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出現,對於傳統醫療不啻為一場變革。
隨著區塊鏈行業的逐漸降溫和冷靜,對於區塊鏈本身技術下沉後的應用場景,人們有了更多的探索。目前,區塊鏈在金融、物聯網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日益緊密,但是在醫療大健康行業,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仍在開發。
2018年4月份,國內區塊鏈創業項目醫互保宣布與新加坡LifeBanker基金會就「區塊鏈普惠醫療保障項目」達成戰略合作。在健康保障領域,醫互保將成為LifeBanker亞太區首家合作夥伴,雙方共同推進區塊鏈普惠醫療保障業務該區域的開拓,助力「區塊鏈健康金融」的落地。醫互保創始人李俊明將擔任LifeBanker亞太區顧問。
區塊鏈究竟會為醫療帶來什麼本質性的突破?LifeBanker所建立的底層鏈又是如何利用利用區塊鏈技術改革醫療的呢?為此,博鏈財經(InvestVane)對醫互保創始人李俊明進行了獨家專訪。
李俊明是一位連續創業者,2017年2月份,一篇文章名為《我在百度醫療事業部的209天》被多家知名媒體轉載,該文章作者正是李俊明,文章詳細闡述了百度醫療事業部被裁撤的前因後果,李俊明也藉此機會被公眾熟知。
早在加入百度之前,李俊明已經有過7年的創業經驗,自百度離職後,李俊明便開展了自己又一個項目法蘭醫療。2017年年初,精準把握到區塊鏈與醫療行業有巨大發展前景,且具備獨特結合之處的他,組建了醫互保團隊,專注用區塊鏈技術解決醫療難題。
2018年開年,區塊鏈大浪襲來,兩會期間醫療行業的利好頻出,事實證明,李俊明的判斷是正確的。在他看來,目前國內的醫療行業有三大難題。
第一,發病率持續上升,並且向年輕化發展,特別是重大疾病的發病率。我們以前可以看到癌症,平均年齡大概是45歲左右,但是最近幾年的數據持續的年輕化。甚至平均年齡已經達到35歲了。預計在2025年,癌症患者將增加一半。
第二,醫療支出連年增加,核心原因是由老齡化,醫療的器械越來越貴。據了解全球醫療健康的開支佔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8.5%增長到2014年的9.9%,未來還將持續增長。低收入國家的醫療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上升更快。
第三,看病難,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整個醫療行業資源的稀缺。特別是核心醫療資源稀缺,例如三甲醫院門庭若市,小的醫院門可羅雀。
作為最早接觸網際網路+醫療的李俊明來說,網際網路對於醫療行業的改變僅僅流於表面,醫療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
如今的人們關注健康,但是不願意為健康買單。李俊明說「只有生病的人才知道什麼是健康」。這就意味著,對於潛在患病人群,他們對於健康的關注度遠遠不夠,等到疾病來臨,醫療的問題就會集中爆發,這一點對於現在的網際網路來說是一個近乎盲區的存在,網際網路可以將看病過程以及方式儘量簡化,卻不能改變去看病的既成事實。
基於這些痛點,LifeBanker的底層鏈應運而生。在李俊明的規劃中:LifeBanker將是基於醫療大健康的底層鏈技術。而包括醫互保等在內的一批應用將會建立在底層鏈基礎上服務醫療大健康。
除了醫互保為代表的醫療保險外,LifeBanker上的應用還會有健康錢包、健康銀行、健康數據交易所等。李俊明介紹,利用區塊鏈的模式,LifeBanker可以通過Token形式來串聯用戶(患者)、醫院、醫生、第三方服務(保險、健康服務等)等,使得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相比網際網路,區塊鏈對醫療行業的改革則更加深入和觸達底層。李俊明認為區塊鏈在醫療行業的應用有三方面獨特優勢:
首先是區塊鏈技術層面。眾所周知,區塊鏈技術的特點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不可篡改、永久存儲、永久可追溯。在這種模式下,改變了以往資料庫的操作模式。取消了更新和刪除操作,這就可以讓大數據在各種新技術包括人工智慧等方面有應用基礎。
