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屬於對聯的一種,對聯也叫楹聯。楹聯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分為春聯、壽聯、輓聯、廟聯等。楹聯起源於桃符,在先秦時期,過年時會在門前掛桃符避災,後逐漸發展為春節貼春聯。另有春聯來源於春貼的說法,因古人在立春時會貼「宜春」二字,後演變為貼春聯的習俗,唐朝劉丘子有十二幅為立春和歲日所寫的對聯傳世。
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將「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刻於桃木板上,從此讓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過年時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非常普遍,王安石有詩云: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此時也已開始將桃木板改為紙張,稱為春貼紙。春聯一詞出現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當時要求家家戶戶在除夕時都要用紅紙寫春聯貼於門框上,以此來迎接新春。明代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話》有云: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從此,之前桃符所承載的避災、祈福和祝願等使命,逐漸被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貼門神等紅色喜慶春節元素所替代。
如何分辨上聯和下聯
對聯的上下聯,一般情況下可以按照收尾字的平仄來區分,也就是常說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僅靠平仄來判斷,還需要把握好語境,弄清楚上下聯的語序和邏輯,同時還要找準與橫批之間的關係。
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如何排列上下聯的順序呢?首先要區分門的上首和下首,以人面對門時,右手方為上首,左手方為下首。貼春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古時文字書寫習慣為從右至左,現在的書寫形式是從左至右,當今的春聯是兩種形式並存,所以貼上下聯時須看橫批的書寫形式。面對大門時,橫批文字的順序若為從左至右,則左邊貼上聯,右邊貼下聯,反之則相反。
關於貼春聯的時間,沒有特別的要求,一般以在除夕當天上午為宜。過年了,家門上貼一副嶄新亮眼的紅春聯,自然平添喜慶,也表達了人們祈好運降臨和迎新納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