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水培蔬菜」試點基地成功種出蔬菜
不靠土壤「喝水」就能長大
將設熱帶水耕蔬菜工廠化生產基地,向全省推廣
南國都市報6月6日訊(記者 譚琦文/圖)在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一個80平米的棚子裡,一顆顆綠意盎然的小白菜從一個個圓形的小孔中伸出枝葉,這些小白菜紮根的地方不是土壤,而是緩緩流動著的「水」。這裡是三亞「水培蔬菜」的試點基地,這些流動的水就是蔬菜的營養來源,再有2天這些第一批成功種植的小白菜便可以豐收。
在水裡種菜,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在三亞3個大棚已經實現。大棚裡的「水培蔬菜」相較於普通的土壤種植具有生長周期短、蟲害少、產量高、可全年種植、不受天氣影響等優點,讓種植蔬菜不再靠天吃飯。未來,水培蔬菜還將與企業、合作社合作,在全省範圍內推廣。
靠「喝水」長大的蔬菜
生長25天就能豐收
離開土壤,蔬菜靠「喝水」也能生長?5日下午,記者走進了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水培蔬菜的基地一探究竟。基地裡的3個大棚面積不到1畝,每一個大棚可以種植800多顆蔬菜。走進水培蔬菜基地內的蔬菜大棚裡,整齊地排列著培養架,已經接近豐收的菜心和小白菜把大棚點綴得綠意盎然。
走近一看,一排排整齊擺放的培養架是由塑料做成的,輕輕拿起一顆小白菜,只見蔬菜的根須比土壤種植的蔬菜要長要密,俯下身一聽,管道裡還傳來潺潺的流水聲。「所謂水培蔬菜,就是通過根須吸收配方營養液長大的,不需要土壤和肥料。」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中心主任楊小鋒介紹道,水培蔬菜完全靠 「喝水」長大,一般來說,一棵水培蔬菜從種子到收穫,需要25天左右,「先把種子放在育秧盤裡育種出苗,再移栽到栽培管道中,開啟營養液的循環系統,蔬菜就可以生長了。」楊小鋒說,而同樣的一種蔬菜,在土壤裡生長則需要45天。
大棚能抗14級颱風
種菜不再「靠天吃飯」
水培蔬菜是如何靠「喝水」生長的呢?這都得益於大棚內部一套完善的營養液循環系統。「營養液通過管道循環,將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給蔬菜。」楊小鋒介紹,大棚內的栽培管道設計有一個從高到低的坡度,一個1.5立方米的營養液池通過馬達每五分鐘將營養液在管道內循環一次,管道內只留下1毫米左右的營養液供植物吸收。
「大棚的建設不僅可以為蔬菜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還能抵禦颱風、高溫、暴雨等自然災害。」楊小鋒介紹道,水培蔬菜的大棚可以抵禦最高14級的颱風,實現蔬菜全年生產,讓蔬菜種植不再「靠天吃飯」。
水培蔬菜既要建大棚又要用營養液,對於菜農來說,這是否會需要很大的開銷?楊小鋒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水培蔬菜建設大棚每畝需要近4萬元,再加上營養液和維護的成本大概需要7至8萬元每畝,但最少可以使用20年,一年下來每畝成本只要3至4千元。」楊小鋒說,這與土壤種植的成本相當,但種出來的蔬菜質量要遠優於土種。
實現農業集約化、立體化
將逐步向全省推廣
「未來,我們將在育才生態區設立一個熱帶水耕蔬菜工廠化生產基地,作為水培蔬菜的示範點,並逐步向全省推廣。」楊小鋒說,根據海南的地域特點和農產品特點,現代農業應該逐步告別粗放農業,走向集約化、立體化的發展。集約農業是與粗放農業相對應的一種農業方式,「我們通過立體種植和倒種等方式,將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楊小鋒介紹道,目前水培蔬菜可以種植菜心、空心菜、黃秋葵、地瓜葉等耐熱性較好的蔬菜,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水培蔬菜下種上喜陰的菌類、筍類蔬菜,大棚的上方可以實現倒種番茄等藤類蔬菜,實現立體種植。
責任編輯:陳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