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法寶」的中華文化淵源

2020-12-06 黨史頻道

原標題:「三大法寶」的中華文化淵源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說:「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三大法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產生出來的。

  從「三大法寶」的單個方面看中華文化淵源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就其特殊性內容來講,它是區別於前人的,是中國歷史上所沒有的。就其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聯結而言,它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產生出來的。

  統一戰線就其特殊性內容來講,基礎是工農聯盟,是中國無產階級同中國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就其普遍性原則來講,就是「得人」,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也就是中國古人講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澤東批判「左」傾關門主義把同盟軍推到門外,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是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彩。他強調:「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這些與中國歷史上「得人」的觀念是相通的。

  武裝鬥爭就其特殊性內容來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建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武裝鬥爭就其普遍性原則來講,就是強軍或者說強兵,就是要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中國古人講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這些都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以取得勝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處於敵人武裝力量萬千重的包圍之中,為實現由弱到強的轉變,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毛澤東的辦法是實行遊擊戰和持久戰。1939年,毛澤東又將中國革命三寶之一的武裝鬥爭稱作遊擊戰爭,並對即將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陝北公學的學員們說:你們不要看輕這「遊擊戰爭」四個字,這是我們十八年艱苦奮鬥中得來的法寶。這些與中國歷史上打勝仗的觀念是相通的。

  黨的建設即使如此特殊,其治黨治軍治國與中國歷史上諸侯君主,各朝各代的治國理政,仍有著普遍性的聯繫和相通之處。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與中國共產黨要把黨建設成為廣大群眾性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是相通的。又如:中國古人講「自強不息」「反求諸己」「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與中國共產黨強調加強自身建設,強調獨立自主、自我批評,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是相通的。再如:「政者正也」「心之官則思」「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與中國共產黨重視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也是相通的。

  從「三大法寶」的整體上看中華文化淵源

  從三大法寶統一的和相互聯繫的角度追尋中華文化的淵源,這裡有四點:

  首先,看看「國」字。「國」,《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國,從口從或。『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國」有四個條件:邊界、人民、土地、武裝力量。這四個條件中少了任何一條都不成其為「國」。這個「國」字已包含了「三大法寶」的一般內容,即:有人,得到了人;有軍隊守衛邊界、保衛國家;有成為人民和軍隊物質基礎的土地及其管理者。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治國安邦主要的不正是這三項內容嗎?

  其次,看看孔子答政。《論語》很多內容是孔子回答學生和其他人問政的,也可以說是論治國理政之語。《論語·顏淵》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誰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足食」,要發展農業生產,讓人有飯吃。這也是「得人」這個統一戰線和「足兵」這個武裝鬥爭的物質基礎。沒有飯吃,老百姓就要造反,就會出現民非其民、兵非其兵。「足兵」,要發展武裝部隊,能守土衛國。「民信」,就是老百姓相信你(諸侯、君主)。黨的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人民相信黨。人民相信黨,才會跟黨走,黨才能發揮領導作用。人民不相信黨,與黨離心離德,黨就不能生存下去,就要滅亡。毛澤東將黨的建設看成三大法寶的核心,這與孔子將「民信」看成治國理政的根本,是完全相通的。可見,毛澤東的三大法寶與孔子「足食足兵民信」的思想相通是顯而易見的。

  再次,看看孟子的「諸侯三寶」。《孟子·盡心下》中講:「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一書許多章節都能看出以「土地」為寶。《孟子·梁惠王上》提出「明君制民之產」。這個「產」最根本的是土地。所以,《孟子·滕文公上》中講民有恆產才有恆心,「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毛澤東對孟子以土地為寶的思想早就熟知於胸。早年毛澤東在《講堂錄》中曾寫道:「《孟子》七篇言王政之要,莫先于田裡樹畜。」「王道之極亦只衣帛食粟不飢不寒而已。」

  以「人民」為寶的民本思想更是貫穿於《孟子》全書。《孟子·梁惠王下》中講:「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離婁上》有一段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話:「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盡心下》提出了著名的「民貴君輕」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毛澤東高度重視「人間正道」;強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次引用「民貴君輕」之說。他對孟子的民本思想更是熟記於心。