其次,從信息網際網路到價值網際網路的轉變。以分布式資料庫為基礎的龐大帳本,使人們能夠在網上像傳遞信息一樣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傳遞價值,以前的網際網路是信息層面的傳遞,利用區塊鏈的通證可以將價值和權益像信息一樣傳遞。這些價值可以表現為資金、資產或其他形式。
再次,李俊明認為區塊鏈可以將公司股東,員工以及合作夥伴,客戶,用戶這些其實的利益集成在一個點上。這就意味著可以通過區塊鏈的應用來去降低疾病發生率。
他舉例說:「比如說我激勵用戶進行去做什麼?你運動了,我就給你一個獎勵,你上傳了體檢報告,我就給你一個獎勵。你上傳了病例報告,我也給你一個獎勵。你看了科普的文章,你跟醫生進行了一個健康的互動,這可能都會有一個激勵。區塊鏈的及時激勵機制和及時反饋行為是正相關的,區塊鏈可以改變生產關係,也就可以改變人們對於醫療和健康的關係。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在更低的維度,解決一直以來困擾醫療行業的頑疾,怎麼讓更多人去避免生病,參與到健康的生活中。利用區塊鏈的通證機制,將病人與醫生的互動從基於疾病變為基於健康。
另一方面,醫生和第三方也會在這個應用中有所收穫。通過與用戶的互動醫生可以獲得獎勵。比如解決患者的問題、發布疾病研究報告、上傳數據等。對於保險公司等第三方來說,也可以在平臺上提供服務,同時可以在平臺中獲取健康數據。而Token則可以交易各自需求。
與傳統醫療不同的是,區塊鏈最大程度上解決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直接訴求和利益衝突。
以醫互保為例。其定位於區塊鏈普惠醫療保障平臺,為醫生及背後的醫生集團、病人及觸達他們的金融公司設計定製化產品。保障服務包括遠程諮詢和會診、醫院綠色通道、陪診醫生等工具、以及科普講座。
醫生端,李俊明認為,醫互保會設計保險產品,所以一定要找最權威的醫療機構。國內最知名的醫療機構自然非協和系莫屬。醫互保先是向協和系的醫院和科室推廣,審核其接待能力,給出保障計算規則的建議;後與協醫集團(協和系醫生集團)籤署獨家合作,並獲其戰略投資。協醫集團有300名權威醫生資源,包括內外婦兒50多個科室上百位主任醫師,為早期的醫互保增強了背書和服務能力。發展至今,醫互保已對接六萬名醫生資源的三甲醫生集團。
對於國內醫療體系下的醫生而言,如協和系醫生,他們並非僅僅是代表個人,其背後的公立醫院是否有意願讓醫生參與,也是醫生集團是否可以順利參與其中的重要因素。
李俊明認為網際網路此前曾帶來一個重要改變——表層化,即通過技術讓信息傳遞和交互變的簡單。例如滴滴,用戶使用軟體時並不會在乎會是哪個計程車公司接單。在做個過程中,品牌化的計程車不再重要,相反,司機和用戶就別的很重要。而醫療行業恰恰相反,病人更關注自己的醫生來源於哪裡。
根據我國目前一系列醫療改革來看,分級治療,遠程治療已經在逐步下沉,未來醫院或許將成為無形的醫院,那麼醫生品牌也就會變得極為重要和普遍。這也是醫互保將以技術平臺的身份支持醫生個人發行保障計劃,拓展自己的病人會員,打造IP。
病人端,醫互保的用戶主要來自渠道合作方和醫生在醫院接待的病人。醫互保to C的渠道包括宜信博誠、壁虎互助、健客網、妙健康、開心保等國內領先的網際網路保險平臺、網絡互助平臺、醫藥電商平臺等各類大健康相關產業機構,服務用戶數十萬。
除了對接醫互保平臺,LifeBanker未來還將繼續推出健康錢包、健康數據交易所、健康銀行,並對接基金檢測,圍繞健康產業鏈打造生態閉環。
一如文初所提,醫互保與LifeBanker牽手合作,後者是總部設立在新加坡的一個國際型區塊鏈+健康金融團隊,成員來自新加坡、德國、韓國等世界各地,核心成員均為大健康或區塊鏈領域的高級專家,在大健康、區塊鏈、雲計算及大數據方面有著多年的積累和沉澱。正好跟醫互保團隊能形成互補,共同推進區塊鏈普惠醫療保障業務新變革。
據了解,雖然醫互保是目前國內首家普惠醫療保障服務平臺,但是大健康領域,區塊鏈的落地項目並不少,如MDS,HMS等,相比較而言,這一類項目更多的聚焦在互助平臺,其產業較輕,而醫互保則更加注重醫生資源的把握。
目前醫互保已獲得兩輪數千萬元融資,資方包括賽富亞洲、摯信資本、星火金融和協醫集團。
來源:博鏈財經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