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住院患者,以及在門診看病只要抽血的患者,幾乎都會查一個血常規,按摩這個小小的血常規到底能查出什麼疾病?如果血常規正常,能排除什麼疾病呢?
血常規雖然叫一個項目,其實包括很多子項目,最簡單的說血常規能發現我們有沒有貧血,有沒有細菌感染,有沒有血小板減少增多等情況。
所以醫生懷疑我們有沒有貧血,有沒有炎症的時候,都會抽一個血常規看看。
一、血紅蛋白看看有沒有貧血
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血紅蛋白參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血紅蛋白減少就是貧血,貧血按嚴重程度可分為:
重度貧血,Hb在31~60g/L;
中度貧血,Hb在>61~90g/L;
輕度貧血,Hb在>90g/L與低於正常參考的下限之間。
血紅蛋白增高多見於缺氧、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二、紅細胞
紅細胞計數
兒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紅細胞增多:
非疾病
升高:衝動、興奮、恐懼、冷水浴刺激、缺氧刺激;長期多次獻血。
減少:妊娠、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
疾病
增多: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減少:白血病,急性大出血,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三、白細胞
我們發燒了,或者懷疑有炎症了,一到醫院,就抽血看看白細胞高不高,如果白細胞高,就可能是炎症感染引起的,就得吃消炎藥或者輸消炎藥。
正常參考範圍: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非疾病白細胞增高:
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
疾病白細胞增高:
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疾病白細胞減少:
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白細胞是初步判斷有沒有細菌感染,增多可見於細菌感染、出血、白血病、中毒;
在臨床具體是什麼疾病,還要根據白細胞的分型,及臨床表現,及其他檢查綜合判斷是什麼疾病。
白細胞又分為好些類型:
中性粒細胞N0.5~0.7(50%~70%)
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增減的臨床意義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1%~5%)
減少
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長期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增多
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鹼性粒細胞B0~0.0l(0~1%)
減少:敏性休克,用藥見於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用過量等。
增多: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創傷及中毒,惡性腫瘤,過敏性疾病等。
淋巴細胞L0.20~0.40(20%~40%)
減少: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或接觸放射線等。
增多: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單核細胞M0.03~0.08(3%~8%)
增多: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結核病活動期、單核細胞白血病、瘧疾等。
四、血小板
正常參考範圍
(100~300)×109/L
增高: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多發性骨髓瘤、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的早期等。
減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進;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當然,一個血常規的單子還有很多項目,但我們常規主要看的是以上幾個項目,還有一些項目,更主要是當發現問題的時候,輔助與上述這些項目,進一步分析原因。
當我們難道血常規化驗單正常的時候,可以完全排除的疾病,比如貧血、血小板增多或減少,初步排除細菌感染等疾病。
但血常規只是檢查疾病的一個指標,血常規完全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疾病,血常規有點小問題也不代表一定有疾病。
看病首先是看人,要全面綜合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