  孟子所講的「政事」,就是治國理政的事情,就是要「尊賢使能,俊傑在位」,解決好土地與人民結合的問題。突出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處理好「民事不可緩」的問題。通過制定土地政策,不使土地閒置,也不讓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儘可能地發揮土地使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實現「使有菽粟如水火」的目標。儘可能地發揮民力、民心的作用,解決好人民的需求問題,使人民衣食有保障不為生存而擔憂。儘管黨的建設有著千差萬別的時代內容,但也是離不開土地和人民的。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總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經驗時指出:「黨開闢了人民政權的道路,因此也就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黨創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就學會了戰爭的藝術。」

  毛澤東的「三寶」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是在革命實踐中產生的,但從一般意義上說與孟子的「三寶」有相通之處,不能說沒有一點思想影響。統一戰線就是要「得人」,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廣交朋友,使我們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敵人越來越少,使革命力量形成「千千萬萬」之眾、「浩浩蕩蕩」之勢。這與孟子「三寶」中的「人民」這一寶是相通的。武裝鬥爭的主要參加者是農民,依託的是農民土地問題的解決,立足之處是根據地。這與孟子「三寶」中的「土地」這一寶是相通的。 「黨的建設」這一寶,與孟子以處理土地、人民問題為主要內容的「政事」這一寶更是相通的。

  最後,談談老子的「三寶」。老子也有「三寶」,《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的慈、儉、不為天下先,與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與孟子的土地、人民、政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主張是不一樣的,但仍有殊途同歸之處。老子的三寶對毛澤東的三寶,不像孔子足食、足兵、民信與孟子土地、人民、政事的影響那樣大、那樣直接,但影響也是有的。

  從毛澤東武裝鬥爭的角度認識「慈」:其一,對敵人是不能仁慈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其二,對人民和人民軍隊之間是必須講仁慈的,官兵一致、軍民一致,「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也許就是老子講的「慈,故能勇」吧。其三,國與國之間,要像老子說的,「不以兵強天下」,要和平相處;強兵是為了防衛;靠窮兵黷武,稱霸世界,是不會長久的。

  從毛澤東統一戰線的角度認識「不敢為天下先」:對同盟軍,能先讓一步,才能有統一;能獨立自主才能保持統一。黨的七大會議上,毛澤東談如何處理與國民黨的關係時,講了三條,「第一條,就是老子的哲學,叫做『不為天下先』。就是說,我們不打第一槍。第二條,就是《左傳》上講的『退避三舍』」。「第三條,是《禮記》上講的『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就是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從毛澤東黨的建設的角度認識「儉」:這個「儉」,就是儉樸、儉省;就是艱苦樸素、艱苦奮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為什麼如此強調艱苦奮鬥?因為成由儉敗由奢,因為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原研究員)

  閱讀連結

  毛澤東妙解「三大法寶」

  1939年夏,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將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等四校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校長成仿吾請毛澤東給師生做報告。當時,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大遷到抗日根據地去辦。出發在即,毛澤東發表即席講話。在演講過程中,他用古典小說《封神榜》裡的一個故事作比喻說,當年姜子牙下崑崙山,元始天尊送他杏黃旗、方天印、打神鞭等三樣法寶,姜子牙用這三樣法寶打敗了所有的敵人。今天,你們也要下山了,要去前線跟日本侵略者作戰,我也贈你們三個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卓誠摘編)

