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的圍棋高手李世石在與谷歌Alpha Go的「人機大戰」中連續落敗,激起了一些對人工智慧持消極態度的人的深深擔憂。有人甚至喊出,人類已經被不斷「進化」的人工智慧逼到「牆角」,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終結(史蒂芬·威廉·霍金語)。
聽到這些,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些科幻影片中令人心驚膽寒的情景,譬如《我,機器人》中,人類與機器人爆發矛盾,《復仇者聯盟:奧創戰記》中,高級智能生命體「奧創」差點毀滅人類社會等等。
「進化」真是可怕的嗎?就現實而言,目前人工智慧距離人腦水平仍然相當遙遠,活在當下的多數人完全不必為幾十年後的威脅而擔心,相反卻更應該關心人類的技術應當如何「進化」到更高的水平,好更加愜意地享受現代生活。比方說,想想今後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大白」,不就挺好的嗎?
不過,今天我們在這裡不談「大白」,而是談談一個更加現實、與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的問題——未來空氣淨化器會不會「進化」得更好?
目光短淺的空氣淨化器行業從業者
在談到空氣淨化器的「進化」之前,有必要說一說這個行業的現狀或者說是亂象,來探討一下這個行業從業者的目光到底短在何處。
短板一:規模龐大,生態卻很混亂。根據有關調研機構的預測數據,未來5年到10年,空氣淨化器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大的蛋糕,諸多企業才趨之若鶩,不管是賣空調的還是做電飯煲的,統統都加入了這片戰場。僅2014年這一年,空氣淨化器市場就新增品牌近200個,致使相關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差強人意。
短板二:技術陳舊,只顧炒作噱頭。中國空氣淨化器的產業歷史並不長,真正起步始於2003年的「非典」,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特別是最近幾年受霧霾的影響,產業才進入發展高峰。然而空氣淨化器的技術其實並不複雜,大多數廠家使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陳舊技術,一些附加的功能技術也多以噱頭吸引消費者。至於效果如何,消費者其實並沒有切身感受。
短板三:惡性營銷,行業亂象叢生。在營銷層面,整個空氣淨化器行業存在較為嚴重的產品認證亂、標註數據亂、文字宣傳亂、設計缺陷、標價虛高等問題,讓消費者在選購時眼花繚亂,買回家後大跌眼鏡。
短板四:技術落後,價格卻很高昂。有專家表示,依靠目前的技術設計生產的室內空氣淨化器,其「本真」成本大都在千元左右。那些售價萬元甚至幾萬元的產品,和千元產品用起來效果其實差不了多少。
隨著霧霾天氣的不斷增多,空氣淨化器漸漸成為中國千家萬戶的必需品,如果空氣汙染的問題不解決,其市場在未來還將繼續擴大。然而空氣淨化器市場上種種「亂象」的存在,總給人一種相關企業為了謀利,從來不考慮整個行業發展前景的印象。甚至還有一些「後起之秀」的新品牌,乾脆抱著「賺一筆就跑」的想法,以致有媒體為該行業扣上了一頂「七宗罪」的帽子。
本來大有前景的一片市場被折騰成這個樣子,用「目光短淺」來形容相關廠家還真不為過。
空氣淨化器「進化」遭遇瓶頸?
面對眼前這些尷尬的現狀,空氣淨化器發展真遇到瓶頸了嗎?
也不盡然,因為已經有這樣一款空氣淨化器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首先,它不是直接「立在」坊間裡的,而是掛在牆上或窗戶上,用戶甚至還可以將它安裝在天花板上。看到圖中的紅圈部分了嗎?
是的,它是這樣安裝的↓↓↓
當然也可以像下圖這樣安裝在窗戶上,甚至是天花板上,只不過後者的產品外型會有所區別。
當看到這樣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產品時,您是否覺得眼前一亮?
