,他就諮詢了他父親,他父親告訴他,當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引發的核反應可以解釋銥含量的異常。後來,他們果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大得驚人的隕石坑,直徑有一百多公裡,並且,這個隕石坑中的含銥量很大。計算可得,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不小於10公裡,從那以後,6500萬年前這顆小行星導致
恐龍滅絕成為一個主流理論。
2.火山爆發理論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提出,造成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並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持生存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現代海底火山爆發對海洋和大氣產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是其影響程度比起6500萬年前發生的海底火山爆發的程度小多了。
目前學術界傾向於將兩種理論結合起來,在恐龍還快快樂樂生活的時候,當時一顆類似小行星的物質不僅撞擊了地球中美洲地區,還撞破了地殼,致使地球內部巖漿洶湧噴出,撞擊造成的超級火山爆發,威力遠遠高於黃石超級火山最大的能量,整個地球被濃濃的火山灰和毒氣所覆蓋,導致太陽光無法穿越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大氣層氧氣含量極低。綜合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滅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假說。比如以下這些。
不計劃生育:這是源於曾被於UFO擊昏的中國鳳凰山下的青年孟照國所提的說法。他的這一說法據說是外星人告訴他的,他認為恐龍滅絕是由於過剩繁殖,太多的恐龍吃光了當時的植被,使地球暴露在陽光之下,引起了地球的收縮,收縮之後的地球常發生地震與火山,
草食恐龍先滅絕,隨之食肉恐龍也被滅絕。
飢餓:食肉的恐龍把食草的恐龍捕殺殆盡。最終,它們因缺少食物而死於飢餓。
疾病和寄生蟲:恐龍被某種流行的傳染病襲擊,或是受到某種寄生蟲的侵害而死亡。
生理結構無法適應環境:該理論認為,就生存環境而言,恐龍過於龐大了。從已發現的某些恐龍大腦骨化石的外形看,它們控制生長的腦垂體腺確實過於龐大了,這使恐龍過於有活力,從而妨礙了新陳代謝,最終毀滅了恐龍本身。
但不管怎樣,恐龍在6500萬年以前就已經滅絕了,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是,目前國際學術界也有不少的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他們認為,恐龍並沒有全部滅絕,直到今天,在地球上還殘存著活恐龍。
在印度洋的小龔他群島中,有一座長約13公裡的小島,名叫科莫多島,在科莫多島及周圍小島總共不超過15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至今還生存著一種恐龍。因為靠近科莫多島,所以取名為「科莫多龍」,其實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科莫多巨蜥。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事件如「尼斯湖水怪」、「天池水怪」等
但不管恐龍如何滅絕,現在地球上是否還存在真正的恐龍,懷著對過去的好奇,我們最應該做的便是自己好好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