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江帆1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晶科能源,紐交所代碼:JKS)終於選擇匯入回A「大軍」。
9月21日,全球最大光伏組件供應商、美股上市公司晶科能源宣布,其正在考慮進行內部重組,未來三年內使其主要子公司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江西晶科)在上交所科創板實現上市,由此進入中國資本市場。
江西晶科為晶科能源下屬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10年,註冊資金1億元,主營光伏電池組件、鋁框架、接線盒等業務。
為使江西晶科具備在科創板上市的資格,晶科能源董事會批准了一項股權融資:由國內第三方投資者,晶科能源創始人李仙德、陳康平和李仙華及高級管理人員等,向江西晶科投資31億元收購其26.7%的股權。該項交易將於今年10月底前完成。
不同於此前同行私有化退市以回歸A股的做法,晶科能源選擇了分拆業務回A上市,仍保留其美股上市地位。
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對此評論道,江西晶科在科創板上市,將使其獲得新的增長資金來源,以及與晶科能源形成美股和科創板的「雙上市」地位,提升晶科在中國和全球投資者中的知名度,並提供未來增長的更多機會。
「現在國內外匯緊張,私有化基本叫停了。就算是網際網路企業,也有很多選擇分拆上市。」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對界面新聞指出,晶科能源保留美股上市地位的好處並不大。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六家光伏中概股實施私有化或分拆業務奔赴A股,它們分別為晶科能源、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阿特斯(NASDAQ:CSIQ)、大全新能源(NYSE:DQ)、昱輝陽光(NYSE:SOL)。
多位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指出,相比美股,國內資本市場能較好地實現融資,晶科能源選擇回歸是正確的,但其能否堅持到三年後上市仍存在不小的問題。
晶科能源於2010年在美股上市。與A股市場相比,美股和港股上市門檻較低,對公司估值較為理性。這也是行業初期眾多光伏企業選擇赴美上市的原因。但美國上市公司數量多,投資者選擇多,資金不夠集中。
2012年,由於產能過剩、歐美「雙反」等因素,中國光伏行業進入「寒冬期」。此後,在美的光伏中概股多數面臨估值低及退市風險。與此同時,國內加大了對光伏行業的扶持力度,市場進一步擴寬,一股光伏企業回歸潮由此發跡。
2015年,同在美股上市的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提出私有化要約,分別於2018年、2017年從美股退市。眼下,這兩家龍頭已分別通過借殼和IPO的方式順利回A。
2016-2019年,晶科能源連續四年成為全球最大光伏組件製造商。晶澳、天合光能則分別為全球第二大、第三大組件製造商。
相比之下,晶科能源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速度顯然慢了,並在同行大舉融資擴產之際,其受制資金之困存在掉隊風險。
2015年,當時的全球組件老大天合光能決定撤離美股開啟回歸路程,共耗時39個月,最終登陸科創板。
長期看,天合光能「回歸」的決策更利於公司發展,但其退市後未能及時上市,且背負了沉重債務。這期間形成的競爭「真空」,給予了同行們趕超的時間和空間。2016年-2018年,天合光能的全球排名退居第二、第三。
晶科能源面臨與彼時天合光能同樣的困境。
依據目前形勢看,晶科能源很可能在今年丟失全球光伏組件老大這一王座。
截至2019年底,隆基股份(601012.SH)組件產能已達14 GW,晶科能源僅高出其2 GW。根據隆基股份計劃,2020年底公司組件產能將達30 GW以上。
晶科能源未向界面新聞透露其最新擴產計劃。截至今年8月,該公司各環節的產能情況為:矽片20 GW、電池11 GW、組件25 GW。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隆基股份、通威股份(600438.SH)、晶澳科技、協鑫集成(002506.SZ)、東方日升(300118.SZ)、福萊特(601865.SH)等多家產業鏈龍頭宣布大額擴產計劃,總投資額逾千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組件龍頭們普遍陷入由上遊漲價潮引發的焦慮,因不願受制於人而萌生向上擴張的想法。傳統組件商開始構建自己的電池和矽片製造產能,矽片商和電池商則向下拓開組件銷售渠道。
與國內上市同行動輒上百億的投資相比,晶科能源的擴產雄心略顯沉寂。
今年8月,對於曾經的美股「戰友」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成功回A的行為,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高度認可,但並未透露晶科能源具體回國上市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