相關焦點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節目將通過豐富的舞臺藝術形式,展示中華服飾文化中體現的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情感與寄託。李思思 節目組供圖《衣尚中國》由主持人李思思首次擔綱製作人,節目中也由她作為發起人,邀請著名文化學者、頂級藝術家以及傳統服飾研究者、製作者、傳播者、愛好者、設計師、科研創造者、明星等各路「策演人」從新時代視角出發,運用新穎表達手法,對中華傳統服飾進行藝術性的轉化和傳播。
  • 羊肉火鍋的文化淵源
    羊肉火鍋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隆冬季節,幾個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面對滋味純香的火鍋羊肉,小酌兩杯,那可真是人間幸事。羊肉火鍋歷史悠久,大部分資料顯示是元世祖忽必烈創造的。其實不然,食羊肉,用火鍋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 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是什麼?
    「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績,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成績。」 摘自「紅色記憶:黨的建設――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上)」一文
  • 《問道》三大法寶逆天來襲 助你稱霸跨服試道
    ­  十年經典,百萬在線,《問道》戰鬥季火爆開啟,跨服試道引發中州熱血戰鬥狂潮,三大法寶逆天出世,閃耀中州大陸,更有海量活動傾情上線,百萬大禮拿到手軟。《問道》中州戰鬥季,等你前來參與!­  三大神器出世 中州戰力大革新­  《問道:西域迷情》推出物理系的神器「十二品蓮臺」。玩家物理攻擊有一定機率觸發破防30%的效果,同時攻擊必定命中。除了物理攻擊外,全新法傷神器「混沌鍾」震撼出世。裝備了「混沌鍾」的玩家,法術攻擊時有一定機率增加法術傷害,被攻擊的目標越少!同時,全新法寶「七寶秒樹」,賦予玩家強大的防禦能力!
  • 中華千古文明的發祥地域,有熊部落方國的歷史淵源
    有熊部落方國是中華千古文明的發祥地域。探討有熊國的歷史淵源,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發展史及中華文明的發展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農耕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氏族間為了掠奪財物,戰爭接連不斷。戰爭使弱小的氏族無法生存,迫使許多氏族走向聯合,遍布中華大地上的氏族逐漸形成了部落。爾後,部落又經過漫長歲月的整合,大約七八千年以前,以地域為主的部落方國相繼產生,有熊部落方國便是其中之一。中國考古學家鄭光教授在涿鹿三祖文化研討會發言時說,我們通過考古,證明黃帝時期不只是三個層次……黃帝時代已進入國家……據史書記載,與有熊國並存的部落方國有有娀、方雷、彤魚、夙沙、蜀山、補遂、九黎等。
  • 重估錢瘦鐵:在中華藝術宮看錢瘦鐵與石濤的筆墨淵源
    重估錢瘦鐵:在中華藝術宮看錢瘦鐵與石濤的筆墨淵源 了廬 2018-10-02 11:0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華四大姓氏是哪四姓?四大姓氏的始祖都是誰?
    說起姓氏我國在我國也是流行了數千年,至今我們都是沿用古代的姓氏法,甚至有些地區還在進行姓氏族人的祭拜活動,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一種風氣,對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有非常好的的作用,不過我們一般要說中華四大姓氏都是說趙錢孫李,其實這四個姓氏並不是中華四大姓,咱們今天要說的才是真正的中華四大姓。
  • 《問道》三大法寶逆天來襲 提升戰力助你稱霸跨服試道
    十年經典,百萬在線,《問道》戰鬥季火爆開啟,跨服試道引發中州熱血戰鬥狂潮,三大法寶逆天出世,閃耀中州大陸,更有海量活動傾情上線,百萬大禮拿到手軟。《問道》中州戰鬥季,等你前來參與!【圖片2:荒涼戰場】  三大神器出世 中州戰力大革新  《問道:西域迷情》推出物理系的神器
  • 三大法寶助您遠離心梗危機!
    夏季心梗發作前有三大隱秘症狀,極易被混淆!1出汗暗藏心梗危機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有一種出汗,卻是心梗發作前的隱秘症狀!這種危險的出汗多伴有其它症狀,比如胸口疼憋得晃、脈搏跳動快、眩暈、虛弱無力、血壓下降等身體不適的表現。除此之外,正常的生理出汗是為了排熱,這時觸摸皮膚一定是熱的。如果觸摸皮膚發現特別冷,出冷汗,就要警惕心梗危機了!
  • 益陽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成立
    本網訊(記者 譚紹軍 孫殉華)11月1日,益陽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代表大會在湖南城市學院隆重舉行,老同志陳恆祥等到會祝賀。益陽市中華文化促進會是由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管、市民政局核准註冊登記的文化類非營利社會公益組織,由市內熱衷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個人和單位自願組成,旨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整理益陽地域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聯絡社會各界,組織各種特色鮮明的文化主題活動,為進一步繁榮益陽地方文化貢獻力量。
