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詩家語」,為什麼會讀不懂古詩詞?

2021-01-13 梧桐樹邊羽

我們要解決讀不懂古詩詞這個問題,只需要分析為什麼,然後針對性給出解決的方法就可以了。

詩是韻文。而古詩詞則是在文言文基礎上精煉提升創作出來的有節奏感、音律晴朗、押韻的文字。

所以,要讀懂古詩詞我們面臨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文言文閱讀問題。

對於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並且語文課認真聽了講,課後背誦都能完成的中國人來說,日常理解文言文問題不大,有些難度的就是文言文詩詞特有的「詩家語」。

什麼是「詩家語」?

其實詩這種文學體裁在分類中靠得最近的當屬散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現代詩寫著寫著,變成了分行散文的緣故,甚至因此產生了一個新的文體——散文詩。

古詩和先秦散文、漢賦、駢文關係密切並共同發展、相互影響。但是詩和散文又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吟誦性(平仄)、節奏感和押韻。這些都是散文不需要具備的條件。這是在形式上的相近而不同,但是在文法邏輯上,詩和散文也有不同——那就是超出邏輯的跳躍性。

實際上「詩家語」就是在維護詩的音律性時,放棄了一部分邏輯嚴密的文理。我們寫議論文,其目的是為了證明論點,在論證過程中必須符合思維邏輯;我們寫小說,其目的是讓小說中的人物和事情打動讀者,在敘述過程中必須符合生活邏輯;我們寫散文,其目的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再現世間和人心的美好,那麼我們的行文過程就相對更注重個人感受,有很多超出小說、議論文的想法,但是在行文上,也必須保證「形散而神不散」這種文理邏輯。

唯獨詩不一樣。現在很多朋友對詩的形式嗤之以鼻,認為只要有情感就是好詩。但是,它必須先是詩。也就是說詩的形式還是跑在情感之前的。

那些鼓吹意境就是一切的人,你們的作品如果是詩,那當然是意境優于格式的好詩。不過很多情況下,這些作者寫出來的東西根本就不是詩,全然沒有意境和形式討論的必要。

而「詩家語」,就是打破普通文法,為了形式而重組文字,營造詩詞意境的文言文語言結構。

詩家語這個詞是王安石首先提出來的,在《詩人玉屑》卷六中那則「王荊公改詩」有詳細記載。

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閒拂塵埃看畫牆。」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日斜)奏賦《長楊》罷」,且云:「詩家語,如此乃健。」

「健」是指健康、有力、正常、好的。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詩家語,這樣改動才好。」

其實「賦」和「罷」字都是去聲,不論用哪一個都不會影響平仄,同時《長楊賦》是楊雄作品,所以王仲的原句更加順暢一些,更加符合普遍文理。為什麼將「日斜奏罷《長楊賦》」改成「日斜奏賦《長楊》罷」就筆力健了,符合詩家語呢?

這裡有一個結構問題,「日斜/奏罷/長楊賦」——只是一個簡單的動賓結構,「長楊賦」三字也過於直露。而「日斜/奏賦/長楊/罷」在結構上更複雜,是動賓+補語的結構。而「長楊」二字更加精煉地指代《長楊賦》,在懂的人眼中,並不會造成混亂,不但句子的結構變複雜,動詞「奏」的含義更加動感,有層次(奏賦)。

有很多朋友就會有疑問,這不是故意把簡單複雜化,讓平直變曲折嗎?

從文藝創作角度來說,就是這麼回事。

文藝創作的另一個本質,就是不好好說話

小說有倒敘,電影有蒙太奇,這些都是表現手法的複雜化,增加作品結構的靈活變化,不讓作品陷入千篇一律的表達方式。但是大眾文藝作品會在這方面尋找高度和普及度的協調性。

就好像我們平時看的文藝電影,叫好不叫座。而爆米花電影,叫好又叫座,但是絕對拿不到學院獎。其實就是深度思維、複雜表現方式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兩方面衝突表現,一旦出現兩方面都能協調,那就是可以拿奧斯卡大獎的作品了,即流行又有思想深度。

