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星球第383條推送
縣城風味|本地攻略|人情味小店|餐廳指南
「國民女神」老乾媽這兩天廣受關注,星球編輯部裡討論著新聞漸漸走偏到:
「我覺得老乾媽不好吃。」
「我不喜歡吃辣椒醬,還是喜歡新鮮的。」
「好吃的辣椒醬還是好吃的,不過能吃新鮮的肯定是好的。」
「你又不能吃辣,說個P。」
「哇哦,湖南人說江西人不能吃辣,打起來!」
……
昨天在微信群裡辣了一下午,讓阿球決定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辣」。
圖裡的辣味美食你一定吃過一種以上
大學的時候宿舍搞過無聊的吃辣大會,滿頭大汗還是嘴硬說我可以,不覺得辣
雖然有言論說,辣味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是味蕾被辣椒素刺激到而產生的一種灼痛感。
但這種讓人上癮的爽感還是讓中國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嗜辣人群。
不過吃辣的人越多,紛爭也就越多,關於哪個地方最能吃辣的「唇槍舌戰」在網際網路這個戰場每日不停歇。
川渝抱著手臂站在一邊,已然成了中國辣的代言人;
湘辣異軍突起,佔據外賣小炒品類的頭牌;
貴州和江西不爭不搶,但內心覺得自己是第一;
試圖添一把火的雲南拿出了涮涮辣、海南則掏出了黃辣椒醬……
最近在看一部新的紀錄片,《辣子曰》,聚集雲南、湖南、陝西、四川,四地大拿比技藝,論道行,講門道。
四地大拿隔空喊話,火花四射讓人忍不住哇哦出聲:
「雲南的這個辣就只為了辣而辣,沒有辦法去理解跟接受。」
「真正辣的菜其實在湖南和貴州。」
「辣椒是湘菜之魂,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川菜就是吃的調料味。」
……
雖然暫時只出了3集,但已經足夠讓阿球對各地的辣椒文化說一聲牛掰。
中國最野的風味原產地
非雲南莫屬
@《風味原產地·雲南》
關注尋味時間比較久的朋友,肯定知道阿球對雲南的極端熱愛。
絕佳的生態環境讓這裡擁有許多自然特別的饋贈,陳曉卿團隊也來這裡拍了《風味原產地》,
諸多第一次見到的食材、第一次見到的做法讓人心馳神往。
大靜
而在吃辣方面,雲南人也有自己的哲學。
辣度超高的德宏涮涮辣、老品種小米辣、紅河的那刀辣、皺皮椒、小雀辣、丘北辣椒、昆明的螺絲辣……
鮮炒、磨麵、醃製……配肉、配水果、配花……每個地域甚至每個壩子都有自己的偏好,走的地方越多,吃到的花樣越多。
/辣子炒菌菇/
樂作Lezuo
進入雨季,雲南的各大山頭又熱鬧了起來。
走進菜市場,單價上千的松露,貴氣的松茸、乾巴菌、羊肚菌,或者價格親民的牛肝菌、青頭菌,還有其他雜菌都擺在地上賣。
而和菌類最適配的辣椒當屬雲南特有的皺皮椒,
要選小個頭的,生的時候掰開能聞到衝腦的辣味,炒熟後則有軟糯口感。
不會掩蓋菌子的香氣,嘴裡隱隱發熱,但又不會灼痛,
謎一樣的上癮,光碟後依舊意猶未盡。
芒市·傣族特色
想見證更多稀奇古怪的食材、做法,
位於邊境、多民族混居的芒市,是個不錯的目的地。
市場上賣200一斤的螞蟻蛋是傣族黑暗料理的隱藏王者
難以名狀的口感、一劍封喉的霸道口味,腸胃不好的還是避著它走
食材多樣,讓雲南人最懂得不時不食。炎熱的天氣,讓傣族人熱愛以酸辣開胃解暑。
用應季食材做菜、抬著竹篾桌上菜是傣族人的美食儀式感。
/幹醃菜西瓜湯/
雲南美食太多太多,有一部分原因也在於雲南人敢於創新。
紀錄片裡一道幹醃菜西瓜湯驚掉了阿球的下巴。
西瓜瓤、幹醃菜、大芫荽……拍扁的德宏涮涮辣是美味靈魂,它是目前國內辣度最高的辣椒。
把辣椒拍扁出破口,吃的時候提著柄輕輕地在湯汁中涮幾下,辣味就足以辣倒一片。
混搭的組合一上桌看起來有些難以形容,但喝一口,複合的美味在30多度的炎夏極其開胃。
/撇撒/
說起傣族特色,聲名在外的黑暗料理,撇撒,不得不提。
最常吃的牛肉撇撒,鮮牛肉剁成肉醬、加入韭菜碎、馬蹄碎、香蓼末、鹽、辣椒麵拌勻,再撒上芫荽和小米椒碎。
苦腸裡的汁液擠出來,再加工,成最關鍵的調味汁水,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入口苦,回味甜,而且清熱解暑。
撒撇還有生熟之分,熟吃配上煮熟的牛腱子肉、牛肚絲、包白菜、茼蒿、米線,變身成為苦辣涼米線。
