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無國界!中國「天眼」面向世界,交流合作是發展正道

2021-01-08 手機中國網

中國網評論員牛慧穎

今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2020年1月11日,FAST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截至2020年11月,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中國天眼」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40餘篇。而隨著2020年12月初,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坍塌,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此前,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中國天眼」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

「天眼」總工程師王啟明表示,中國願意與世界分享「天眼」,因為天文研究不分國界。雖然這個望遠鏡是中國科學家攻堅克難,從預研開始算起共花費26年時間才建成的,但中國卻不會固步自封、秘而不宣,而是將FAST向世界開放,讓全人類共同探索宇宙奧秘,這彰顯了中國的大國胸襟和大國風範。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也積極加強與多方的聯繫,同其他各國合作推進病毒檢測、疫病防治、疫苗研發等,積極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學者也愈發成為國際科研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10年到2020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中國產」論文數量,佔比從1.5%上升到11%,這證明中國在國際科技舞臺上擁有更多話語權。此外,中國還積極向世界分享中國的北鬥衛星發展成果,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舉辦的高交會、智博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無一不顯示出中國在科技領域與外界深化交流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誠意和決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是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進行的。去年年底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樣品備受各方關注,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不過遺憾的是,美國自2011年開始,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中國同行開展任何合作交流項目,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

科學無國界,合作無遠近。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都應以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終目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所言,「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中國會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

古有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今有「中國天眼」助世界看宇宙。未來,「中國天眼」將作為「世界巨眼」,FAST將以Faster的加速度,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為人類認識宇宙、探索外太空奧秘作出中國貢獻。