為什麼王安石的北宋時期才提出「詩家語」?這是詩歌本身發展的脈絡所決定的。有了盛唐大量的詩歌積累,宋人開始在文學形式上發掘、研究,逐漸歸納總結出各種表現手法,也開始逐漸脫離文字本身的功用,進行純粹的藝術性的追求。這種追求其實從中唐就開始了。盛唐時期李白、杜甫他們更多地是在進行詩歌體裁規範(近體格律)下探討內容的表達,達到了後世詩人無法超越的境界。所以中唐、晚唐、宋代的詩人們都是在詩的範疇內不斷地尋求突破,同時對前人的各種寫法做出總結。

為什麼我們覺得盛唐的詩是最好的?這一點能夠得到不論專家還是普通老百姓的認同?

因為盛唐時期詩歌內容向上,詩歌格式成型,同時在文理上有而不執。

什麼是有而不執?用到詩家語上來說,就是形成了各種表現手法來維護音律的精準,但是並沒有刻意地去進行歸納和改造。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削足適履」的行為發生,盛唐詩的形成都是正常的,像「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類的詩歌,放在宋人的眼光中,也許和打油詩的界限僅僅有作者是李白這一丁點區別。

從中唐韓愈開始,散文入詩、寫詩桀驁突兀,到李賀的用詞濃墨重彩、光怪陸離,再到李商隱的朦朧晦澀,其實在音律上都是清朗、完美的,只是在格律的大原則下,利用文字本身的意思和字詞之間的不同搭配打造出各種不同於盛唐的文風來。實際上這就是「詩家語」在詩中的應用,只不過大家都在摸索,沒有提出明確的概念來。

而這就是「詩家語」下,內容和形式的天然協調,流行與深度兼備,盛唐詩是穩拿中國詩歌界奧斯卡的。

直到王安石,就正式提出了「詩家語」的概念。

「詩家語」就是我們普通人要讀懂中唐後詩歌的最大問題

首先要進入文言文語境,然後還要跳躍地、混亂地去理解前人為了音律做出的文理改變。

很多人卡在第一步,更多的人卡在第二步。

而對「詩家語」的正確理解,不僅僅是結構的打亂和復原,還附帶了大量用典、時代知識。我們不論是那一塊缺了,都有可能造成我們對詩歌無法正常理解。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文言文詩歌,其實也可以將「用典」、「時代知識」統統歸入「詩家語」範疇,把它定位成我們無法理解詩歌的第一攔路虎。

回到「長楊賦」和「長楊罷」,其實王安石做出這個改動,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因為「賦」字是「閉口呼」,而「罷」字是「開口呼」,我們在讀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會明顯感覺出來「罷」字聲音更加清涼、悅耳,在這裡,音律選字就不僅僅起到一個仄聲收尾的作用,同時還代入了創作者的感情。為什麼聲音如此清亮?因為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心情是愉悅的,所以音色志氣高昂,就更加符合詩人當時的精神面貌。

「詩家語」的目的是維護音律和諧,最終目的還是正確地傳達創作者的情感。

至於造成讀者覺得文法結構的混亂或者對意思的不理解,如「長楊」是什麼,可能今天很少有人能聯想到《長楊賦》,這些東西在詩人創作的時候並不是沒有考慮,而是在當時這並不是問題。

