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王先生最近多部位長疹子,晚上癢得難以入睡,到醫院就診,當作「溼疹」治療,卻經久不愈。檢查身體時發現若干部位長有疥瘡結節,鏡檢後確診是疥瘡。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方銳華介紹,疥瘡是由疥蟲寄生於人的皮膚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皮膚病,通過密切接觸,包括性接觸、握手、共用被服等而傳染。長疥瘡者有的在指縫中可見丘疹、丘皰疹或結節,這是疥瘡患者最典型的特點。男性患者腋下、包皮、陰囊、龜頭等處常見,女性患者乳房下、外陰部、腋窩等是常被牽連的部位。
為何疥瘡病人易誤診呢?
方銳華介紹說,因為疥瘡最初的症狀跟溼疹一樣,也是體表長疹子。患者用手去撓瘙癢部位,易導致皮膚表面破損結痂。此時,光憑肉眼看,與溼疹、異位性皮炎、丘疹性蕁麻疹等十分相似。此時要確診,必須結合病人的病史並在患者的皮疹處找到疥蟲。
疥蟲蟲體直徑小於半毫米,肉眼看不清,但在顯微鏡下一目了然。花較少費用即可做疥蟲鏡檢,實驗室技師會從患者身體多部位取材,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有時要檢查好幾個部位,費時半小時以上才找到疥蟲。
方銳華說,疥瘡不難治,但過程有講究。患病後,成人一般塗10%硫黃膏(小兒用5%),每日除頭面外,頸部以下塗藥兩次。無論有無皮疹,須全身搽遍,特別不要遺漏指(趾)縫間、兩腋、乳房下及外生殖部位等皮膚薄嫩處。洗澡後,重新搽藥,連搽三天,一般可痊癒。
疥瘡的傳染性很強,握手、擁抱等日常接觸均可傳染,故須認真預防。
疥瘡患者應及早隔離及治療。患者治療時所換下的衣服、被褥均要立即煮沸殺蟲消毒,不便煮的要用熱開水燙洗或烈日曝曬,或將衣物放在密封箱一個星期,達到餓死疥蟲的目的。
(《羊城晚》8.2 陳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