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市民購買黃甲魚褪色鬍子魚染的? 專家稱魚死後變色是自然變化2012-04-19 10:0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東南網-海峽都市報 瀏覽量: 6533 次 我要評論
黃甲魚(又名:黃顙魚、黃臘丁、汪丫魚)顏色差異大
(記者 朱麗萍 張超輝 文/圖)
核心提示:「在倉山區展進路早市買了2條黃甲魚,一隻前幾天沒泡水就下鍋煮了,今天我把另外一隻泡水後,嚇了一跳。泡魚的水呈淡黃色,黃甲魚變黑了。」昨日,福州黃女士致電本報968111熱線稱,懷疑買到用鬍子魚染色假冒的黃甲魚。
昨日,記者探訪發現,市場上售賣的黃甲魚顏色確有不同,用紙巾擦拭活黃甲魚後,紙巾會呈淡黃色,而且魚死後顏色褪得更厲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探訪】果然顏色不一
黃女士說,黃甲魚要19元/500克,鬍子魚才7~8元/500克。如果真是染色魚,那家裡的孩子吃了對身體會不會有害?
昨日早上,記者同黃女士一起來到福州市倉山區展進路早市。這裡有多家售賣活黃甲魚的攤位,不過水箱裡的水除有一點渾濁外,記者未發現有什麼異色。
為什麼有些黃甲魚顏色偏黃,有些則偏黑?有些攤主說,是黃甲魚的品種不同,有些則說顏色偏黑的是因為活度差。還有攤主說,市場裡的活黃甲魚,長期餵養在水裡,無法染色,也不可能染色。黃甲魚身上的黃色黏液,相當於魚的皮膚,洗、擦拭後,魚身就會褪色。多位攤主均表示,沒聽說過染色的黃甲魚。
【實驗】擦拭會掉色
記者在黃女士購買過黃甲魚的攤位花15元買了2條活黃甲魚,其中一條魚體鮮豔,另一條偏黑。攤主說,偏黑是因為魚的活度較差。
在擦拭鮮豔的黃甲魚後,白色紙巾一會兒即呈現淡淡的黃色;但擦拭魚腹偏黑的黃甲魚,紙巾上則沒有黃色。約半個小時後,黃甲魚死了,記者握住、擠壓鮮豔的黃甲魚,發現魚體上的黃色黏液物開始脫落,擦拭魚體的紙巾,沾染的黃色也更濃。多次擦拭後,黃甲魚魚身逐漸變成黑色,腹部的蠟黃褪成白色,與另外一條魚體偏黑的黃甲魚很像。
【專家】是正常現象
死後變色是自然變化
省水產技術推廣站馬平副站長介紹說,黃甲魚學名叫黃顙魚,野生黃甲魚一般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由於攝食了大量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藻類和浮遊生物,正常情況下背部顏色偏黑、魚腹黃、體側有黑斑。
「黃甲魚魚體表黏液較多,當用紙巾、紗布擦拭時,黃色的色素可同黏液附於紙上,這不是染色。」馬平副站長稱,魚體死亡後其色素自然會發生變化,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永輝超市相關水產採購人員也介紹說,這種現象在業內稱為「脫袍」,即脫去黃袍,黃色褪去後魚體變為黑色是一種正常現象,如魚體未發生變質,並不影響食用。
此外,黃甲魚有好幾個品種,有些品種死後褪色明顯,有些則不明顯。
顏色不一或因病害或因飼料
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水產專家表示,養殖的黃甲魚魚體顏色不一原因有很多。在養殖過程中只要發生病害,體表顏色就會變化。例如,黃甲魚在苗期階段極易發生穿頭病,處於疾病狀態的黃顙魚體色是花的。另外,養殖密度和水質因子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黃甲魚顏色;魚吃了經高溫、日曬、雨淋,發生氧化、發黴的飼料,也會變色。
寧德一位有十幾年養殖經驗的水產養殖戶透露,天然黃甲魚因生長緩慢,黃色偏深。人工飼養的黃甲魚,因餵養密度大,魚體並不是特別黃。為使黃甲魚的品相更好,魚身更黃,魚飼料裡可能添加天然黃色素,「如果是食用色素,並不會影響食用。」
【提醒】黃甲魚、鬍子魚這樣辨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水產專家提醒,黃甲魚無鱗,魚頭大並且平扁、魚體後部側扁;魚的背鰭和胸鰭均有硬刺,硬刺尖帶有毒性。魚體普遍呈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
而鬍子魚,學名鯰魚,又稱作鯰魚。鬍子魚同樣無鱗,但它的頭比黃甲魚的更扁,魚須更長,魚嘴更扁,鯰魚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雲狀斑塊。最主要的是,鬍子魚成魚體型更大。
作者:朱麗萍 張超輝 
資訊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