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泰陵建筑北端有一座方城,這是一個穿過廣場城市的寬敞空間,它的形狀是彎曲的,像一個新月,所以人們叫它月牙城,此外還有一個俗稱叫啞巴院,為什麼這裡會有啞巴院?清陵啞巴院有什麼秘密?讓我們一起看看。
清陵的啞巴院是仿照明陵建造的,明陵啞院源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正式形成於明穆宗昭陵,啞巴院是明清墓葬的一大特色。
想進入啞巴院,首先要通過方城(俗稱古洞門)的隧道券,北面有個小院,在方城和寶成之間,這個小院就是啞巴院,在這個院子的北牆中間,貼了一面釉面屏風牆,在屏風牆下朝南的地面上,有一個神道,是全靈神道的起點和終點,院子的兩端各有一個磚制的轉向踏板,向上走就到了明樓和保定,庭院地面嵌有兩塊方形巨石,每塊石頭的石面上刻有七個圓形通孔,所以人們給它起了個外號,叫七星溝漏(小玲的是六星溝漏),啞院的雨水流入溝漏,經過兩個地下溝渠,直接排到寶城外。
這個小院子看似沒什麼奇怪的,其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是陵墓的關鍵部位,從表面上看,庭院內的琉璃屏牆起到了美化和裝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擋住了地宮入口通道上的券磚,沒有這道屏風牆,一眼就能看出是地宮的入口,院內神道下方是進入地宮的坡道墓道,以前皇帝和侯的棺槨都是從這個坡道慢慢送到地宮的。
歷代封建帝王大多以厚葬的方式下葬,死後有大量稀世珍寶被葬於地下宮殿。因此,皇帝們最擔心的是陵墓被盜,能否有效防止地宮被盜,地宮入口的保密性自然成為關鍵,啞院是地宮的入口,是棺材必須經過的地方,所以為了守住地宮入口的秘密,據說建造啞院所用的工匠和壯士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晚上工作,他們在上班上班的路上被蒙著眼睛,不知道路,不知道工地,啞院建成後,這些工匠和強壯的工人被送到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居住,因為這個院子是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
這只是一個傳說,不足為信,啞巴不會說話,但是會寫字畫畫的人很多,幾乎每個人都會用手勢裝傻,因此,即使他們是啞巴,他們仍然可以揭露地宮入口的秘密。
那為什麼叫啞巴院呢?原來在古建築中,那些隱藏起來的、從外面難以看到的零部件,往往被貼上「啞」的標籤,比如啞椽、啞卒、啞柱,因為這個小院比較隱蔽,外面看不到,所以叫啞院,按照清朝的陵寢制度,只有帝陵可以設置啞院,皇后陵和公主園不建啞院,清朝12座皇陵中,埋葬清朝皇帝遠祖的永陵、埋葬道光帝的穆稜沒有啞房,其餘10座墓都是建造啞房的,這10個啞家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北牆彎曲型,涪陵和昭陵就屬於這種類型,在這種類型中,庭院的北牆是彎曲的,牆的兩端向庭院彎曲;第二種是轉向衝壓是弧形的,屬於這一類型的有竟陵、泰陵、玉陵、長陵,在這種類型中,庭院的北牆是直的,但庭院裡的左右轉彎臺階是彎的,庭院的平面是月牙形的;第三種是長方形庭院式,該類型有小嶺、定陵、惠玲、崇陵等類型,這種類型,北牆是直的,左右翻跺也是直的,整個院子是長方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