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9日披露,備受社會關注的江西臀部連體女嬰當日在該院成功接受分離手術。本次分離手術採用3D列印技術進行精準輔助,這在中國兒童醫院連體兒分離手術中並無先例。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兒外科專家鄭珊是本次手術團隊的領銜人物。術後,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連體兒的神經分離和修補、肛門功能重建是此次手術的難點。
據介紹,當日手術從上午9點半起開始持續至下午3點半,10名普外科、整形外科以及神經外科醫生同臺手術。
這對雙胞胎今年3月17日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人民醫院。產前檢查時,被認為是雙胞胎,而在剖腹產手術時卻發現其為臀部相連的連體兒,屬罕見畸形。生後三天,這對連體兒被急轉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醫院方面表示,入院時,醫生查體發現兩連體兒為臀部連體,她們共用一個肛門。CT檢查顯示,姐妹倆臀部軟組織、骶尾骨、椎管相連。
鋇劑灌腸檢查顯示,兩患兒肛門開口處共用一段長度不足1cm的肛管,其上方有各自的消化道,總體呈Y型。
鄭珊告訴記者,連體兒分離手術中,普外科醫生為其會陰部重建、肛門成形、直腸周圍肌肉環的重建;神經外科醫生將進行骶尾骨分離、硬膜囊分離修補、馬尾神經的分離,整形外科醫生將進行皮瓣設計、創面的覆蓋。
醫生為她們進行了保護性造瘻,避免肛門等部位因排便受到汙染引起感染。
在本次江西連體女嬰的病例中,該院首次使用3D列印技術,等比例地還原患兒臀部連體的脊柱、皮膚融合情況,直觀展現患兒骨性連接和皮膚連接的部位和程度,實現虛擬術前切割、皮瓣翻轉。
鄭珊向記者展示3D列印出的脊柱融合、臀部融合模型。她說,這不僅為手術方案的設計和改進提供極大幫助,還大大提高了手術的精準性。
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兩名「分體」成功的小姐妹有望3天後離開ICU,兩周左右出院。兩人長大後可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且不影響生育。
據悉,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小兒外科既是上海市小兒外科疑難重症診治中心,也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這是自2000年以來該院實施的第7對連體兒分離手術,此前,兒科醫院共成功分離了4對對稱連體兒,2對不對稱連體兒,其中1對是異常複雜的胸腹盆連體和伴有複雜心臟畸形。
據鄭珊介紹,連體嬰兒屬極罕見的先天畸形,發病率為1:50000-1:200000,男女約1:3。絕大多數連體嬰兒為胸腹連體,臀部相連的病例在國際上亦屬罕見。據悉,「天使媽媽」基金向患兒資助20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