不能少的還有搭配上桌的一顆涮涮辣,在撒撇汁水裡涮涮,辣味衝腦讓人慾罷不能。
/水果配辣椒/
雖然各式水果繁多,但熟透的水果似乎在雲南的夏天沒有那麼受歡迎。
沒有熟透的芒果、羊奶果在炎夏是人氣Top,切絲和辣椒一起涼拌,或者直接蘸辣椒麵生嚼,入口那叫一個酸爽勁爆。
滿嘴爆出的汁水混著口水找回丟失的食慾。
水果還能和辣椒一起做舂菜,傣家人有句俗話:「舂筒不響,吃飯不香」,
阿球去年年末去西雙版納就已經見識到了傣族人對「舂」菜的喜愛,
舂雞腳、舂木瓜、舂茄子、舂鮮魚、舂涼粉……小米辣的加入讓它辣的香、辣的爽。
四川
只知道麻辣可真是大錯特錯
說起吃辣,中國名聲最大的當屬川渝。
但樹大招風,過於響亮的名聲也讓川菜有了許多偏見。
「川菜太油」
「給我感覺就是吃調料」
「紅油太多的話,這個菜上不了檔次」
但在川菜大師彭子瑜先生的帶領下,你我都會知道川菜其實不只是狹義認知裡的麻辣。
@《味裡故鄉》
讓它迅速成長為中國吃辣江湖的Top,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川菜的味型多變。
光基礎味型就有24種之多。由此衍生出來的口味也就千變萬化。
用泡辣椒做魚香味、糊辣椒做糊辣味、郫縣豆瓣做家常味、紅油做酸辣味、加上其他調料做怪味……
不管過程中要加多少的辣椒和花椒,都不只是為了製造麻辣刺激,更多的是為了突出這道菜勾魂攝魄的香。
看似平平無奇的麻婆豆腐卻擁有麻、辣、燙、嫩、酥、香、鮮的複雜口感。
麻辣味型的代表名菜,水煮牛肉,最基礎但也最難的要求是吃第一口要先誇它香。
除了基礎的牛肉香,還專門選用香味突出的配菜,比如蒜苗、芹菜。
起關鍵作用的刀口辣椒,手工剁,讓香氣一點點濃鬱,熱油一嗆,讓人著迷的糊香就誕生。
風靡夏季夜宵攤的滷煮小龍蝦,做法源於盱眙十三香小龍蝦,入川之後,增加了花椒和辣椒的比例。
龍蝦放入特製的湯料裡浸滷,蝦黃融入湯汁,花椒、辣椒和獨特香料之味也深入蝦肉,完成上桌,麻辣鮮香,吃起來嘴巴辣得直呵氣,胃裡卻不難受。
在四川家庭常見兩個罈子,一個用來做泡菜,一個用來做醬,做菜燒湯的時候都會撈一點出來做調料。
而泡辣椒、豆瓣醬也展示了四川人對辣的偏愛和再造自然的能力。每家醃製手法不同,也就有了百菜百味的無法企及的境界。
湖南
辣椒勾了湘菜的魂
辣風吹戰鼓擂,湖南人民誰怕誰。
走進湘菜館子,似乎每道菜都無辣不歡,
青辣椒、紅辣椒、幹辣椒、辣椒粉、辣椒油、剁辣椒……家族成員全體上陣,打出一片紅彤彤的天地。也讓湘菜的名號這幾年越來越響亮。
如果說川菜的獨樹一幟,豆瓣醬功不可沒,那湘菜的異軍突起,離不開的就是剁辣椒。
擁有上千年的歷史,3個辣度的辣椒分開來做,切碎全看手上功夫,讓菜刀踏上節奏,辣椒剁到大小均勻。
調好味放到罈子裡常溫發酵,吃麵條、吃稀飯、吃餃子……配上剁辣椒,辣口不辣心,是湖南人離不開的絕味。
名氣極大的剁椒魚頭也成了許多外來遊客的摯愛。
土家人的辣子菜
土家人最愛吃辣子菜,也有「無辣不歡」、「無菜不辣」、「辣椒當鹽」的說法。
走進土家菜館,幾乎每道菜都偏辣,吃的人辣得叫、辣得跳、辣得嘴巴冒火、辣得滿頭冒汗。
過年時會吃的土司大年菜,據說誕生於明代,
黃貢椒、青尖椒、小米辣、尖紅椒、印度辣椒、燈籠椒、衡東辣椒、皺皮辣椒……選五六種辣椒拖底,和葷素食材合成一鍋熬煮,香辣入味。圍在一起吃別有氣氛。
在餐桌上現場炒給你看的貓兒山小黃牛肉,
美味靈魂是燒椒醬,在平底鍋上炒的焦焦的,帶有一點點的糊香,讓嫩嫩的牛肉香更加凸顯。
淋一圈米酒讓嘴裡沒有半點怪味。
陝西
辣而不暴、香氣逼人
西安人對辣的理解離不了一碗油潑辣子,就連西安著名美食博主@老妖帶你吃西安也不例外。
在灑金橋,涼皮、油潑麵、蒸餃……每家店主營美食都不同,但少不了都得備上油潑辣子。
再寡淡的食物經由辣子一點撥就食之有味。不能吃辣的人也能輕輕鬆鬆感受它的美好。
產於關中八百裡秦川的「椒中之王」秦椒是美味的基礎。辣味不重,香味突出。
曬乾烘焙後的秦椒磨成辣子面,再加上鹽、芝麻、胡椒等進行調味,八九成熱的菜籽油邊倒邊攪直到油沒過辣子面,配上陳醋,香辣撲鼻的油潑辣子就完成。
過於香讓陝西人能直接用它下饃、下鍋盔,也就誕生了「油潑辣子廢饃得很「這句話。
紀錄片:《辣子曰》
觀看平臺:愛奇藝
今日討論
你最愛的辣味美食是什麼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