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香港電影《青蛇》,徐克執導,改編於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張曼玉、王祖賢、趙文卓、吳興國主演。用「天下言情第一人」李碧華的原話來說,小說《青蛇》是離經叛道的創作,題材已行走於邊緣,意識大膽。所幸導演是徐老怪,在運用大量隱喻鏡頭表達的情況下,成就了絢爛旖旎的畫面,交織著黃霑大師的配樂完成了最為經典的顛覆傳統的「胡說亂編」。片中四位主角都是有血有肉,鮮明而又生活。拋卻張曼玉和王祖賢的萬種風情,趙文卓法海這一角色的傳統顛覆給了我多年不滅的印象。
人的心最複雜,複雜到它的主人也不了解。至少,演變成一種幽怨,無奈的倔強。到頭來都是空虛。
——李碧華《青蛇》
影片中法海區區二十多年修行,卻道行高深,得天獨厚。片頭他立於市井之前,以活佛姿態,觀世間醜相。痛心疾首曰:人!
而後他遇一修行二百餘載的蜘蛛妖,一「佛」一妖實力懸殊,蜘蛛告饒說其長年拜伏靈臺寺大金佛腳下,吸收佛蔭,性情和祥,望法海饒命。奈何此時法海佛性堅定,聽不進妖言,輕鬆將其鎮壓,事後他發現蜘蛛留下的佛珠,靈氣不散,他第一次產生了惘。
他在雨中竹林發現了白蛇和青蛇盤踞於竹林之上,本欲再做一單業績卻在嬰兒的啼哭聲中發覺二蛇是在為竹林中分娩的產婦遮雨,或許是其心中對於蜘蛛有一絲愧疚又親見二妖善舉,他口念佛號,放過二蛇,留下了蜘蛛的佛珠轉身而去。
然而此過程中他目睹了產婦赤裸的身體,聖母產子般的神聖潔淨卻引導了他心中的「魔」,徹底開啟了他的惘。
他在修行之中已經「六根不淨」,縱然佛心仍在,然「魔蟲」已上腦。且自己心中辯不過去。
深諳佛理的法海知道「魔障」不除,再難成佛。他放出了被他廢去道行打回原形的蜘蛛,了結了他最初的錯惘。沒有拿起,怎可談放下,此時法海已經決定親身入那「紅塵地獄」,渡自己的大難色劫。
人世水患,前來治水救民的法海又遇同樣在治水白青二蛇,二蛇之善讓法海頗為欣慰,他法力高深舉手之間拯救萬民,天天看著姐姐和許仙在自己面前纏綿「相處」的青蛇此時對法海展現出了「相處」的興趣。法海尋「劫」,青蛇要學「相處」,機緣似乎已經註定。
端午之夜,青蛇露出原形嚇死許仙,於是隨白蛇一同去偷盜靈芝草救人,感應到了有妖施法的法海趕到,他看到了青蛇手中拿著的「信物」佛珠,救下了獨自面對仙鶴的青蛇後厲聲問她為何要偷靈芝草,假意要用金缽收服她卻又在她身前停住,立於水面之上。
青蛇很上道,拿出了白蛇對許仙說話的語氣和姿態,法海露出了高深的微笑,他看著眼前尋到的「劫」,提出「我要你助我修行」的要求。長久以來都想學著姐姐做「人」和「相處」的青蛇自然無法拒絕這個自帶彩虹的男人,「郎情妾意」的兩人進行了一場長達一天一夜的「定力」比拼修行。
於是他求得青蛇,求得心魔。
於是他輸給青蛇,徹底輸給心魔。
但法海無法接受。到這一刻,他身上的「佛」開始了泯滅。片中白蛇多次說法海超凡脫俗,無凡人之情,但從他輸給了青蛇開始,如佛的他已經變成了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輸不起修不好的大俗之人。
他出爾反爾想殺掉青蛇,滅了自己佛途上的汙點。一身戾氣,「佛性」蕩然無存。
法海捉走了在青蛇白蛇之間搖擺的普通人許仙,以至高佛理渡之,逼許仙出家,並不顧百姓和金山寺和尚的性命與前來要人的二蛇鬥法。鬥紅眼的法海直到在滔天洪水之中目睹白蛇產子,才在震驚之下恢復了一絲慈悲,然而為時已晚,心神不定的他救下了白蛇託舉的嬰兒,卻沒能救下白蛇。
青蛇見著姐姐淹沒在水中,悲戚的殺掉了已然剃度的許仙,讓他隨白蛇而去。
法海看著殺死自身完美之「佛」的青蛇又殺死了人,想要了結了青蛇,被青蛇一句「金山寺的和尚全是你殺的」點醒,目之所及,屍橫遍地。終覺自己也是「先功後過」。
貪、嗔、痴這些凡人難逃的罪過,在修「佛」,人妖殊途這些光鮮藉口的背後,法海何嘗不是犯了個乾淨。
青蛇留下世人不知何為情的人文思考,遁水而去。與小說裡面的更為複雜不同的是,全片之中她求「相處」,求「做人」,其實都可以理解為只是想要更加接近將這一切做的很好的白蛇,她知道自己要什麼,白蛇也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法海在亂了佛途之後,和她們比起來像是一個明知自己做錯卻去掩蓋和逃避的孩子。
法海懷抱著白蛇之子,回眸。鏡頭又到他與青蛇白蛇相遇的那片竹林,那個同樣有新生嬰兒啼哭的夜晚,那個他心魔產生的地方。也許從那個雨夜開始,法海便已經是一個不再從佛的凡人,只是不知道在犯完這些過錯後他是否完成了證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