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的沙雕世人有目共睹。
而這個與生俱來的娛樂精神不止存在於家貓身上,好像所有的貓科動物都得到了某種神秘作妖能力的真傳。
去年,多摩動物園的某位獵豹一「夾」成名。這哥們曾以一個奇怪的角度把自己卡住,由於被卡的角度過於刁鑽,也讓一旁隊友的焦慮和當事人的懵逼顯得尤為突出。
慘的是,這滑稽的一幕正巧被路過的吃瓜群眾發現,被網友們連著笑話了半個多月,甚至搞出了一系列的同人創作。
然而,就在大家笑聲還沒消停的時候,這兄弟再次以一個難得的姿勢把自己腦袋夾了。於是又一次成了人類快樂的犧牲品:
不過,作妖雖是貓科動物的共性,但這種娛樂精神也有強弱之分。在整個貓科大家族中,最能耍寶,又有自己一套獨特搞笑風格的物種,就不得不提到【雪豹】了——
不按套路搞笑的雪豹
網際網路上,10個「大貓」的搞笑gif裡,有8個都得是雪豹。
能在貓科動物裡奪得沙雕冠軍的稱號,這不容易,但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雪豹的行動,突出的就是一個捉摸不定。
前一秒正襟危坐,後一秒就能面對鏡頭打滾賣萌,各種迷惑動作直接刻在潛意識裡。
同樣留存在基因片段中的,還有對圓滾滾東西的喜愛。
這一點上,雪豹除了個頭比家貓大了點,行為方式基本沒有什麼區別:
配合上更大的體型,雪豹也能通過更多花哨的動作,成為身邊各種球狀物體的噩夢。
不過因為體型翻倍,沙雕程度最終也跟著翻倍了:
但有時候這些奇奇怪怪的動作也並非這兄弟有意為之,其實就連他們自己都猜不到自己的下一步的行動。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動作快起來自己都怕(是真怕!)」
從這也能看出,雪豹被自己嚇到,那幾乎是家常便飯,至於這個慫勁的程度有多深,那得看雪豹的另一大標誌性特徵:
#雪豹總是被自己的孩子嚇到#
總被孩子嚇到的雪豹
大自然有時候很怪。在繁衍後代這個環節,有把自己孩子當口糧的,有把自己孩子扔下山崖的,但像雪豹這樣總是被自己孩子嚇到的物種,也確實神奇。
問題是,這還不是個例:
可能很多朋友都見過在貓咪身後放根黃瓜,貓咪被嚇到飛起的動圖。關於這個現象有不同的解讀,有的說貓科動物的短期記憶力強,對周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有的說這是多年跟蛇戰鬥的條件反射。
但不管是哪種,都不太好解釋很容易被跟自己同類的小生物嚇到的雪豹行為,硬要說的話,也許就是自保意識太強了吧。
爸爸:「臥槽,嚇死我了!」
寶寶:「啊,我也嚇死了!」
爸爸:「臥槽這啥玩意!」
寶寶:「粑粑,俺就想吃口飯而已,嗚嗚!」
更逗的是,每次被孩子嚇到,雪豹還會啟動自己特定的防衛機制:憨憨跳躍。
發動方式是四腳展開,呈人類擺出的「嚇你一跳!」的姿勢(其實是自己被嚇),向前或向後躍出。
其實這樣的動作反射本來作用是讓雪豹藉助豐厚的毛髮,實現跳得更遠的目的,只是,如果處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這個本領90%的作用都是為了躲避不知哪鑽出來的小兒子。
愛咬尾巴的雪豹
除了上面那種標誌性的跳躍動作外,雪豹還有另一種更具代表性的動作癖好,就是咬尾巴。眾所周知,貓科動物的尾巴和本體是兩個不同的生物,並且二者互為亦敵亦友的關係。
雪豹自然沒不能免俗,與尾巴之間的戰鬥,同樣是他們一生中的必修課:
「不來個託馬斯迴旋咬到你,我看你是不知道誰是今天的舞王。」
不過,雪豹咬尾巴,相比其他生物來說,似乎咬的更有價值。因為它們似乎真的非常需要把尾巴放在嘴中,獲取某種程度的安定感。
整個雪豹家族,幾乎每個豹都會被這項神奇的癖好所感染。
不但小孩子愛咬:
「大人」也愛咬:
這讓「咬尾巴」這個動作幾乎成了除毛髮顏色外,另一個重要的識別標誌。甚至很多同人圖裡,提到雪豹家族時,經常會調侃到他們咬尾巴的梗:
來源:八目鰻w@微博
據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習性,是因為雪豹咬自己的尾巴,是像人類一樣會從抱著軟軟的東西那裡得到一種安心感。
也對,誰會不喜歡毛茸茸的抱枕呢!