我們今天讀不懂「詩家語」,更多的原因還是我們歷史、文化知識的匱乏。

當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我們去了解每一首詩背後的故事,這也是詩詞賞析文章存在的理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如今讀古詩詞...
    為什麼我們如今讀古詩詞依舊朗朗上口,在古詩詞上,古代是如何統一全國各地的方言問題呢?0字 提交 有9個回答 有很大差別,很多詩歌現在讀起來不會
  • 昆明小學生要讀36首古詩詞
    昆明 蘇教版教材不刪減古詩文  「現在家庭當中,對於孩子的教育現實是從簡單的動物,a、o、e拼音以及ABC等字母的學習,但等孩子稍微長大了一點,更多的家長則會開始教孩子念古詩。」昆明市民程先生說,古詩文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很多禮儀文化也往往就蘊含在古詩文當中,不應在課文當中被刪除。
  • 小學階段古詩詞的積累,有這一套就夠了!(禮盒版)
    從小學習古詩詞,會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思想、言行、氣質和形象。  雖然現在的小朋友們還不太理解詩詞的意思,但總有一天,總有一處風景,總有一種心情會讓他們覺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詩才能形容。  他們總會知道什麼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他們終將明白什麼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們必定會懂得什麼又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心有靈犀一點通」中「靈犀」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經常讀,卻不懂
    對於古詩詞,很多人仍像上學時為了應付考試一樣,只肯背千古名句,卻不願意理解它的上下句,也不願意深入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筆者想告訴這些人的是:你真的不知道,你到底錯過了多少有意思的事。以《望廬山瀑布》為例,「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這句詩應該是幾乎人人會背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詩中的「香爐」指的是什麼,為何香爐裡冒出的是紫煙不是白煙?
  • 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
    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經典古詩詞作品,選擇的時代跨度較大,囊括了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詩詞,包含的題材眾多。那麼,教師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詩詞呢?日前我聽了江蘇省第21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中的幾節古詩詞教學課,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鐵騎(qí)、斜斜(xié)……這些字的拼音改變了,讀古詩詞的時候...
    「感覺自己一輩子的書全部白讀了!」其中比較常見的有「鐵騎」、「呆板」等等,有的網友查看了自己悄然發現,以前一些在考試中會被判定錯誤的讀音悄然已經成為了正確的讀音,一些多音字已經被改成了單音字。這樣的修正對于欣賞中國古代詩詞的美感的確會出現一定的影響。
  • ...qí)、斜斜(xié)……這些字的拼音改變了,讀古詩詞的時候怎麼辦?
    「感覺自己一輩子的書全部白讀了!」其中比較常見的有「鐵騎」、「呆板」等等,有的網友查看了自己悄然發現,以前一些在考試中會被判定錯誤的讀音悄然已經成為了正確的讀音,一些多音字已經被改成了單音字。這樣的修正對于欣賞中國古代詩詞的美感的確會出現一定的影響。
  •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
    讀到這個詞那時也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就是覺得是那個女孩,像詩一樣。生活很美好,像詩一樣。這麼多年來,我開始覺得:美好的事物,如詩如畫。甚至有人對我說,每天都要讀一首詩,如果不這麼做,我覺得這一天是不完整的。後來做了詩詞自媒體,並沒有多少成績,但還是感謝我可愛的網友們,受他們影響,我更想把每天讀詩詞的好心情分享給大家。於是,便有了現在這篇文章。
  • 小孩讀不懂魯迅,能怪小孩嗎?
    [摘要]曹文軒老師將小孩讀不懂魯迅的原因,歸罪於「淺閱讀」太多。站在他大學中文系教授的立場上,這個說法無可厚非。本文也並非質疑曹老師,而是想讓大家更平和看待這個事:小孩讀不懂魯迅,很正常。作者 李巖近日,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軒在香港書展上,對小孩讀魯迅有過一番評論。他認為,如今的小孩子看不懂魯迅作品,是因為他們讀的書「太淺薄,沒有文脈,對成長和寫作沒有用處」。並以自己舉例:「我小時候就能讀懂,為什麼會判斷現在的小孩子讀不懂魯迅作品?人種沒有退化吧!」
  • 2021古詩詞日曆,每天一首古詩詞,把日子過成詩!
