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育兒,是個不斷殺敵打怪的過程。你不僅要面對懷孕時的種種不方便,分娩時一切未知的疼痛,還要經歷帶娃時種種來自別人的「經驗之談」!
外人也就算了,撕破臉不理當沒這回事兒就行。若是長輩(娃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七大姑八大姨)指手畫腳,那真的是氣急攻心之餘,還得心驚膽戰著,因為不知道啥時候就會趁著你不在來實施那套做法啊。
據小編朋友說:初秋帶娃出去遛彎,至少能收穫十句「你娃怎麼穿這麼少,不冷嗎,你這當媽的太不注意了」的問候……
小編雖然還不曾體會這種「聽了無奈卻又不能打人」的無語感,但……刷刷微博,真的是長見識了:沒想到現在還有那麼多奇奇怪怪的「育兒偏方」,也就是仗著孩子說不出話才敢這麼提議的吧,擱你你都不可能願意……
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一下「迷惑育兒行為大賞」,也給眾位準爸爸媽媽們打打預防針:娃來報導了,可千萬不要啥「過來人的經驗」都信啊!
女寶寶要用花椒水洗小妹妹,不然以後尿尿疼。
敢問這是涮火鍋呢,還是水煮肉片啊?咱好好的食材用在美食上還不夠麼,還非得尋摸出來這等不著調兒的使用方式?
吶,再來科普一下哦:別說女寶寶了,就算成年女性,使用清水清洗私處,保證勤清洗勤換內褲就夠了。
寶寶晚上哭鬧,用媽媽的內褲戴在頭上,能止。
這不扯淡呢麼!小編是想破腦袋,都沒想通這其中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及前後邏輯聯繫。難道是熟悉的媽媽的味道,能讓寶寶安心安靜下來了?
其實,小寶寶晚上哭鬧是蠻常見的現象,可能是他餓了冷了尿了睡飽了無聊了……
家長在這個時候,就是要排除他身體不適後(發燒等),盡力地安撫他,可以抱抱他、小聲跟他說說話、餓了就餵奶。等到寶寶慢慢長大了,戒掉夜奶能睡整覺了,這種情況就會少見很多了。
一歲寶寶頭髮豎立明顯,吃田基黃蒸青蛙能好!
來來來,先說說寶寶頭髮豎立的原因:多半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若是寶寶發質較硬,在頭髮短的時候就很容易豎立。所以,明白了不!寶寶頭髮豎立,不是病啊家長就別過於操心了……
再來談談吃青蛙這回事兒!《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13~24個月的寶寶應保證足夠的奶量(500ml),雞蛋1個,肉禽魚50-75g,軟飯、麵條、饅頭等穀物類約50~100g。既然頭髮豎立與其他無關,也就不要再吃可愛的青蛙啦!
寶寶眼睛發紅有眼屎,姥姥:是不是疫苗打的?
眼睛發紅,可能是沒睡好,也可能是由於小寶寶鼻淚管堵塞,還有可能是換季原因引起的過敏,或者是細菌入眼導致的紅眼病。家長需要學會辨別,如果只是暫時的,那應該問題不大,如果持續時間很長,眼屎呈黃綠色,就需要就醫檢查了。
另外,小編還要強調一下:給寶寶打疫苗,是很有必要的事兒!有的寶寶可能會在打完疫苗出現此類反應:接種部位發生紅腫、硬結等,寶寶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這些都是預防接種後的正常反應,病情輕微,多在1~2天內自行恢復,若反應很強烈,則需要就醫。
寶寶蛋白過敏,奶奶燉了雞蛋羹:我還不信了!
對於寶寶食物過敏這個問題,家長需要謹慎對待。一般來說,在給寶寶添加輔食時,應該遵循: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循序漸進。
如果發現寶寶對某樣食物過敏,出現皮膚發紅髮癢、嘔吐拉肚子、流鼻涕鼻塞持續咳嗽等症狀,立即停止該食物的供給。隔一周後,再少量嘗試提供該食物給寶寶吃。
若還是過敏,則需要諮詢兒保專家,或放棄該食物,採用同等營養價值的替代品,切不可私自給寶寶大量嘗試,妄求「脫敏」效果,這時候跟餵毒藥差不多啊!
小孩兒腸脹氣?來來來,燻把艾灸就沒事兒啦!
其實,寶寶腸脹氣腸絞痛的具體原因不明。畢竟,寶寶睡覺時哼哼唧唧,可能是冷了熱了尿不溼滿了環境不舒服了,服用西甲矽油和飛機抱也是因人而異,有的寶寶有用有的則無效。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安撫及等待,俗稱:熬著……
燻艾灸這回事兒,就更不可取了!煙霧繚繞的,不怕嗆著寶寶嘛,多影響寶寶呼吸啊?再說了,萬一操作不慎燙著孩子也不行啊!相關事例還蠻多的,家長們就別前赴後繼拿孩子當試驗品了。
「青島市民市民馬女士一歲的兒子因為腹瀉去了一家朋友介紹的養生館做艾灸。可沒想到,艾灸做下來,孩子的腹瀉沒治好,皮膚卻受了傷,破皮潰爛,這讓她非常後悔。」
還有網友吐槽:婆婆總抱怨寶寶放屁臭,是不是腸胃不好?小編只想說:屁不臭,難道還是香的麼,別啥都整到腸胃問題上來,寶寶能吃能睡精神狀態好,身高體重每月見長,那就是健康成長嘛,操心那麼多,沒事都膽戰心驚的了……
當然,這種「迷惑育兒行為大賞」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吐槽長輩的,因為生活時代、環境完全不同,長輩更願意相信經驗相信個案,而年輕人則更相信醫生科普相信循證論。
所以,小編還是想溫馨提示一下:
在出現育兒問題時,一定要找醫生,或者查詢靠譜的資料,保證自己獲得的信息時安全有意義的。千萬不要聽到「別人都是這麼做的,我親戚/朋友家娃這麼做就好了」等經驗之談,就拿自家娃上手來試一下,太沒安全感了。
自家的娃,還是要自己更上心點哇!對於別人說的一聽就不靠譜的建議,八字箴言送回去:「關你屁事,關我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