  • 中華文化快車: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互動之旅
    原標題:中華文化快車: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互動之旅   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北京心靈呼喚殘疾人藝術團赴臺灣進行交流演出。  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一次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之旅  藝術團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竹清華大學、彰化員林演藝廳等地成功舉辦了文藝演出。
  • 「和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中國人的根與魂
    尤其是量子科技的發展,其中「量子糾纏」理論,使人們認識了諸如「物質是具有意識的」和「意識就是一種物質」等的理論,其實這些觀念早就點滴存在於中華文化裡。有別於傳統教科書裡西方式的「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重溫和咀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會發現另一的「人類發展史」甚至是「宇宙萬物的基礎理論」,而現代科學的發展,又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中華文明具有更嚴謹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 佛教與臘八節的淵源,佛祖成道日,說說臘八粥與佛祖食乳糜
    不知道何時,現在人對於任何傳統節日和習俗的關注點,只剩下「飲食」這一塊了,此實為節日文化的悲哀。對於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多是與民族信仰、宗教或歷史人物事件等聯繫在一起的;加之人們在這些時節中留下的習俗,就形成了完整的節日文化。所以每遇時節,拋卻飲食,你知道的文化底蘊又有多少呢?
  • 當華裔青少年遇見中華傳統文化
    花這麼多功夫讓他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是希望無論將來他們到哪個國家生活,都能記得自己的故鄉,聽得懂鄉音,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 中文學校是中華文化傳播重要課堂 除了家庭這個課堂外,中文學校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和傳播的重要課堂。數據顯示,目前海外各類中文學校約2萬所,在校生達數百萬人。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一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在齊魯理工學院授牌
    ,齊魯理工學院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所所長高尚舉教授等出席會議。  研究會副秘書長兼組織聯絡部部長張興華教授宣讀了《山東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學研究會關於成立中華文化研究中心的決定》,宣布了山東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學研究會中華文化研究中心首聘顧問和研究中心負責人及秘書處成員名單。範躍進會長向齊魯理工學院授牌,向常翠鳴校長、傅永聚教授頒發研究會「發展貢獻獎」獎章和中華文化研究中心首聘顧問聘書。
  • 一文詳解:中華田園犬與唐狗的歷史淵源
    一條來自中華田園犬中的大黃在CKU全犬種冠軍展--深圳站一路披荊斬棘,勇奪BIS4佳績這是中國本土犬種一個裡程碑中華田園犬有了一個炫酷的名字:中國唐狗哇塞!土狗終於被正名了!那麼中華田園犬真的改名為「唐狗」嗎?
  • 四級法寶詳解 《夢幻西遊》新門派法寶介紹
    法寶佩帶說明:1、等級≥120的玩家,可佩帶第4個法寶;2、4級法寶只能佩帶一個;3、等級≥120的玩家才能佩帶4級法寶;4、其他規則遵循原有法寶佩帶規則。
  • 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淵源考——西涼樂舞的遺存
    五涼時期,涼州成了「中西音樂文化的大熔爐」。前涼張氏政權時期,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士族文人紛紛逃難來到涼州居住。這些移民的到來,同時給涼州帶來了中原地區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漢、魏舊曲。前涼時期,音樂發達。前涼張駿墓中就葬有樂器,由後涼時期的盜墓事件可知,《太平御覽》記載:「後涼鹹寧二年,有盜發張駿墓,盜得白玉尊、紫玉簫。」
  • 從長江黃河「雙聯體」看中華民族文化基因
    而對這樣的江河,我們有傳承文化基因、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文化精神的歷史責任。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文化自信做出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系列重要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