相關焦點

  • 【CIDGA】李小雲教授率學院團隊赴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交流中非農業合作
    2020年9月7日下午,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率學院團隊赴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就中非農業合作進行交流座談
  • 文化交流無國界 愛上中文愛中國
    就在不久前結束的第三屆「外教社杯」長三角區域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江蘇省賽中,魯孟謙和其他兩位中國同學團隊獲得了江蘇賽高職組特等獎。雖然中外有別,但三位學生交流起來毫無困難,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大家都能自如掌握,最後呈現的出作品也是由各種語言組成,團隊成員除了收穫比賽榮譽,還碰撞出了不同文化交流之間的火花。
  • 中國「天眼」成全球唯一,會對各國開放嗎?
    隨著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開始退出太空探索領域,中國天眼開始受到外媒關注,並被寄予了全球探測外太空的重要希望。日前,外媒報導,中國天眼將從明年向世界開放。中國「天眼」成世界唯一,基於天眼的研究成《自然》年度十大發現之一據法媒12月15日報導,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發生坍塌事故,引發世界天文探索領域的震動,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射電天文學領域內唯一重要工具。
  • 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薛曉林:健康無國界 命運共相連
    中國醫院協會是中國醫院的行業組織,目前有分支機構43個,有三千多家單位會員,萬餘名個人會員。2016年起,中國醫院協會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指導下,推動開展中國國內醫療機構與各相關國家和地區醫院開展務實合作,搭建「醫院合作聯盟」。其中,2018年5月18日在中國北京發起成立上合組織醫院合作聯盟。
  • 開眼看世界,愛心無國界
    志願者們在地圖上指出自己家鄉的位置,孩子們稚嫩的眼中滿是憧憬,世界地圖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他們探索世界的大門。 中國志願者們細心地為孩子們講解各國的名稱。孩子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中國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海南,而有的留學生志願者們的家鄉位於大洋彼岸,這跨越萬水千山的相遇,不僅是珍貴的緣分,更是跨越國界的愛。
  • 科學沒有國界誰的名言 科學無國界誰說的
    「科學沒有國界」是巴甫洛夫說的,全句為「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這句名言充分表達了一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也因此成為了一句不朽的愛國名言。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也是傳統心理學領域之外而對心理學發展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取得的開拓性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他是俄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 「中國天眼」將於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2020年1月11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檢修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了解到,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
  • 「天眼」牌香菸什麼鬼?網友:難道和「中國天眼」聯名了?
    「天眼」牌香菸什麼鬼?網友:難道和「中國天眼」聯名了?該香菸生產企業自稱「致敬科學精神」,但一支香菸的商標竟然能扯到宇宙星辰、科學精神,這跨界未免也太過遙遠,著實讓人不能信服。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街頭隨機採訪,很多貴陽市民認為從外包裝上看,該款香菸與位於貴州省平塘縣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有關,因為該望遠鏡常被人稱為「中國天眼」。
  • 星辰大海,才是它的徵途——「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姜鵬認為,通過國家驗收意味著「中國天眼」完成了工程師和科學家之間的交接棒,「火力全開」投入科學觀測,接下來兩三年內將有一系列重要科學產出,同時進一步穩定望遠鏡的性能。  古人感嘆,天邊眼力破萬裡;而今,「天眼」的眼力破億光年。它靜若處子,除了反射面變形時上千個液壓促動器一齊低吼,幾乎不會動。
  • 雲南打造中國面向「兩亞」跨境物流中心
    雲南省商務廳副廳長孫燕27日在昆明表示,力爭將雲南打造成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印度洋的跨境物流中心,到2020年,全省物流產業增加值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雲南地處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結合部,近年來,雲南與南亞及東南亞交通網建設不斷提速。中越鐵路(泛亞鐵路東線)境內段已全線建成通車,中老鐵路(泛亞鐵路中線)已開工建設。
  • 「藝術無國界,包容不隔離」 第二屆星空藝術節線上開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中國首個以包容性藝術為發展方向的非營利藝術節——第二屆星空藝術節近日在線上開幕,將持續到8月8日結束。本屆藝術節由廈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主辦,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承辦,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會等單位協辦。
  • 《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
    (二)推動技術進步七、加強國際交流與三方合作(一)開展國際交流和三方合作的總體立場(二)深化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八、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展望(一)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 科學證明「音樂無國界」是真的
    《科學》周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分析了音樂如何通行於世界各地,儘管它在各個文化內部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論文第一作者薩姆·梅爾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種類的音樂,不過這意味著當你放眼全局時會發現,社會的音樂行為十分相似。」
  • 「熊貓亦藝術、保護無國界:大熊貓全球藝術巡展」北京站開幕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為本次全球巡展提供協辦支持,同時推動開發署「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動物大使」-- 一對雙胞胎大熊貓的全球徵名及熊貓使者全球招募活動。 本次全球藝術巡展以「熊貓亦藝術、保護無國界」為主題,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地藝術家創作的熊貓藝術作品。此前巡展已經在韓國與香港成功展出,並將於6月在日本東京展出,終點站展覽將於7月在成都舉辦。
  • 《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發布
    (一)提高治理能力(二)推動技術進步七、加強國際交流與三方合作(一)開展國際交流和三方合作的總體立場(二)深化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八、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展望(一)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三)提升國際發展合作能力和水平結束語
  • 全面開放新格局下—「博鰲國際美食文化論壇」助力中國餐飲行業...
    與以往的美食論壇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通過中華美食文化的多個側面,來感受「美食無國界 綠色好食材」帶來的源自中國城市的特色美食和文化自信;不僅令人見識到中國特色好食材以及與綠色健康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參會嘉賓、參展企業感受到了,一個在全面開放新格局下的——海南,正在以國際化視野傳承推廣中華飲食文化。
  • 轉發|中國科協 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
    強調要建立導向性評估體系,將學會創新發展成效和規範管理情況作為重要評估指標,支持建設一批在學術引領、智庫支撐、科學普及、產學融合、國際化發展等業務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單項冠軍」,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學會,實現學會發展「高位起跳」。《意見》體現出中國特色科技社會組織的鮮明特徵。
  • 《自然》預測2019年重大科學事件:「天眼」遠眺
    資料圖: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和世界級射電天文研究中心。中新社發 劉朝榮 攝  「天眼」睜大眼睛遠眺  《自然》預測2019年重大科學事件  新年的鐘聲即將響起,在此辭舊迎新之際,除了埋頭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回味一下往事的喜樂,也應該抬頭展望一下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梳理了2019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
  • 美國天眼塌了,尋找外星人,只能靠中國天眼,為何霍金生前阻止?
    佛羅裡達航天研究所所長告訴《科學雜誌》稱,周一美國東部時間上午2:45發生事故時,所幸當時設施已經關閉,沒有人受傷。如果事故發生在白天,可能會造成重大傷亡,因為有工作人員在現場工作。它為什麼會突然倒塌呢?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它建造於1963年,坐落在美國的波多黎各,它在我國天眼2016年7月建成之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