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由眾多明星領銜主演的東漢末年權謀古裝劇《軍師聯盟》正在多個衛視臺上映,剛一播出就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從反饋來看,對這部《軍師聯盟》電視劇的普遍評價都非常之高。然而在大家觀看數集後,發現電視劇裡的曹操稱魏王后,有時會戴像皇冠的帽子出現,這樣合乎古代情理和禮儀嗎?在古代都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戴「類似皇冠」的帽子,佩戴此種帽子又有什麼講究?
影視劇 曹操
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自秦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服飾制度上就開始強化尊卑。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誌的冠服制度。《後漢書:輿服志》曰:「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
從此歷代王朝以帝王冠服為主線、以各級官吏為從屬,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嚴,不得逾越。頒布各種服飾禁令,對下級官吏,特別對平民庶人的服飾做出種種限制 。
影視劇 曹操
電視劇中曹操戴的不是皇冠,那叫做「平天冠」,俗稱冕旒。是古代有爵位的人的禮帽,禮帽中等級最高,周朝規定大夫及以上貴族才能佩戴。區別最明顯的在於旒,也就是帽子前後的珠子。
平天冠在秦漢時期,是一種非常隆重的冠冕,至少分作4種。天子之冠,前後各12掛冕珠;諸侯之冠,前後各9掛;大夫之冠,前後各5掛;士之冠,沒有冕珠。這種冠冕一般是非常正式的場合才用的,因為非常沉重,而且戴上之後很不方便,所以主要是進行祭祀、舉辦大典以及外國重要使臣朝見的時候才用的。曹操當時身為魏王,在隆重的場合佩戴前後各9掛的平天冠,是符合禮儀的。(不過在《軍師聯盟》中魏王曹操的冕珠有12掛,顯然是超出規制!)
登上了王位、戴上了王冠的曹操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按古制,被封王的臣子受封后要先去皇家的太廟叩謝諸代先皇。可漢高祖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可曹操還真上殿去轉了一圈並說:「敬父祖而簡慢君主的事情,孤王可不敢去做!」
影視劇 曹操受百官跪拜
搶過那頂百王組成的皇冠容易,勇敢的坐上那把億兆人眼饞的龍椅卻很難!
自己做皇帝!這關鍵的一步曹操敢邁嗎?不敢,至少現在不敢:外部還有孫、劉兩家大敵未靖,內部自認為是大漢忠臣的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天下萬民,還都只認識一個「漢」字,要讓他們再認識那個「魏」字,還需要一定時間的掃盲運動;將姓了四百多年的「劉」,改為那個「曹」字,難啊!
其實曹操也可能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只要把自身魏國做大做強,還怕漢朝不自行消亡?何必內外樹敵呢?最起碼目前這杆漢旗還是有用處的,有這杆旗在,孫、劉兩家就不敢搶先稱皇帝。尤其是,一旦日後對兩名不服管教的逆賊招撫,這個「漢」字可就派上了大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