「不行,老子還要再吸一口!!」
可甜可鹽的雪豹
一個現實是,上面提到的這些可愛行為動作,往往是在雪豹衣食無憂的環境下發生的。
如果真的在大自然中,那一幕幕滑稽的動作,可能就成了雪豹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活命的本錢。
比如敏感的條件反射是面對威脅時保持戰鬥力的關鍵動作;玩鬧時誇張的動作幅度,則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翻山越嶺的必要條件;還有它最為人稱道的偽裝能力,我們還寫過一篇文章《一個找豹的圖快把網友逼瘋了》專門介紹他的「隱身」技能。
歷經種種磨難和挑戰,雪豹才練就了這樣一幅身懷十八般武藝的身軀,而這一切的努力,只為能在貧瘠險峭高海拔雪山中堅強生存。
但即便如此努力,如今雪豹的生存現狀依然非常堪憂,因為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早就不只是惡劣的自然條件,還有那些更喪心病狂的偷獵者的非法捕獵。
一方面,有地方的人們認為擁有一件雪豹的皮毛製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為獲取珍貴美麗的皮毛而獵殺雪豹;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傳統醫學迷信雪豹的骨頭可以治療筋骨疼痛、風寒溼痺等症,獵捕雪豹也為獲得豹骨入藥。
這些扭曲的價值觀念,是近幾十年來雪豹種群面臨的最大威脅。
現實是,在中國,早就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數量其實比大熊貓還要稀少。1972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確定為全球性的瀕危物種,並將其納入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基於這樣的嚴峻形勢,近些年來社會各界也開展了一系列針對雪豹的生態保護工作。
法律與公約保護的角度,重要的國際貿易公約已經嚴令禁止雪豹毛皮製品交易;在中國,捕殺倒賣雪豹也出臺了非常嚴格的刑罰進行懲治。之前一直存在的另一矛盾——雪豹與牧民間的衝突的角度,許多地方也通過加固保護區牧民畜欄,「綠色賠款」(牛羊被雪豹咬死的農戶,都可以從動物保護站那裡得到賠款)等措施,讓這一問題大大緩解。
2018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牧民拍到的小雪豹
當然上面這些措施能夠順利執行的重要依託,還要基於大量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專項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好在這些年保護工作開展後,人們在保護雪豹方面的努力,並且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基於評估滅絕風險的全球標準,讓雪豹從瀕危(EN)級別降級到易危(VU)級別。當然,這還不夠,易危級別的雪豹的保護形勢依然不能鬆懈,仍需各界的支持與努力。
幾天前的10月23日,是國際雪豹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也正在策劃全面啟動針對雪豹的保護計劃和項目。
其中,騰訊基金會、騰訊雲小微AI技術團隊與WWF聯合打造的「神秘雪豹在哪裡」小程序也是這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慮到現在公眾對於雪豹的認知大多基於表面,對它背後的生活狀態、生態環境很少再有更深入的了解——現在這個「雪豹」的小程序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出現的。
依託騰訊雲小微的AI知識圖譜的能力,在這裡,枯燥、零散的知識都會以專業的數據結構連接起來,構建一個非常專業且全面的雪豹知識圖譜體系,以直觀趣味的方式將知識呈現給大家,以此建立雪豹與公眾的聯繫,進而再讓這份公眾的關注,對雪豹的保護行動進行更強大的助力。這也是今年騰訊對外發布科技公益互助計劃後,在生態領域公益保護的全新探索。
比如,小程序內通過「同域物種生物鏈圖譜」,可以查看與雪豹相關的生物鏈上每一個物種的簡介、成長過程、食物和生存環境,讓我們更立體地了解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同時,你也可以在裡面通過捐贈微信步數,解鎖野外的紅外相機,在不同的區域放置相機,還可能拍到野生雪豹和其他小動物的珍貴照片——這也算是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雪豹巡視員的一次「雲體驗」了。
也許作為普通人,我們對於這些生活在雪山的朋友,沒有辦法給到直接的幫助。但在現在,如果能藉助這些現代科技的力量,能保持著對他們的尊重和了解,並將這種保護意識傳遞下去,可能就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