這是空氣淨化器嗎?這不是空調嗎?那就告訴你,這的的確確是一款空氣淨化器類產品,只不過它的名字叫「智能空氣管家」。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可以把室外受到汙染的空氣過濾成乾淨新鮮的空氣輸送到室內,再將室內汙濁的空氣排到室外。
是不是顯得很高大上?其實它的本事遠不止這些,還包括有以下幾點——
五層過濾:優質濾網實現歐標H12過濾效果,PM2.5去除率高達99%。
全熱交換,恆溫恆溼:不因新風引入而溫度發生變化,不因空氣處理而影響室內溫度變化,「雙恆」模式保障消費者一份無慮的舒適。
實時檢測,智能調控:無需複雜即能實現室內空氣最佳質量,空氣管家實時檢測PM2.5、二氧化碳和室溫數據,直接自動調控設備智能運轉,液晶屏幕與移動端程序實時同步顯示,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都可以實時看到家裡的空氣品質情況。
簡單說,這款「智能空氣管家」已經從1.0版的空氣淨化器進化到了2.0版本,通過「新風淨化」克服了之前所有淨化器都無法提供新鮮空氣的弊端。
除此以外,目前市面上主流空氣淨化器所使用的PM2.5傳感器,大部分都是基於紅外線技術,只能顯示局部情況。而「智能空氣管家」採用的是雷射傳感器,可以提供實時數字顯示,而且還配備二氧化碳傳感器,能實時監控二氧化碳濃度。其內建的智能處理器,還可以根據實時的空氣品質,自動控制淨化效率和新風開啟。另外在今天的移動互聯時代,用戶通過手機APP就可以預約定時及遙控機器,非常便利。
要想通過空氣淨化器來解決室內空氣品質問題,那麼真正意義上的好機器,除了需要過濾霧霾粉塵、VOC、甲醛、消除空氣異味之外,還必須帶來活力氧氣,讓用戶不再置身於「死空氣」的循環中。
怪不得生產它的廠家對這款產品頗有底氣:有霧霾無法開窗,但人無氧氣不能生存,唯有「新風淨化」,才能給予用戶在霧霾環境下的永久生存之道。
在2015全國網際網路+與空氣淨化器產業發展大會上,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對空氣淨化器行業未來的發展做了展望。他表示,空氣淨化器行業正在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個新行業和新產業,未來網際網路與空氣淨化器怎麼「+」?第一,是加感知空氣品質傳感器;第二,是更換和清理濾材的警示系統;第三,是遠程監測與控制系統;第四,是室內空氣品質大數據系統;第五,是空氣品質管家和家居智能化。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前面所介紹的「智能空氣管家」,是不是已經接近甚至實現了業內專家所說的這些標準?
看過「智能空氣管家」的表現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在充滿亂象的空氣淨化器行業,也已經有一些頗具遠見的企業搶先一步走在了「進化」的道路上。至於那些不思進取,純粹想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上賺上一筆快錢的廠家,未來必將走進死胡同。
但是問題又來了:「進化」後的空氣淨化器,還會繼續叫空氣淨化器嗎?會不會像上面那款產品一樣,要把名字改成「空氣智能管家」呢?呵呵,如果您真的這麼想知道它的全稱,那就叫它「樂萊特斯智能空氣管家」吧。目前該產品正在京東開展眾籌,對其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通過下面的連結一睹廬山真面目,或者直接參與眾籌。
樂萊特斯智能空氣管家京東眾籌頁面:
http://m.z.jd.com/project/details/31510.html
終極「進化」須從供給側發力
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總 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說得簡單一些,以後消費者買優質產品不必再「海淘」,國內就能提供。當前許多消費者不辭辛苦遠隔重洋到國外海淘——比如買馬桶蓋要到日本,買牛奶要到澳大利亞——這不就是因為國內的同類產品無法滿足用戶需求麼?不就是因為供給端提供的商品出了問題,只有數量,沒有質量麼?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也給中國的企業敲響了警鐘。不把「供給側」這個詞放在心上,企業就不會去誠心做產品,譬如空氣淨化器市場充斥的種種「亂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談起企業如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國政協委員、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關鍵是能提供真正高品質、有效率的產品,引領和滿足市場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美克投資集團董事長馮東明也認為,中國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有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中國企業要沉下心來,發力創新,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有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對於空氣淨化器行業來說同樣如此。說白了,還是要從產品的創新上下功夫,把用戶的需求摸透,以工匠精神用心做好產品,這樣空氣淨化器行業才能得到終極「進化」,相關企業才能更好地分享空氣淨化器市場這塊碩大的蛋糕,消費者也才能享受到更加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