    古詩文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一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經說過:「讀詩是我們人生中一種無窮的安慰。我哭,詩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詩中已先代我笑了。我感到苦痛,可是有比我更苦痛的。我遇到困難,可是有比我更困難的。我是這樣一個性格,在詩裡也總找得到合乎我喜好的而境界更高的性格。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詩中有,讀到他的詩,我心就如跑進另一境界去。」
  • 【1-6年級必備】新版小學生必背古詩詞190首(套裝全6冊)贈百樂磨磨擦筆+硬筆書法練習紙
    這兩年,《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古詩詞也隨之大熱。不過,熱議之下,也有人宣揚「古詩詞無用論」。孩子學習古詩詞看似無用,其實是比別人強在了那些看不見的地方。從小學習古詩詞也是如此,它會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思想、言行、氣質和形象。
  • 2歲孩子學古詩詞是好事嗎?過來人:學得輕鬆,還是人生中的財富
    尹建莉老師說過,孩子學習古詩詞的年齡應該很寬泛,從幾個月到十幾歲都可以,總的來說,是要越早越好。從親身經歷來看,孩子早接觸古詩詞,並不會排斥,更不會感到痛苦。二寶出生後不久,就開始給他讀《讀給孩子聽的唐詩》、《經典少年遊》,他肯定聽不懂,但是他卻認真聽著,不哭不鬧。在他不會說話的那段時間,古詩詞就是打發時光的最好神器。
  • 又是一年秋風起,讀古詩詞,等風,也等你
    小時候,聽老師講唐朝李嶠的這首詩,感覺就像在猜謎語,什麼力量這麼神奇?原來它就是風啊。大自然裡的風真是神奇,既能吹開春天的花兒朵朵,也能搖落晚秋的葉兒片片。風兒行走在四季裡,春的覺醒,夏的成長,秋的收穫,冬的收藏,一年又一年。
  • 會一門泰順方言,對理解古詩詞有些幫助
    會一門泰順方言,對理解古詩詞有些幫助陳能雄/文兩個萍水相逢的人,交談幾句後,會根據對方的口音詢問他是不是某個地方的人,這是由方言形成帶有地方特色的「鄉音」。我們從牙牙學語之時就從父母那裡接受方言的教育,以後不管學了何種語言,在說話的時候總會帶有家鄉的腔調,就如身上的一個印記,一輩子也抹不去。
  • 春節過年的朋友圈文案又火了,30首古詩詞,句句觸動心靈
    2021已經到了,不過距離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春節過年還有一段距離,跨年可以說成為時下最時髦的方式了,年輕人愛過年的喜慶,中年人也會趁著好時候跟自己的另一半好好的吃個飯過個愉快的晚上,大家都會統一在社交平臺發布自己的溫馨照片,並且配上一段話,建議大家在春節選擇一個充滿詩意,有趣的文案,可以從我們的古詩詞中尋找,這些詩詞又美又有文化。
  • 古詩詞,到底應該怎麼讀?
    而她講述每個詩人的方法,也非常不一樣,她會給學生一整節課的時間先去校園裡散步,然後再回來討論描寫春日的古詩;她工作的第五年,依然跟逃課的學生掰扯「你說得清你把上課的時間拿去看什麼書了,我就放你走」;在講《詩經》時慫恿學生去學校後面的湖裡摘荇菜。不喜歡她的同學每天憂心忡忡期末考試到底會考什麼,喜歡她的學生則管她叫「兔老師」。黃曉丹,江南大學古代文學副教授。
  • 6歲萌娃挑戰「姓氏飛花令」,從小讓古詩詞餵大的孩子,有多厲害
    但王恆屹背古詩詞,從來不是家人強迫,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感興趣。因為父母工作很忙,小恆屹大部分時候都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都非常熱愛詩詞,在爺爺奶奶的引導下,他兩歲左右就開始看書,每天都與古詩詞為伴.。對小小的他而言,詩詞是他認識世界的方式,美好的詩意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點綴。
  • 「書中自有黃金屋」,想掌握命運,啟蒙教育很重要,要學好古詩詞
    那麼為了孩子知識儲備,一定要做好啟蒙教育,學習古詩詞是不二選擇。大家知道武亦姝嗎,那個曾經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的節中成功奪得桂冠的女選手,折服了無數人。為什麼這個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就如此地優秀?那是因為這3點教育!
  • 古詩詞裡常用字的不同發音,原來不是高大上的文學知識?
    在學習古詩詞時,有的老師會糾正一些常用字在古詩文中的發音,如「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往往讀成kān第一聲;「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讀成「xiá」,這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能指出某字應該讀什麼神奇讀音會顯得自己很有學問,於是特別愛糾正別人。
  • 坤燕親子共讀第795天之帶著陽讀古詩,認繁體字
    陽:媽媽,我們能不能不用繁體版的古詩詞來讀啊?媽:不可以陽:為什麼?媽:因為媽媽希望你認一些繁體字陽:可是我們現在又不學習,也用不上繁體字媽:是的,只是現在用不上而已。如果你不認識繁體字,你以後如何能讀懂我們中國的古典文學?陽:不是有簡體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